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那裝滿只有你我的心、100%的真實和「一擊必殺」!-專訪持修 談三專《受》
第三張專輯《受》已經帶著持修走上了全然不同的道路,用他過去幾乎未曾浸染過華語流行歌的耳朵與品味,創造著讓人欣喜追隨的流行音樂,同時也擁抱身邊在乎他,也細心照顧他音樂的夥伴們,創作出這張100%真實的情歌專輯。

此心光明,在林中路思考人生的絕望和意義——訪哲學學者陶國璋
「現在我反而多專注自身,希望多錄些新講座。」 這些年盡心講學,更希望以後每年出版一本書,這就是他的「充實不可以已」吧,「這不算是為了消閒,但我還有些東西想說,而我知道說完可能會有些作用。」

像孩子一樣,熱烈地愛著,對嗎?-專訪艾怡良 談六專《我的問題該問誰》
《我的問題該問誰》是艾怡良再次對愛及生命發起的叩問之作,它不一定是張讓所有人都滿意的作品,卻更能坦然一點,面對她的需要,減少一點繁雜的修辭束縛,充實一些演唱會上需要熱情的快歌。

《完美證供》:我在自己的法庭反覆敲問自身——訪演員蘇玉華
「在劇場裡面,有很多東西我們可以一起分享。戲劇是一種生命的滋養,可以提升我們的精神生活,令我們成為一個更圓滿、更有生命力的人。」

世界齒輪轉動,如蟬破殼重生、如螢璀璨閃爍,好好的生活—專訪柯泯薰 談四專《好好的BE GOOD》
《好好的 BE GOOD》專輯作為柯泯薰出道十周年的里程碑,記載了她過去幾年間對人生的感悟與反思,以創作延續使命,讓現在與過去的自己對話,在音樂裡坦然面對情緒的低潮、找回用音樂說話的能力...

締造新流行前,製作人與創作新人間的魔幻時刻-專訪Andr、韓立康 談首專《shhh,it’s under my bed》
首專《shhh,it’s under my bed》遵循一日時辰,將那些以為醜陋又赤裸的情緒攤開,一一收錄在專輯每首歌裡,而音樂則站在耐聽與藝術性的鋼索上,讓聽者容易入耳,卻又因特別而擱在心底。

療癒為伴,雙聲同行,走出烈火重生的饋贈道途-專訪Penny戴佩妮 談十四專《雙生火焰TWIN FLAME》
今年(2024)11月11號Penny戴佩妮再推出了第十四張個人概念專輯《雙生火焰》。依循靈學對於「雙生火焰」解釋,世上會有一個和自己靈魂相同的人,彼此擁有強烈的吸引力,但相處過程必定會帶來破壞與重生,Penny戴佩妮以此概念創作了同名作品,同時也錨定了專輯主題。

自由長出臺灣人的美感認同?專訪百合花Lilium 談三專《萬事美妙》,用音樂找出自己的「怪」與「美」
沒有框架,自然就不會被遵循的框架所限,這就是百合花第三張專輯《萬事美妙》為何會驚豔四座的原動力,因為創作者本身對新奇事物探索無盡,自然帶來的作品就會引人趨之若鶩。

洗淨鉛華,露出她原來的模樣-專訪林以樂(斑斑) 談首專《素顏的樣子》,二十年音樂生涯的回望與蛻變
於今年九月以個人身分「林以樂」發行了首張專輯《素顏的樣子》。原來她正用這張專輯告訴樂迷,過往待過的樂團都將暫時回歸,將透過音樂記錄這二十年荏苒的變化與初衷。

從WIM出發,帶著捫心重新定義他的泰式浪漫!-專訪前泰國樂團 HYBS 成員Karn 談首專《NOICE》
過去在HYBS樂團擔任吉他手的Karn,在今年五月中旬時宣布自己將以「WIM」身份展開個人音樂計劃。在經歷過一連串爆紅與關注後,這次選擇帶著「Who Is Me?」的疑問,踏上尋找自我的旅程。

不只是情歌?橫跨港台創作人的音樂指引-專訪AP潘宇謙 談二專《微光》
《微光》這張專輯將過去的實驗、當下的熱情和對未來的展望融為一體,呈現出一個豐富多元的音樂世界。

將自由之音帶到那塊無戰之地-巴黎文化奧運演出前訪 阿爆(阿仍仍)與那屋瓦團隊
在國際上,巴黎奧運創造了一段難得的和平時光,而他們,也能透過這次機會接觸更多元文化。阿爆說,她希望讓這些年輕的原住民音樂人看見自己的音樂其實有著更多可能...

摘一片溫煦陽光,讓它走進回憶一遭-專訪雷光夏 談八專《小故事》
起手音樂創作近三十年,金曲、金鐘、金馬包辦周身多年。「很神奇的是,這些歌都好像有生命一樣,急著想要誕生。」集結成了這張等待九年的專輯《小故事》。

說到底,音樂最後還是包容對吧?-專訪鳳小岳 談首專 《柒》
那個曾因害怕不願用音樂說話的徬徨少年,從此學會了包容,為華語樂壇埋下了一顆自由的種子...

違抗茫茫心海,自然沒有走心的必要-專訪陳勢安談八專《走心的歌》
《走心的歌》裝載了許多音樂人的充沛創作能量,讓陳勢安能毫無顧忌地展現他內在的正向動能,他不願被負能量牽引,於是甩開重力,透過創作記錄每個時刻的自己與生活。

下一站祝福,把悲傷忘在前一座月台-專訪柔米 談二專《鎮妹Zhin' Moi》
「試圖用音樂記錄阿婆(奶奶)及家族的故事。」是創作歌手柔米第二張全創作專輯的主題,也是首次嘗試用自己的母語-客語寫歌的作品。《鎮妹》取自柔米阿婆的名字,它打破了傳統客語與現代音樂的藩籬,選擇最接近「台灣人」的語境,側身記錄一段文化消失與記憶消逝的過程。

原來躲在霧後面,我可以毫不膽怯地表現 - 專訪法蘭談大港開唱演出
今年(2024) 第15屆大港開唱陣容繁多、驚喜名單也不少,時隔一個月再回憶起來,雖因距離而有些記憶朦朧,但這樣的美感,一如法蘭黛樂團在表演過程給人的感覺,遠觀而不可褻玩。那天演出也正好夜色剛入,紅紫燈光交映之間,他們再次出現無疑讓粉絲們欣喜不已。

失眠無罪,就不必急著把情緒都宣洩-專訪守夜人談三專《Retune》
跨界音樂組合守夜人團長秦旭章在專訪時這麼說。他們的音樂流淌在影視劇、遊戲,甚至在許多藝文空間當中,似水一般溫和、可塑,雖崇尚躺平即是一切,卻能「柔弱勝剛強」,帶來現代人們渴需的淨化力量。

我希望這些話,可以繼續存在這世界上-專訪青虫aoi談二專《海海人生》
青虫aoi發行的第二張台語專輯《海海人生》,像是順應厭世代趨勢所交出的作品。仔細聽才發現,他們其實提供現代人用心處世的方針,在海海人生中,找到自適生活的樣子。

音樂專訪|飛鳥不息,才能到下座城市呼吸-專訪鄭興談《盆地》
習慣待在「異地」的鄭興,用牽腸掛肚的思念,串起了成都和台北兩個盆地的關聯,以此為名,遞出了「空間詩學」第二部曲的專輯作品《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