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臺美軍鏡頭下1950-60年代的臺灣
這是哪一座城門?
這張照片出自戰後駐臺美軍理查德.湯普森(Richard Thompson)之手,拍攝1959年雙十國慶的街道景象。巨幅的蔣中正看板,被立在臺北某處的舊城門前,附上「總統萬歲」四個大字,吸引這位駐臺美國軍人的目光。
城門是進出該城市時正規管道的必經之路。換言之,對於外來的占領者而言,拍攝或描繪軍隊「進入城門」的影像,則可視為掌握或壓制該城市時的視覺表徵。
臺北城門雖在日治時期失去舊有的功能,成為古蹟化的觀光景點,但仍可視為臺北城市意象的重要一角,並延續到戰後。國慶時期將總統立像放置在此,除了容易往來民眾的目光,也有宣示權力的意圖。
不過,這座駐臺美軍鏡頭下的城門到底是哪一座?臺北城總共有五座城門,其中西門在日治時期被拆除,剩下四座如今僅剩北門大抵保持原貌。另外三座(小南門、東門、南門)則在1960年代被改建為如今的北方宮殿建築樣式,面目全非。
從時間點及造型、周圍路燈配置來看,照片中的城門最有可能是東門(景福門),這點可在其他照片獲得確認
U.S. NAVY EXCHANGE(美國海軍販賣部)
這張1960年代的照片,乍看之下很像某個美國郊區的超市停車場,但實際上,這拍攝於U.S. NAVY EXCHANGE(美國海軍販賣部)前,位在當時的臺北美軍總部勤管司令部東營區內。
今日,該區域的建築已被拆除,如今屬於圓山花博舞蝶館(民族東路及中山北路三段交叉口)一帶。
如今的我們很難想像,曾經有這麼洋派、美式作風的現代空間存在於臺北市內。隨著中美斷交、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等一連串的政治變動,駐臺美軍所留下的生活紋理從臺北市中被抹去,只留下些許的殘跡供人回憶,或是存在於某些電影、小說等創作中。
若有興趣一覽當時影像的讀者,由當時的駐臺美軍所設置的Taipei Air Station網站仍在持續更新。這些照片大多來自該網站的影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