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回首,孔子在看我……

Jeffrey
·
·
IPFS
·
從儒家哲學與孔子的教學理念反思一下自己的安分守己

老樣子的推歌:(詞、曲、電影都去認真看一下!)

生祥老師的〈遠行〉;鍾孟宏的《陽光普照》




孔子作為中華文化傳統的掌舵者,可以說是影響了千千萬萬的學子,無論是物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在翻閱資料後我才驚覺,孔子已經成為我們的形狀,而我們也成為孔子的形狀了。

為甚麼這麼說,因為幾千年來,解讀孔子的人太多太多了。從荀子、墨子再到孟子,從陸九淵、王陽明再到朱熹,甚至到了近代的新儒學,全部的人都在講孔子,換言之,對孔子的研究已經滿大街了,對其的詮釋也百百種。但總歸一句,孔子就是一個不卑不亢、大吹中庸之道的完人。或許更像是我們集體想像下的一個聖人。不管怎麼講,孔子幾乎都是對的,那怕他把少正卯也殺了,也有人出來辯護。所以孔子的完美想像幾乎可以說是我們一手打造出來的,而打造的過程甚至隨著時代的輪轉,翻滾式調整,好不神奇。


老大

儘管如此,孔子依舊有一些可愛的地方跟值得我們討論的地方。就拿他的教學為例吧!

論其教育的目的,或許可以從歷史貢獻以及個人生命歷程兩個面向切入。就其歷史意義而論,孔子的教育目的在於製造良好的政府並培養「道德上的完人」,換言之,透過教育的方式打破既有的世襲貴族的政治壟斷現象。而從孔子的個人生命經驗著手討論,在孔子看來,與其說他從事的是「教學」不如說是一種「共學」的展望。孔子自身相當厭倦自己被稱做「老師」,同時他也認為老師是一個平等且親切的形象,因此勉勵自己多向他人進行學習,也鼓勵學生們可以多向不同的老師學習,甚至進一步的去打破「老師」的權威。

至於教學的形式,孔子的教育是輕鬆且平易近人的,此點與孔子的教學目的是相關聯的。(如果不平易近人,怎麼打破階級界線?)孔子的教育採用因人而異的靈活方針,儘管教學輕鬆,但孔子偶而還是會透過高標準來要求學生,並溫和的譴責學生做的事情。

孔子作為儒家之創始者,必定牽涉到相關的哲學命題,其中包括了道德哲學、自然哲學等。其中一個必須要釐清的概念就是「禮」的概念,在傳統儒學中,禮幾乎是一切論述的依歸。先讓我們來上一下中國哲學史!(偷渡)



首先,孔子以「命」之概念架構出其價值世界觀。在孔子看來「命」可以說是充斥著因果關係,也因此各種事物都無法被人所抉擇。換言之,在必然地世界中,人無法自由地進行決定,並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而在這種帶有「命定論」的悲觀視角下,孔子進一步的思索生命意義之問題。
在命之外,孔子以「義」作為人之所以「自由」的根本,而在所有事物都必然的被決定之下,這種自由便是其生命意義之所在。孔子對於義之闡發一方面在其基本核心論述的仁、義、禮三者中有系統的將「義」置於其中;另一方面則將義的概念與命的概念彼此對揚。在這個脈絡下,義被孔子視為是一種能能做價值判斷的能力,是一種自覺自發的精神。更進一步的,其不只要自覺,更要自覺到「命」的不可控制,既知道自己該對甚麼負責,也知道對甚麼有所限制。也正是只有在「義」自我自覺下,生命才能擺脫悲觀的機械論,命定論而走向人生意義的發揚。
綜觀來看,「命」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必然的客觀限制,而「義」則是一種應然的自我選擇,自我判斷。透過「義」進一步的建立社會秩序並找到人生的生命意義。兩者的關係猶如西方政治哲學的自然法logos與人為法nomos的互相對立與干涉,而西方哲學也同樣的在這樣的對立之下闡發其對於人生生命意義的闡述。

那麼甚麼是義跟禮呢?

「義」置於孔子的脈絡下,可以將之理解為正當性的或一種責任。義成就了「禮」義之根源則在於「仁」(克己復禮)。孔子認為禮並非是一種自然秩序的法則,並非當時代知識分子所認為的「天道」,而其「禮」之依據則為「義」,也正是說孔子之學說與前人之不同且重要性便在於將視角由所謂「天道」向下著重在「人」自身,而禮之細枝則是各類儀文。禮的根本為義,義的實踐將建構出有秩序的禮。進一步的,義的根源則在於「仁」。仁帶有無私之愛、不耽溺於私利私愛的精神。只有秉持這種精神才能達成義所涵蓋的正當性,換言之則是先仁,達義,後至禮。抱持著無私的精神,進而實踐正當性,最終達成整體社會的秩序。
總結來說,義之理論根源在於遵循「禮」的規範而發現了「義」的正當性;而就其實踐角度而言,義與仁兩者相連,互為根源,也正是說我們在達到「禮」之實踐過程時,並不會將義與仁兩者進行拆分,而是攜帶兩者為一整體共同實踐。

好的,舒舒服服的上完哲學課,相信大家對於仁、義、禮有了粗略的了解了。

回到教育上面,孔子教導出身低賤的屬於世襲貴族的「禮」並期許他們能夠發自內心的遵循禮。此點在孔子討論勸戒弟子要孝順時也有提及,認為禮與孝之間必須要達到完善的平衡將孝順納入禮的一環中,在「禮」與孝順之間進行平衡,一方面若丟失禮而孝順,是孔子不讚賞的;另一方面,若只遵循禮而沒有孝順之心,則孝順僅是一種形式而非發自內心的。也正是說在是非標準與孝之間找到最為平衡的處理方法。禮是出自內心的而僅非形式上的禮節,但同時也須要透過「禮」來表現。例如葬禮,孔子認為透過葬「禮」我們可以排解死屍所帶來的恐懼與悲傷並達到秩序的維持與中庸。禮因此成為孔子教育的首要核心與方針。

此外,孔子對於音樂的喜愛與實踐也是相當有趣。實際上我們並不清楚孔子究竟是否有教授音樂,但孔子對音樂的喜愛依舊能夠從文獻之中看出。例如《韶》是孔子最愛的音樂,聽完《韶》之後孔子竟「三月不知肉味」。而文獻中並沒有明確告知演奏《韶》給孔子的是宮廷樂師或者是路上的小孩,也正是說孔子喜歡的不是完美的樂曲,而是物盡其美,人盡其善的和諧,所以是誰演奏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從以上論述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孔子的教學並不是著重在教導所謂的「技藝」因此是否教導「音樂」並不是孔子的重點,而音樂的重要性正是在於反映了孔子教學理念追求的是一種中庸的極致與和諧的極致,儘管這樣的「極致」是很難達成的,但在音樂或者藝術的領域中,孔子得以享受這種「極致」的想像。此種和諧與中庸並不只是一種美好的想像,更是孔子在政治上、教學上乃至生活上的期許。

孔子作為一位「改革者」(儘管孔子自認是守舊者)打破過去因世襲而穩固的階級,試圖透過教育的方式「培育君子」,更進一步的,只有道德高尚的君子得以成為士,士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與義務(因此懶惰的人可能要先下去了)。孔子也曾勸戒弟子們要遠離小人並切記勿當小人。君子透過學習與精進自我幫助他人,小人專職詐騙,並容易受到花言巧語誘惑,同時自己也時常巧言令色。而花言巧語的辯術也正是孔子所厭惡的,同時孔子最厭惡的或許是偽善的人,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孔子在文獻中是殺過人的,因為他討厭偽善的人……

總而言之,孔子被勾勒成一位相當人性甚至帶點性格的人物形象,透過追求中庸與不斷的精進自我,一方面實踐自身,言行一致;另一方面也透過以身作則的方式感染以及薰陶著弟子們。那怕他也有頑固的一面,但孔子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歷史的地位依舊無可置疑。


孔子可以討論的東西有太多太多了,這理只是極為檢要且不負責的輸出一些東西而已。而在整理資料的時後才發現,孔子就是一種政治正確的完全體,已經不知道是孔子塑造了我們還是我們構建了孔子。但深入的想一想,事實或許更可怕,自孔子以來,我們的文化永遠走不出孔子,我們為人謙遜、做事中庸、盡量當個與人和善且有禮貌的人,當一個好學生。

儘管孔子叫我們打破老師的權威。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JeffreyWeb3、AI、人文歷史、女性主義、哲學、全部包起來的人。 ⚡鏈閃 BD/小編 ,創了一個讀 bar,可以進來一起玩! 與我相關:https://linktr.ee/jeffrey0102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Web3專欄(AI、區塊鏈、科技新聞)
39 篇作品

「自我解碼:Love Myself」徵文活動|結案報告!

產業如何跨界進入 Web3?|三立電視、果俐文創的經驗談|鏈閃產業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