金馬影展,我的年度最大慶典

小白的嬉隱肆
·
(修改过)
·
IPFS
·

台灣在每年十一月都會舉辦金馬影展(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這是影癡們無不翹首期盼的年度盛事,也是我這半百歲數大叔在萬般皆朽的日常生活之中唯一值得期待的年尾儀式。影展創始於 1980 年(金馬獎第 26 屆),我從哪年始追已不可考,大概是 2007 左右。至今十幾年的參與經驗,已經培養出自己口味,從選片到購票到進場觀影,都有一番個人習慣與偏好。

選片

金馬影展的片量逐年增加,題材也越來越多元化,各類主題叫人眼花撩亂。不變的是該屆的開閉幕片、金馬獎的競爭片、焦點影人專題,以及經典重現系列等,從來都是熱門的搶票戰場。不過這些我都不很在意,每年的選片指南活動我也都不參加。不是說我不想知道哪些片子值得一看,而是我想看的片子時常無關口碑,也常與所謂夯片沾不上邊。

說實話對上班族而言,要在兩三個星期內大量看片,壓力著實不小。我每年都只買一組八張的套票,除了較便宜之外,說穿了就是沒那麼多時間與體力能分給電影,因此不得不慎選。那麼我選片的標準是什麼?

在拿到影展手冊後,首先翻開的主題,就是「音樂啟示錄」(怎可能不是!)。十幾年前我成為金馬影展鐵咖的機緣,應該就是看到了很喜歡的音樂電影(印象最深的是《金屬大叔要成名》/ Anvil! The Story of Anvil)。通常這類電影都是冷門片,平常不太可能有機會上戲院,即使有也總僅得寥寥可數的戲館場次。所以不把握金馬影展的音樂電影更待何時!

我所謂的音樂電影不只是如《芝加哥》那類純歌舞片,也包含以音樂為主題的電影(譬如《波西米亞狂想曲》)、音樂是重要元素的電影(譬如《愛是唯一》/ Once)、音樂人參與的電影(譬如《紫雨》/ Purple Rain)、音樂紀錄片(譬如《Amy》,是的,Winehouse)、有音樂哏的電影(譬如 Richard Linklater 的電影)、有厲害配樂或選樂的電影(如 Wes Anderson 的電影)。除了「音樂啟示錄」之外,其他劇情片類單元也不乏與音樂相關者,我就是無法輕易忽略。2016 年最誇張,音樂相關電影佔據我片單 7/8,然後只要搞定場次時間不衝突就好,多麽簡單。

接下來是「經典重現」單元。生不逢時而錯過經典電影之首映已乃命定,但若再錯過大螢幕重映的機會,那就不可饒恕。而且金馬影展有「影迷許願池」,經典老片雀屏中選機率高,也是最常被展方率先公布的片單。老電影最迷人之處不在於你有沒有看過,而是你怎麼去感受它。我可不想對待老電影如同新片一般速食,因此經典老片是少數我會參與搶票的戰區。

選完音樂片和經典老片後,我才會去研究其餘片子。金馬展方會挑的片肯定都是該年度國內外各大影展中頭角崢嶸者,也一如大家所想,影展片叫好不叫座是常態,但影癡也不怎在乎是否叫座,可見需不需要搶票實難預測。「影人出席」是個指標,但畢竟是少數。所以我後來發展成先挑自己有興趣的題材,再輔以 IMDB 或爛番茄的評分為參考依據,大概分數要到 8/10 以上我才會選。多年經驗證明,這不失為一種減低踩雷機率的好辦法。

以上便是我的選片標準,一切隨心隨興,無須靠人指點。你說這樣我應該會錯過不少好片,是的沒錯,但沒興趣的就算錯過也夠不成損失。每年參與影展壓力已經很大了,哪來那麽多的遺憾與後悔心債要背。

購票

我最早開始參與影展的時期是由年代和博客來的網站負責售票,但那些系統每逢搶票便掛,後來影展就改成和 7-11 的 ibon 合作,試圖利用在機台實體操作的方式消弭網站易生弊端與不公平的現象。然而那幾年根本是悲劇,肇因於不知道是哪些天兵想出來一個笨招。他們藉由登不進去就鎖螢幕半分鐘的隔絕機制,希望降低瞬時流量,叫你延緩一下再嘗試登入。但要知道,他們是直接把螢幕鎖住,而非單獨鎖購票頁面。所以每次我在等待的時候,後面就會有人問說如果我沒有要用的話那可不可以先讓他用,我說螢幕鎖住了你想用也不行。2014 年那次終於在霸佔機台狂 try 四十多分鐘後(可以推算一下我 try 了幾次)總算登入成功,然後不出所料我片單中唯一比較熱門的片子 -《鳥人》- 幾乎售罄,其他更熱門者可想而知。全部買完前後花了我一個多小時,我就這麼邊罰站邊心焦!

回家後我氣到去金馬臉書專頁連發多篇狂譙:「 影展官方你們若不自己做系統,那就請跟有能力的業者合作!我們花錢支持你們的影迷,憑什麼每年都要遭受這種折磨?每年都這樣,我們受夠了!」官方回覆「我們會持續觀察及比較國內的售票系統,在劃位過程中對您造成的不便,我們深感抱歉,目前影展方也正盡力爭取部分已售完場次的影片在條件許可下加映的可能性。」

後來隔年初的江蕙告別演唱會搶票事件,我就很擔心年底影展購票是否又要重演痛苦戲碼。孰知不久後 ibon 系統竟遇駭,變成壓垮那些萬年不改的爛售票系統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影展改與拓元合作,回歸網站購票,兼之其系統強壯與流程合理,大大提升了購票體驗。幾年下來,雖不無抱怨,但皆屬小問題。如今金馬影展已不會因為系統壅塞造成搶不到票,只有手夠不夠快的問題。偉哉拓元!

進場

大部分的音樂片都算冷門,我都可以在買票時採取自行選位,選擇大約 5 - 7 排中央的位子,享受最佳觀影效果。不喜歡人多之場,最好前後左右都沒有人。但熱門片就難說,金馬常有一席難求的滿場時刻,售罄場次甚且有「滿場慶」活動。俗話說人多必有白癡,我說白目少不了。常見者如前面頭太高擋住畫面、後面腿太長狂踢椅背不說,我還碰過鄰座把手機放在扶手中間飲料孔內卻不開啟飛航模式,導致來訊不斷點亮螢幕及產生震動,極為妨礙專注。對方聽我表達後仍置之不理,甚至回嘴說已靜音了還要怎樣!後來我趁他某次拿起手機查看時趕快把飲料瓶從另一邊換到這一邊,讓他不能再放手機 XD~

像這種時候,就希望他是看那種全球首映的片子,因為工作人員會在入場前暫時沒收並保管大家的手機,就是怕你偷拍偷錄洩漏畫面。我第一次碰到是 2018 年的《真寵》/ The Favourite,當時還有點不諒解這種做法呢。不過想想金馬影展竟然能買到這種首發中的首發片,也是影迷之福,小規小定就遵守一下亦不為過。

同時在此拜託大家,看電影有看電影的規矩,不要太自私,多替別人想想。高個兒、長腿兒你們天生優勢叫人羨慕,但觀影時卻會叫人厭惡。而不要聊天、不要製造雜音、不要吃味道太重的食物,更是一般常識,匱乏者請回你們自己家裡去看電影,幹嘛出來跟人家擠湊呢?

除了 11 月的金馬影展,4 月的奇幻影展也是金馬官方影展系列之一。奇幻影展有個「午夜大亂鬥」傳統,利用整晚放映某主題下的多部電影,看完出場必見天光。我雖早非少年,卻也參與過一次,只是該年三片中約莫從第二片開始沒多久我就不支睏倒,直到第三片開演後才驚醒過來。後來我決定再也不跟自己年紀對賭了,老不可怕,怕的是你不服。

另外,以前工作常要出 call,時間長短難以竟控,曾經因此搭計程車飆到戲院卻仍超過開演 15 分鐘而被拒絕入場,氣喘吁吁求情裝哭都無效,只好眼睜睜看著票卷作廢,而且發生不只一次。這不得不稱讚影展工作人員紀律之堅強,也只嘆自己沒有金城武一般的外貌(誤。

現在學會了凡事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那種上映時段不好配合的場次,就乾脆重排片單,大不了棄看也行。浪費錢事小,費神耗力傷害身體更嚴重。

繼續進戲院吧!

我凡事都開竅得晚,電影口味之養成也是。而口味之外,戲院裡大螢幕的魅力也絕非家中電視可比擬。太多次經驗讓我明白,一部電影好看與否的關鍵取決於觀影「氛圍」,至少是一大客觀因素。大概除了皺紋與面皰之外,任何東西放大都只會變更美而非更糟吧,螢幕尺寸尤其如此。能在戲院看想看的電影是一種幸福,值此疫情嚴峻之際,吾等當更能領受。期盼台灣疫情儘速弭平,切莫影響到今年的金馬影展!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