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殆的「醫—病」關係|病人越來越聰明?談「弗林效應」與現代醫病關係變遷
隨著科技與技術的進步,以及資訊取得的可及性徒增,現代醫療體系中,患者往往輕易地便可以獲取大量醫療資訊,這使得他們在看診時提出更多問題,並對治療方案表達更強烈的意見。如果醫生無法充分與患者溝通,解釋其專業判斷,或者醫者過於強勢表達,患者都可能會對醫生的建議產生懷疑,進而削弱醫病關係的信任基礎,這就是「醫—病」關係危殆的開始。
醫病關係的變化,不僅僅是顯現科技進步導致的現象;事實上,在二十世紀時,紐西蘭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弗林(James R. Flynn)觀察到:二十世紀大部分時間內,全球範圍內的人口智商測試得分持續上升的現象;這被稱作弗林效應(Flynn Effect)。隨著時間的推移,智力測驗分數出現每十年約增加三到五分的趨勢;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類的基因或智力本身發生了顯著變化,而是可能與環境因素有關,如教育水平的提高、信息技術的普及等。
若我們將「弗林效應」的概念應用到現代醫療社會學闡述醫病關係的解釋中,特別是分析現代醫病關係的不穩定(由於醫病關係趨於脆弱,故本文以「危殆」進行該現象的敘述),或許我們可以從幾個不同地角度來理解。形成這樣的現象,交織的象限或許涉及到醫療知識與資訊的普及、患者治療期望的提升、醫療科技與技術進步的影響、自我身心理健康態度的轉變等等,以下將用幾個故事進行分析。
醫療知識的普及與患者自主權的提升
曾有醫師與我說道:「我覺得現在的病人越來越會挑戰醫師,好的可能會選擇與醫生共同制定治療計劃,甚至提出替代療法或新興治療技術;但不好的情況,則是可能會挑戰並且質疑醫師,使得醫師感到權威受到挑戰。」
知識的普及,使得人們知識海中,可以輕易的擴大廣度與增加深度。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技術的普及,患者對醫療知識的掌握越來越多;同時,在基礎教育中,教學設計逐漸重視個體發展與健康適能;另外,現代患者擁有更廣泛的醫療知識,這些知識來自互聯網、社交媒體、健康應用程式以及各種醫學期刊和書籍。這些原因不僅僅使患者了解疾病的基本原理,還讓他們熟悉最新的治療技術和研究進展。在現代資訊爆炸的社會中,患者能夠通過網際網路查找疾病資訊、藥物副作用和多元的治療選擇,這使得病人們在與醫生互動時更加自信,並可能質疑醫生的診斷或治療方案。知識賦權的提升,類似於弗林效應中的智力測試分數上升,帶來了患者在醫病關係中的角色轉變。
病患自主權的增強,來自於深度學習與專業知識的擴展。這顯示患者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醫生的決策,而是越來越多地要求參與到治療決策中。儘管這可能導致醫病關係的不穩定,因為醫生可能感到他們的專業權威受到了挑戰;然而這也凸顯出患者希望獲得更多的決策控制權和資訊透明度。傳統上,醫生在醫療決策中具有絕對的權威,患者往往依賴醫生的專業判斷。然而,隨著知識的普及,患者開始要求更多的參與權。這種參與權不僅限於選擇治療方案,還包括參與診斷過程和決策流程,要求更透明的醫療信息,這導致了醫病關係的顯著變化。事實上,這種知識的擴展使得他們在與醫生互動時更具信心,能夠提出更具挑戰性的問題,要求更加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同時也促進了醫病關係中的合作和共同決策。
患者期望的提升與醫療體系的壓力
我曾聽聞:一名癌症患者,期望通過最新的療法獲得完全康復,在接受治療後,因為病情複雜或資源限制,最終效果不如預期,病患大發雷霆,怨天尤人地拒絕一切治療。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是:治療的效果不彰,加劇患者對醫療體系的不滿,甚至影響其對醫生的信任。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期望也隨之上升。大部分的患者期望更高的醫療品質、更快的服務以及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然而,這種期望的提升可能與醫療體系的實際能力不匹配,從而導致失望和不滿,進一步影響醫病關係的穩定性。期望與現實之間的鴻溝,往往形成往往與醫療體系的現實能力不匹配;這也顯現醫療資源的有限性、醫患比例的不平衡、以及醫療體系內部的種種限制,都可能導致患者期望未能達成,從而產生失望和不滿。
上述的情境也在最終導致醫療體系的壓力;隨著患者需求和期望的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也在上升,需要應對越來越多的患者需求,同時還要維持高水平的醫療服務質量。這種壓力可能導致醫護人員的倦怠,進而影響醫病關係的質量。現代醫療系統往往面臨資源緊張、醫患比例不平衡、以及過度依賴技術等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導致醫生在面對患者時感到壓力增加,而患者則可能覺得自己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和照顧,從而引發不滿和衝突的結果可想而知。
技術進步與醫病關係的複雜化
在一個高度依賴數據的醫療環境中,在我與患者訪談經驗中,有許多報導者指出:覺得醫生更多地依賴於檢測結果,而不是對其病情進行全面的解釋和探討;我的受訪者也指出這也將導致患者感到缺乏支持和理解,從而影響醫病關係的質量。
醫療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診斷和治療手段更加複雜和專業;雖然技術進步帶來了治療效果的提升,但同時也可能讓患者感到不安或困惑,尤其是當他們無法完全理解醫療技術或治療方案的時候,技術上的鴻溝可能使醫病關係變得更加緊張。例如,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雖然帶來了治療遺傳性疾病的希望,但也讓患者對這項技術的倫理問題和長期風險感到擔憂(患者可能無法完全理解這些技術的原理和風險),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醫病關係中的緊張情緒。
因為科技依賴與溝通減少,我們可以觀察到醫生可能更加依賴技術手段,而忽視了與患者的溝通;這可能導致患者感到缺乏人性化的關懷,進一步削弱醫病關係的穩定性。隨著技術手段在醫療中的廣泛應用,醫生可能更依賴於各種先進的診斷工具和自動化系統,而忽視了與患者的面對面交流和情感關懷;如此科技依賴與人性化關懷的失衡的現象,有極大的可能性,會使患者感到自己被當作一個數據或病病例,而非是一個需要全人關懷與照顧的個體。
信息不對稱與信任的挑戰
你是否也曾發生過這樣的狀況?你曾經在網路上看到某些文章或是資源,在這些你已有想法的情況下,曾經對醫生的建議提出質疑,甚至是選擇尋求第二意見呢?事實上,這在現今的臨床現場非常的易見。
信息不對稱的減少,對於醫療不平等的現象或許有些助益;然而,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患者可能接觸到不同來源的醫療信息,這些信息有時可能互相矛盾或質量參差不齊。這使得患者難以判斷哪些信息是可靠的,從而影響他們對醫生的信任。傳統醫病關係中,醫生往往掌握著大部分的醫療知識,而患者處於被動地位;但隨著弗林效應般的信息普及,這種信息不對稱逐漸減少。患者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醫療決策中,這可能導致醫生感到權威受到挑戰,從而影響彼此之間的信任。
患者對醫生的信任不僅依賴於醫生的專業知識,也依賴於醫生與患者之間良好溝通和理解。先前提到患者現在能夠自主獲取大量醫療資訊,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醫生的專業權威;舉例來說:當醫生無法充分解釋診斷或治療方案,或者無法應對患者對資訊的需求時,信任可能受到損害,進而導致醫病關係的不穩定。同時,若患者從讀到的某些治療建議與醫生的建議不一致時,將會讓患者懷疑醫生的專業性,從而影響信任關係;這也將有機率導致醫病關係中的摩擦和信任的流失。
文化與社會價值的轉變
台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尤其寶島台灣有著不同的民族。曾經在我的田野觀察中,時常發現到:一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可能會有不同的醫療期望和需求;顯現出社會建構的疾病行為也將略顯不同。
個人主義的提升與自主決策意識抬頭,使患者越來越希望在醫療決策中逐漸地重視自主權。患者在現代的臨床現場中,可能不再僅僅依賴醫生的建議,而是希望自己能夠加入討論做出最終決定;隨著這樣的浪潮,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的推動也逐漸普及。這種文化價值觀的轉變,也非常類似於弗林效應中隨著社會變遷而提升的智力測試分數,對傳統的醫病關係模式提出了挑戰。隨著現代社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增強,需要醫生在提供醫療服務時更加靈活和包容,這樣才能建立起基於尊重和理解的醫病關係。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可能對醫療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醫生需要適應這些多元化的需求,而這種適應過程可能導致醫病關係中的不穩定性,特別是在文化差異較大的情況下。現代社會中的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對醫病關係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同背景的患者可能對疾病的理解、治療的期望以及醫療體驗有著不同的看法。某些文化中,患者可能更傾向於自然療法或傳統醫學,而不願意接受現代醫療技術,這要求醫生能夠尊重並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醫療服務提供者也需要具備文化敏感性,在照顧中融入患者的價值觀以適應不同患者需求。
隨著社會的變遷,醫療制度和醫病關係也在不斷演變;這包括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醫療服務的全球化、以及醫療產業的市場化等。這些變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醫病關係的動態性,我們不能將此漠視。
通過弗林效應的概念,我們有機會以該現象的解釋,理解現代醫療社會學中的醫病關係不穩定的幾個重要因素。隨著知識的普及、技術的進步和文化的變遷,患者在醫病關係中的角色和期望發生了變化;同時全球化浪潮的加劇,患者可以更方便地跨國尋求醫療服務,這不僅影響了患者的選擇權,也改變了醫生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環境。醫病關係不再僅僅局限於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將弗林效應的概念應用到現代醫療社會學中,特別是解釋醫病關係的危殆,的確可以從我們在其面提到的幾個面相來理解。然而,這些角度不僅僅只是說明道醫療知識的普及、患者期望的提升、醫療技術的整體進步;我想最重要的部分仍然在於醫者與患者之間溝通的變化。
這些變化雖然帶來了許多積極的結果,如患者自主權的增強和知識水平的提高,但也可能導致醫病關係的不穩定,這需要醫療體系和從業者採取新的應對策略來維持信任和合作。在危殆的關係中,我相信最好的修補方法正是良好及友善的「溝通」。醫病之間的溝通應該更加透明和開放,醫者應積極向患者解釋治療方案、風險和預期結果,以幫助病者理解專業知識消除不確定性;同時,教育患者如何正確使用網絡資訊,避免錯誤或不完整的信息影響治療決策。除此之外,醫病共享決策的實踐意識也很重要;尤其,醫生應該尊重患者的意願,並邀請患者參與到醫療決策中,這能增強他們對治療的信心和滿意度;共同決策是一種合作的模式,患者與醫生共同討論治療方案,以達成雙方認可的結果。
最後,也是我相信最重要的:雖然現代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但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醫生應在應用技術的同時,確保與患者保持真誠的互動,並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性化的照顧,平衡技術依賴與同時建築人文關懷。雖然現代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但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忽略了患者的心理需求;醫生應在應用技術的同時,確保與患者保持真誠的互動,並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性化的照顧。醫生必須在倫理條件下,需要幫助患者合理化他們的期望,同時也應該使病者理解,解釋醫療技術的局限性,以及治療可能達到並預期的最「現實」的效果;相信這有助於減少過度期望帶來的失望和不滿,避免醫病關係因期望管理不當而惡化。
小天才艾迪森的哲學世界/ 艾迪森的診邊觀察手記/ Ins/ threads/ Matters/ 方格子/ X/ 小紅書
延伸閱讀|更多宣若凡的文章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