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內人》讀後感:為駭客去神秘化的開端
小雯死了,從22樓墜下,摔得粉身碎骨。
警察說是自殺,但她的姐姐阿怡知道,小雯是被「殺死」的。畢竟她在去世前,才因為一起性騷擾案遭到網路霸凌,姓名、學校都被公開,每天忍受著網友不堪的辱罵、陌生人惡毒的眼光。為了不讓小雯白白犧牲,阿怡誓言揪出整起事件的始作俑者,只要能揭開真相,她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她找上了神秘的無牌偵探阿涅,阿涅繭居在破落的舊大樓裡,生活邋遢、性情乖戾,卻擁有超凡的駭客技術。他很快地縮小了調查範圍,推斷幕後黑手就隱藏在小雯身邊的人之中。
但隨著真相一層層剝開,阿怡心底那個「妹妹」的形象卻漸漸模糊,不知不覺中,她陷入親情與謊言的迷障裡無法抽身,而罪與罰的天秤也開始傾斜,急速倒向難以意料的結局……
相比起格局宏大的《13.67》,《網內人》的故事規模顯得細小。可是,那是你我都有可能遇到,再平凡不過,但足以毀掉一個人的、惡意滿溢的事件。
《網內人》顯然脫離了本格推理的套路,只保留「謎團、調查、真相」的基本結構。知名推理愛好者兼編輯Heero認為比起推理小說,《網內人》更像科技驚悚小說。
對此,我部分同意。的確,《網內人》對電腦科技、網絡現象、資訊科技業等的描寫極之詳細,這些架構也是引發悲劇的元兇之一。但與此同時,《網內人》也夾雜大量社會現況描寫。比如2014年的雨傘運動、房屋問題、校園欺凌、勞工保障、政治廝裂等。況且部分網絡生態,比如「花生討論區」的會員對爆料所採取的態度,其實是香港獨有的。因此不能抽空背景,單純地認為這是在討論因科技發展出現的問題。硬要說的話,《網內人》更像社會派推理小說,「科技」只是社會背景之一。談到類似的類型,該舉出的是天地無限的《第四名受害者》,而不是《謎網》或者《網路鄰凶》。
相對於設定較為誇張的《S.T.E.P.》,《網內人》對電腦技術的運用和說明都非常詳盡且踏實,也現實得多。華文小說中極少有這方面的考證如此認真的作品。其中一個原因,是大部分小說作家都沒有工程學的基礎知識。而第二個原因,是用這方式去寫作相當消耗體力。畢竟在香港,寫小說是一項孤獨且小規模的活動,很難做到像美劇《Mr. Robot》那樣特地找來數位網絡安全專家擔當顧問,只能親力親為。據說陳浩基寫畢此作後大病了一場。對於有志向想寫同類型小說的人,《網內人》是一部極具指標性的作品。
《網內人》的「背景」遠遠比故事還要豐厚。這個「背景」除了各種既存的電腦技術,還包括地理位置、街道名稱、福利制度、保險業、創科基金、政治現況、教育制度、自殺問題,以及角色的情緒、思考和心路歷程,總之只要與故事有所關聯,陳浩基就會毫不猶䂊地擠進文字裡。於是,《網內人》的說明文字遠遠比對白要多。也因此,此作會被某些人批評劇情單薄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與此同時,陳浩基採用這種「危險」的寫法,卻走出一條成功的路。這寫法最終沒有影響故事節奏(《網內人》被讚賞得最多的優點之一:緊湊明快),也沒有令讀者被大量的說明文字沖昏頭腦(《網內人》被讚賞得最多的優點之二:解釋顯淺易懂)。即使真的覺得故事眼高手底,也沒有人敢質疑陳浩基說明和說故事的技巧。
此作有兩條故事線,分別是阿怡為了調查妹妹自殺的真相而委託了無牌偵探阿涅,和GT(Gossips Trading)網的軟件工程師施仲南企圖謀權奪位。
(警告:以下內容涉及《網內人》的謎底)
阿怡的妹妹小雯因為在地鐵被非禮一事,被網名kidkit727的「花生討論區」用戶指她使自己的舅舅坐冤獄,遭到網絡欺凌,最後跳樓自殺。阿怡委託偵探莫大毛調查之後發現,這個外甥根本不存在,而且kidkit727是一個網絡高手,追蹤起來一點也不容易,於是莫偵探介紹了駭客阿涅給阿怡。結果發現kidkit727很可能是小雯的同學,在「花生討論區」的抹黑疑似是復仇行動,並且很可能有兩人:小雯的同學,以及提供技術支援的另一人。
另一方面,施仲南的公司GT網受到美國創科基金SIQ青睞,還得到創辦人之一的司徒瑋大駕光臨。施仲南一向對自己的上司非常不滿意,於是用盡渾身解數接近司徒瑋,希望獲得他的賞識,藉此在SIQ投資過後可以取得CEO一職。
兩條故事線都包含大量資訊科技相關的討論。阿怡那邊是實用、犯罪向的討論;施仲南那邊則是意念、商業向的討論。兩者合起來,恰好是一般而言關於資訊科技最廣泛的兩個討論面,使得《網內人》猶如將網絡技術全面簡單地說明過的的一部教科書。
兩條故事線一開始看似毫不相干,但其實一開始已經有連結,只是未有發現。而隨著故事逐漸推進,兩者似乎漸漸結合在一起,但這就是《網內人》所埋下的詭計:錯誤連結(False Linkage)。
對小雯進行復仇行動的是她的同學杜紫渝,提供技術支援的是她的哥哥。阿涅接受阿怡的「復仇委託」之後,就對杜紫渝進行了全天候的監視,期間他不時與拍檔「鴨記」提到要監視施仲南,並且對杜紫渝進行完全隔離於外界的「中間人攻擊」(Man-in-the-middle Attack),阻止她與兄長接觸。種種跡象都在暗示施仲南就是杜紫渝姓氏不同的兄長。
這當然是假的,施仲南與杜紫渝毫無關係,她的兄長另有其人。而施仲南其實是當日侵犯小雯的色狼,阿涅打從一開始就決定對他進行復仇,因此才會連帶監視他。
詭計不止這麼簡單,身份錯配了的還有一人,那就是阿涅。他就是SIQ創辦人司徒瑋,打從一開始,他拜訪GT網就是想引施仲南上勾。阿涅一開始給人不修邊幅、住在陳舊大樓的形象,正是為了令讀者難以將他和打扮一本正經的司徒瑋放在一起。陳浩基利用文字不會透露人物的真實面貌,只會透露他的「氣質」這一點,誤導了讀者,以為同一個人是兩個角色。阿涅(司徒瑋)早已是成功人士,只不過隱居在香港,做出類似「貴族義務」(Noblesse Oblige)的行為。
這個詭計並不驚為天人,可是運用得很純熟,並且順理成章。陳浩基幾乎每一部推理小說都會埋藏敘述性詭計,玩起來已經相當得心應手。
只不過,這個詭計帶出了一個問題。陳浩基說過,《網內人》是一個關於「人」的故事,盡量讓每個人物的背景弄得豐富,就連負責處理公屋(公共租住房屋)事務的公務員大嬸也有機會大吐苦水,說自己「供樓」(將用來購買樓宇單位的銀行借貸分期還款)養家有多辛勞。然而,這個「施仲南=杜紫渝兄長」的錯配在結尾被破壞掉之後,杜紫渝真正的兄長就馬上被排除於故事之外。豈止是排除,甚至連一開始誤以為是他的「人物背景」都一下子變成施仲南的背景。結果,杜紫渝兄長除了知道他疼愛妹妹、有駭客技術之外,就是一個不知名且無內心世界的無臉角色。
《網內人》把不少電腦技術,特別是駭客技術都用上了。比如「中間人攻擊」(Man-in-the-middle Attack)、「電郵釣魚」(Email Phishing)、「Request Header」、「Juice Jacking」、「Masque Attack」(化裝攻擊),還有經常在套話方面不斷吹噓的「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不止《網內人》,很多美劇如《House of Cards》也是這樣的)。不少都用在犯案,或者報仇手法上。可是,最關鍵的詭計卻是與這些技術完全無關。我想,這是因為將電腦技術應用於推理小說上,有一個很大的困難。
這個困難,就是作者與讀者的知識不對等。很多本格推理讀者不太喜歡看法醫類的犯罪小說,因為裡面的主角(法醫)擁有高超的法醫學知識,而自己則是一個普通人,閱讀過程中只能被這名專業人士牽著鼻子走。畢竟看著一個人丟一堆術語出來,然後就破案了,讀起來實在不夠過癮。因此,很多推理小說都將法醫學相關的內容(死亡時間、死因、身份、屍體的異物等等)安排到一開始就全部交代完畢,剩下的是符合讀者直觀的偵查和推理過程。又或者,加入跟專業無關的故事內容。比如美劇《BONES》,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並不是主角研究屍體,而是他們的日常對話和各人的戀愛發展。
電腦技術也一樣。用它來偵查事件,某個意義上是一種搜索人們數碼足跡(Digital Footprints)的鑑證學(實際上現在的確有一門學問叫作電腦法證Digital Forensics)。正如大家都擁有肉體,但仍不清楚身體內部的化學作用、器官的結構;大家都擁有電腦和智能手機,但大家都不清楚大部分程式的運作原理、可能存在的漏洞。
於是,《網內人》在盡可能令它所展現的電腦技術顯淺易懂(也是完全不懂電腦的阿怡的定位)同時,亦把它排除於主要詭計之外,還用心塑造阿怡和阿涅之間的有趣互動(就像《BONES》),把剛才提到的兩種處理手法一概用上。
推理小說自《福爾摩斯》開始,都酷愛位於司法體制外的主角,當時最有代表情的就是私家偵探。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小說主角,是因為他們擁有出色的才智,足以展現匹敵警察機關的破案能力。而才智亦是成為駭客的其中一個條件。要成為高超的駭客,就需要能夠理解數學模型、能夠拆解電子器材,甚至需要欺騙他人的技巧(知名駭客Kevin Mitnick的「社交工程」名著是《The Art of Deception》,即「欺詐的藝術」),這與社會地位完全無關。由此可見,「偵探」與「駭客」其實有很接近的性質。但長久以來,很多故事中的偵探都將「駭客活動」外判給一個配角處理。在《網內人》裡,這個配角成為了主角,甚至成為了偵探,可謂一大「跳躍」。
電腦技術太雜亂、太難以入門,仍然不像指紋鑑證、死亡時間、不可能犯罪(=基本物理常識)等等普遍的推理小說概念般「入屋」。但總有第一次,而潛移默化需要時間。我同意玉田誠先生(據說是跟陳國偉先生的討論結果)的觀點,目前台灣的「二十一世紀本格推理」正逐漸往「科幻推理」位移,「島田莊司推理小說賞」的得獎作傾向以未知的科技設計出詭計與陷阱。但明明現存科技早已足夠複雜、足夠多漏洞、足夠多詭計存在的空間了。「二十一世紀本格推理」該面對的並不是「未來」,或者「架空未來」,而是「當下」!《網內人》也許脫離了「本格」,但它取材自現實內容方面,可能是將「二十一世紀本格推理」導回正軌的一個模範。
PS:雖說「Masque Attack」有其可行性,不過如果iPhone沒有「Jailbreak」(越獄)的話應該很難神不知鬼不覺地安裝第三方(Third-party)軟件吧?
PPS:「井上聰」這名字怎麼看都是參考現實Bitcoin的提倡者「中本聰」。
相關訪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