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从李嘉诚的回归,聊聊背后隐藏的高层次暗战

船头看花
·
·
IPFS
真正决定李家命运的九龙仓与和记黄埔:这一段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即是李嘉诚的发迹史,也是整个香港的文化根源的解读。

本来只是想单纯聊聊李嘉诚的是试探性回归,结果没有踩住刹车,最终让本文成为了一篇豪门发迹史。

也挺好,那就干脆借这个机会,把这几年来口碑颇为不佳,总是被大家怀疑立场的李嘉诚先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副名声,以及当初是怎么一步步崛起的,都为大家梳理一遍。

哦,还有就是他对越南的下注,也是很重要的话题,我会同步聊聊越南这个地方的未来,因为我看有很多小伙伴居然想要去越南买房,真的不能眼看着你们跳火坑,也一并聊了吧。

那话不多说,直接开始。

李氏家族的未来在哪里?:

首先对于这个问题,一句话就能把谜底给捅破:

你猜猜,原在英国的不列颠女王,伊丽莎白女士,还有多久的寿数?

好吧,聪明的兄弟姐妹,这个问题一瞄 基本就知道本文的宗旨了。 

所以说,如果未来哪一天李氏家族重新用比较低调的姿态参与到了内地商业,我恐怕是不会太过于惊讶的。

因为李氏家族前一段时间的尝试,就是一次纯粹的探风尝试之举。

那之所以还是在海外饶了一圈后回到国内的根本原因,无非就是一个道理,即意识到了普天之下 中国才是对他而言最安全的归宿。

否则,你以为为何他会做出如此打脸的举动?

也可能他是在看到俄罗斯富豪阿布的下场,看到同样是骑墙派的同类,在关键时刻依然被别人唾弃,所以才会想着多给子孙后代留条生路吧。

的确,他曾经为不列颠大英贡献了许多,也立下了所谓的种种功劳,所以得到了两枚伊丽莎白女士特赐的KBE、CBE勋章。

他可以很自豪的拿出来说,这是大英帝国颁发给白皮肤人种最高的荣誉。

可那毕竟是他李嘉诚是跟伊丽莎白女士的事儿,如果我没记错,此二位都是差不多九十多的年纪了吧?

而且伊丽莎白女士前段时间还刚冒出了差点驾鹤西去的新闻,

所以,李爵士与大英帝国的缘分,是不是能过继到两位李公子与大英帝国的未来上,就成为了特别大的未知数。

不稳就会怕,怕 就会焦虑,焦虑就会想要在自己还活着时赶紧出快棋,为两位儿子把前路给探明白。

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李氏家族的未来,会是一个由盛到衰 逐步衰败的过程。

李嘉诚,是归来了么?:

在看到李嘉诚这次时隔十年又在内地拿地的消息时,我内心其实是感到很平和的,因为他的这次操作说白了就是一次试探和陪跑。

本来就没有想要真正拿地的念头,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个举动来感受下综合的政策氛围和大众对他的舆论。

人老精 鬼老灵,李嘉诚先生这样的老狐狸,怎么可能不试水温,就贸然出手?

单纯从操作层面来说,他这一步棋走的真心是很漂亮,宣传效果十足,为后续的募集资金与具体落地赚足了眼球。

再从家族传承来说,趁着自己还有余力,为家族下一代拓宽点道路,也都是他家出于利益 理所应当的事。

但如果我们把格局提的高一点,仔细想想:

李家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这么做的长远利益是什么?

你就会发现,这步棋的味道非常意味深远,是他整个家族的一次战略级的特大调整,甚至于可以说是洗刷过去不光彩的一步尝试。

我不知道他能不能做到,也不知道他要在付出多大诚意和努力下做到。

但我坚信此刻的他作为一名财富上已经达到极致的人物,脑海肯定回想着《无间道》里倪勇孝的那句话:

“如果我这次成功,我们倪家以后就可以抬起头来做人”

那李家,能在经过过去种种后,抬头做人么?

看完,你就知道了。

真正决定李家命运的九龙仓与和记黄埔:

这一段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即是李嘉诚的发迹史,也是整个香港的文化根源的解读。

所以特别重要,要放在第二段。

对于整个李氏家族来说,奠定其在香港地位的主要是两场商战,虽然后续李氏家族的不少投资也收益颇丰,但都比不上这两战的意义重大。

首先是九龙仓一役,但这事儿如果铺开来说就有点太复杂,我尽量择其精要。

所谓的九龙仓,其实是指一家英资于香港的超大型船运码头企业,是当时香港的台柱子实力派,手上满是各种货真价实的“硬货”。

随便一举,你就知道分量,比如香港九龙尖沙咀、新界、港岛上的大部分船运码头、货运仓库,还拥有大量高级酒店、办公楼、有轨列车等优质产业,更不用说还有大量大量的待开发土地。

用资本化的语言来说,九龙仓就是一只能不停下金蛋 自己本身也是黄金制成的肥母鸡。

但,它在当时却是宝珠蒙尘,被严重低估了。

好比一个100块的东西,现在市面价值只值30块,妥妥的大漏儿,那这就引来了嗅觉灵敏的李嘉诚的注意。

李嘉诚首先是在市场上从散户手中买下了1000万余股的九龙仓股票,达到了20%的总占股比例,可正当他想继续进攻时,九龙仓方面则立马找到了自己的大哥 汇丰银行。

要知道,在当时的香港,汇丰银行可不仅仅是一家银行而已,而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江湖话语权的“商界仲裁者”, 它若要办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咳嗽一声,立马所有资金方都会停止向它们认可的商人输血。

所以,当李嘉诚收到了汇丰的敲打后,立马便停止了自己的进攻,转而仔细分析局势。

他发现,自己继续拿着九龙仓的股票,意义并不大,顶多能从中获得一些股票自身涨幅的收益,而且也犯不着与汇丰和九龙仓两方僵持着,那该怎么办呢?

此时恰好船王包玉刚也对九龙仓颇感兴趣,因为九龙仓的资产都恰好能和他的产业进行结合,如虎添翼。

再加上包玉刚是当时汇丰的唯一华董,要收购九龙仓自然也不会收到阻拦。

于是李嘉诚便找到了包玉刚,主动提出要把自己手里的九龙仓股票全部以合理的价格转手给包玉刚,以帮助包玉刚更快更顺利的收购九龙仓。

那李嘉诚这一手的漂亮之处在于几点:

1 - 成功避免了和汇丰的进一步敌对,以免自己未来的资金来源受阻。

2 - 把自己的九龙仓股票打包卖了个好价钱,为自己获取了丰厚利益。

3 - 极大的促进了和包玉刚先生的关系,成人之美的事儿是最结缘的。

4 - 在英资和华商两头展现了非凡的“圆滑应变之道”使人眼前一亮。

但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上述所有四点的最大收获。

那就是在有了这份情谊后,李嘉诚有了能够让包玉刚去为他游走汇丰上层,并协调把四大央行之一 和记黄埔拿到手里的切入点。

和记黄埔又是什么?

所谓的和记黄埔,在当时的香港是代表了英资势力的四大洋行之一,资产规模极为庞大,且对整个香港的民生行业有着巨大的影响。

手里头的好资产也是一大堆,但由于整家企业的运营基本都是英国佬在操办,所以导致很多实质性的工作开展效率极低,且下面的中国员工配合度都极差。

看上去身大力强,可只有一副空架子,始终是亏空的状态,

而和记黄埔之所以会落入汇丰的手中,是因为原东家祈德尊家族经营不善抵押给了汇丰的。

那汇丰本身作为银行资本,投资押注有一手,正经操盘经营却不是专长,正愁没有可靠的人,来把这家企业盘活,现在正好有李嘉诚这个人选,这不就巧了么?

再结合既有包玉刚在高层的推动,以及之前一手漂亮的操盘成绩,和记黄埔大当家这个位置可谓是非他莫属。

于是,在九龙仓作为前提 和记黄埔作为结果,这一套流程下来,可谓真正意义上让李嘉诚完成了一次战略性的突破。

也是自此,让从他彻底商人转为资本家,乃至成为后来的不列颠手套。

这样的升格,才是本质性的变化。

命运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样,你只有回头看,才会发现曾经一个平凡无奇的小动作,实质上直接决定了你未来整段人生的整体走势。

可以说,从参与九龙仓的那一瞬间开始,直接奠定了李氏家族 后面长久兴旺的三十年。

却也是从此让李氏家族,开始了和英帝国资本深度媾和捆绑的历程,

以至于今天的李氏家族,你已经根本没有办法分清其血管里流的到底是¥还是£。

因此细数李氏家族后来在祖国内地的所有投资,你都会发现不论是地产收购还是股权并购,每一笔操作总让你感觉有点那种“随时准备滑脚”的突兀感。

要么就是浅尝则止的快速拿地卖楼结算收账,要么就是干脆拿地后屯着不动,等升值后直接出手。

相比同样是港资巨头的新世界集团(四大家族-郑裕彤家) 恒基兆业集团(四大家族-李兆基家) 新鸿基集团(四大家族-郭得胜家),人家为啥进了内地就是踏踏实实做开发建设,然后各种优质重资产一堆?

更不用提我们的亲密好朋友霍家,那是绝对的贴心铁杆儿。

因此当李嘉诚先生说自己是一名纯粹的商人时,我听到后就立马笑了出来。

“大哥,您是纯粹的商人这没错,但单论投机您也是高手啊。”

香港四大家族 和其他几位高手,哪个是省油的灯?

倒也不是贬低,他进决赛圈我信,但是如此的稳拿冠军我就真的不信。

何况若不是伊丽莎白女士在背后给他不停输入内力,我想他也不会有这些年的诡异论调吧?

李嘉诚当初为何要去英国投资?:

说白了,就是一直给你资金输血的后台老板,现在自己情况不好,需要你来回报他为他站站台,也反哺他一下。

比如李嘉诚其实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后,就已经开始布局大量的资产在英国,这里面既有抄底谋求利益的私心,同时也有携大笔资金回去兜底 以呈现出“各路资本依然看好英国”的广告效应。

毕竟,就算当时这些资本不被李嘉诚收购下来,也最终会被其他资本方给吃下来,比如英国人最忌惮的白头鹰美国佬。

那请问,如果哪天你家业衰败,这时候要把房子卖了,你是会卖给那个你一直提携的小弟呢?还是卖给那个早就想吃了你家蛋糕的竞争者?

而李嘉诚的口碑大跌,还主要是2016年那一波,彼时正是英国脱欧的关键时刻,也是英国各大资产普遍暴跌的时刻。

所以这时候,就一定要有人 而且是不列颠英国信得过的人,赶紧回来接盘接手那些关键资产,而作为英资在海外金融的绝对头马,李嘉诚自然要把这件事做的又快又有效率。

所以为了尽快凑钱,从2015年开始,他就大批量的抛售他在内地的资产,从而有了跑路的说法。

说白了,就是集中资金去给自己的英帝国救急救市表忠心呢。

可他这么一跑,结合其在商界的江湖地位,就颇有动摇军心的意味了,你可以回顾下新闻历史查查当时那些年的商界大新闻,基本都是围绕商界资金违规离境展开的。

尤其是在那个时候,不少巨型企业都是在外面用超高价去买那种影视、娱乐、媒体公司,大家实际都清楚,这都是台面价格罢了,真的实际价格只有人家自己才知道。

所以这样的一套操作下来,就彻底把李氏作为买办的真正效忠对象 以及他真正关心在乎的利益方给彻底暴露了。

之后沦为万夫所指,以及口碑上的彻底崩坏,都是因此导致。

再结合他在前两年的香港所发表的种种言论,你就明白,哥们儿的内心到底是站在哪一方。

李氏家族为什么要押注越南?:

诚然,这些年越南发展的的确不错,大有我们二三十年前的那种不顾一切往上冲的态势。

但身为多次去过越南,且在越南有大量华裔朋友,同时对当地工商业发展颇有了解的

我来说,并不太会焦虑它对我们的追赶。

由于人口 地理位置 还有国内综合资源的限制,它的最大发展目标,基本就是成为我们贸易加工链中的一小部分,承接部分包括组装在内工作,而不会成为一个全产业链的竞争者

这也是为什么它会在过去两年里获得那么多海外订单的原因,因为越南迄今为止做的事儿都是属于简单的“来料加工”“组件加工”。

看着贸易额是上去了,但其实真正的外贸实惠没有拿到多少,可却又使得相当一部分越南高层有了操作空间。

尤其是其房地产的推动更是可谓夸张,只用了短短三年的时间,就让目前越南的胡志明与河内两座城市,已经遍地都是两三百万人民币的房产了。

但是各种民生配套却又一塌糊涂,恰恰是这样的局面,最为适合契合李氏家族的渗透和操控。

很多读者恐怕不明白一个细节,那就是李氏家族的回归必然是以地产和实业为主,而决不可能是其他的行业。

这倒不是李氏家族不想参与到其他行业里,而是其家族规模直接决定了,在家大业大的情况下,分心于某个单一行业的创业,是必然得不偿失的。

所以你去看,李氏家族虽然明面上始终是以地产商的形象示人,但他们真正钟爱的还是实业和基础建设行业。

可这些行业,就算是边缘位置,都不是轻易可以参与的,需要非常深厚的“综合关系”才能完成牵线搭桥和合作。

所以,这时候李氏家族就要尽可能的选择一个小政府来合作,而且是那种缺乏长远智慧 与经济定理的目标, 而越南 显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那此时此刻的越南,又何尝不是彼时彼刻的香港呢?

目前,我也没有办法精准的推断李家和越南的合作能走的多深多长远,因为从商业角度来说,越南一直是一个颇为反复无常且不太守信的国家,但东南亚地区好像都是这副德行。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那句李爵士曾辟谣过,但却又最为知名的格言:

我,只是一名纯粹的商人,请不要用空洞的道德准则约束我。

或许,越南这样一个常反复、总背信的地方,恰是李爵士最得心应手的舞台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