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月重点精障新闻:白无常还是白大褂?

自由娜拉NORA
·
(修改过)
·
IPFS
医疗体系对边缘群体的压迫,社会偏见与制度剥削仍未消散
各位读者春节好!大年初一起,《自由娜拉NORA》将连日推送过去几个月的精障权益/人口贩运资讯,同大家一起温故知新。感谢与我们一路同行,为精障者享有平等权利的未来、一个没有人口贩运的世界而努力!

9-10月多起精神障碍相关新闻事件引发关注。跨性别者被强制送医接受虐待性的扭转治疗,中老年女性的心理问题被轻视,揭示了社会对多元性别和精神健康的偏见;换残疾证收费高昂、村规限制残障女性宅基地权利,双双暴露了基层政策执行对法律法规的罔顾。究其根本,这些现象均源于制度或文化对弱势个体的剥削和忽视。

2022年,跨性别认知者灵儿被父母送进河北省秦皇岛市九龙山医院住院治疗,医院诊断其“患有焦虑障碍和自我不和谐的性取向”。住院97天里,医院曾对其进行了电击治疗。出院后,灵儿起诉医院侵犯自己的权益,要求确认医院强制医疗为侵权、赔偿相应损失8万余元。在庭审中,院方认为灵儿本身存在认知障碍,治疗经过其监护人同意,电击疗法符合规定,医院不存在过错。红星新闻记者尝试联系灵儿的母亲,也未获回复。

医院对灵儿的跨性别认知诊断,本质上是一种病理化偏见,加剧了对跨性别群体的污名化。这种将性别认同差异视为“病症”的观念,违反了国际医学界的最新共识,例如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已将跨性别认同移出精神障碍范畴。

与病理化诊断一脉相承,对跨性别者的扭转治疗还涉及对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的侵犯,医院未经本人同意对灵儿开展电击治疗,严重侵犯其身体自主权和医疗知情同意权。监护人的同意不应替代患者的意愿,特别是对于成年或有独立认知能力的个体。这种强制治疗无疑违背了医学伦理中“非伤害原则”和“尊重个体自主性”的核心原则。

对于此类医疗乱象,首先要实现的是健全监督系统。具体来讲,国家应建立独立的医疗监督机制,加强对基层医疗等定期检查,确保医疗行为符合法律、道德和专业要求。此外,对医疗疏忽、患者歧视、违规操作或不当收费行为,应当实行严肃问责,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责任感和公信力,不让“白大褂”变成“白无常”。

对于跨性别群体的艰难处境,我们能做的是推进公共教育与观念革新,开展多样性与包容性的教育宣传,努力打破刻板印象,消除歧视观念。

新闻导览

1. 重点关注

精神医院排满了失眠的中老年女性

精神健康问题如今成为了许多中老年女性的隐忧。在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自述文章中,作者带失眠的母亲去县城精神卫生医院就诊,发现排队看“睡眠障碍科”的中老年女性特别多。在更加严格的国家药物安全管理新规推出之后,可做安眠药的“安定”片成了处方药,患者不再能随时买到。在接受医生建议前往精神医院时,许多女性才意识到失眠、躯体化症状反映出的是抑郁、焦虑状态,它们往往是经年累月的性别压迫下的产物。

当今社会,更年期污名化、空巢老人问题和买药难问题交织,加剧了中老年女性的心理困境,对农村、县城女性来说更是如此。例如,更年期本是女性自然的生理阶段,但在传统观念中却被视为歇斯底里的象征,许多女性也因此羞于求助,延误了治疗。更年期与空巢、退休等人生阶段叠加,也增加了女性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等失智症的风险。

一位豆瓣网友分享了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AD)的婆婆的心路历程。她指出,该病患病人数多,医疗支持有限,费用高昂,家属承担了绝大部分责任,但日常照护和综合治疗的压力往往超过经济承受能力。被日常照护压垮的家属同时也很难再兼顾患者的精神健康,疏解患者的孤独和痛楚。所以,支持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女性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从医疗、情感、和社会三方面入手,致力于让她们能在尊重与关怀中获得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一名残障未婚农村女性争取宅基地的斗争

二十余年间,浙江农村未婚的身障女性吕女士一直在为争取宅基地作斗争,在此过程中,她长期遭到性别歧视和传统观念的重重阻碍。吕女士因车祸致残,却仍然承担了照料病重双亲和患有心智与精神障碍的弟弟的重担。她未婚且无法分得父母房产,想盖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村规民约规定,有兄弟的女性不得独立立户或申请宅基地,她的建房申请因此始终未被批准。她曾擅自建房,遭到了多次阻拦,如今,她的房子依然没有合法手续,且面临拆迁威胁。尽管村庄几乎已拆迁完毕,吕女士仍坚守在那栋房子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都规定了农村妇女平等享有宅基地使用权等各项土地权益,未婚不是村集体组织侵害其权益的理由。村规民约凌驾于法律之上,反映了宗法观念仍然在中国农村盛行,将女性的归属依附于父母家庭或婚后夫家。这是许多农村女性面临的共同困境,吕女士的“执念”也不仅是一场个人斗争,更是对不公正社会规则和性别歧视的挑战。

2. 残障权利

残疾证换证被指费用高昂,免费办证难落地

黑龙江大庆的王先生反映,他患有智力障碍的外甥女近期需换发残疾证,但在重新评审过程中竟被收取了总计804元的费用,其中包括心理测试费、鉴定费等。费用高昂令王先生认为大庆市第三医院可能存在违规收费行为,因为相关法规规定,残疾人证办理原则上不收工本费,评审费用一般由个人自理,但地方可给予补贴,且对困难群体应提供费用减免。

24年年初,媒体人“呦呦鹿鸣”也曝光了河南残联免费办证难的问题,残障伙伴在办理过程中遭到“踢皮球”,因户籍限制收到阻挠,相关办事人员不仅对业务不熟悉,甚至对残障群体缺乏基本的同理心。

残障人士往往在身心状态上面临诸多挑战,在一个健全中心主义的社会里,复杂的办证流程、较高的办事费用以及官僚作风的冷漠态度,进一步加剧了她们的困境。这不仅违背了政策初衷,也助长了对残障群体的系统性歧视。

老师发现男孩给智障母亲打饭吃

大象新闻视频号报道,一所小学午休时,老师突然发现少了一名男孩,焦急寻找后才发现原来他去食堂打了饭,偷偷送给守在门外的智力障碍母亲吃。男孩父亲去世,母亲生活不能自理,他常常挨饿读书,希望能给智力障碍母亲治病,能让她吃饱。对于自己忍饥挨饿,他却说,“我还小,喝点水就饱了。”

这则事件中,未成年儿童替社会承担起照顾心智障碍患者的责任,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称赞他的“懂事”,而是应当仔细反思是社会应该如何弥补缺位。现如今,城乡医疗资源分配差距大,福利体系未能全面覆盖弱势家庭。与“花花事件”一样,这类家庭中,贫困、疾病和孤立往往叠加在一起,导致当事人无法自救。社区、医疗系统和社会福利机构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和介入严重不足,弱势成员依靠更弱势的个体,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3. 文献速递

《柳叶刀》发布自伤重大报告 :全球每年至少1400万人自伤 25岁以下人群为主

自伤是一种故意伤害自己的行为,但并不构成精神疾病的诊断,这是一种由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共同驱动的复杂现象。科学调查指出,如今全球每年约有至少1400万起自伤事件(目前的水平很可能还被低估),尤其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和年轻人中,但医疗机构接触到的仅是“冰山一角”;在过去20年里,青少年自伤的比例有所上升,特别是在年轻女性和女孩中。

贫困等社会决定因素对自伤的分布起到重要作用,而羞耻感、污名化以及冷漠态度进一步阻碍了人们寻求帮助和支持。重大报告委员会主席、Paul Moran教授指出:“自伤行为反映了深层次的痛苦,社会需转变态度,提供个性化、有同理心的支持。”要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解决自伤的社会和商业决定因素,停止对自伤行为的惩罚,倡导以关怀为基础的高质量医疗支持服务。同时,报告共同作者、Helen Christensen教授提到,应将有自伤经历者的声音纳入政策和干预设计,以确保干预的成功。

此外,研究资金应优先分配给中低收入国家和受影响最严重的社区,推动社区主导的政策和本地化干预措施,并加强监测与数据收集,以更准确地了解自伤现状并设计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4. 推荐阅读

澎湃新闻专题《房间里的精神病人》

这期专题系统地介绍了精神障碍亲历者及其家庭的生存困境。在沉重的社会污名下,家庭付出了闭门照护的代价,社工组织与公益机构看到了照护者的需要,但也要“更凑近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专题旨在探讨如何为精神病人走出家门、缓解病情提供多一份理解与支持。

① 病与穷的循环,三个照护家庭的故事

② 当坏情绪在家中“交叉感染”

③ “橡子”的归宿:这间画室接住了他们

“少数派”发起“伦理关怀委员会”

残障社群活动为什么需要「伦理关怀委员会」?

残障青年自组织“少数派”,在组织残障青年城市探索项目“少数地图绘制者”的过程中,发起了“伦理关怀委员会”,旨在讨论活动中产生的关键决策,确保不会对残障者产生剥削。委员会引入了受障者互助支持网络Sins Invalid于2015年归纳的社群活动的十大原则:尊重交叉经验、多重受障者领导、反剥削、跨议题团结、以全人为人、可持续、跨障别联盟、互相支持、集体无障碍、集体解放,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进一步诠释和解读。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自由娜拉NORA“自由娜拉NORA”是一个缘起于“铁链女事件”民间行动的独立媒体,持续关注和监测中国人口贩运和精神障碍权益的最新新闻和政策动向,推动相关问题的政策倡导、学术交流和公共传播。 邮箱:nomorechained@proton.me Discord:freenorabo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9-10月重点贩运新闻:“可以吃”的身体

拒绝情人“劫”,反击“色情报复”|IBSV专栏vol.1

新春特辑|更多“花花收留者”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