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歐亞:香港報刊抗戰文藝資料翻譯與選輯(1937-1945)》新書對談── 協商、重構與超越 講座紀錄
編者不是「影印機」,不是簡單將史料傾注到書內便完成編著。《跨越歐亞》作為一部上千頁的「鉅著」,編輯以其獨到的研究視野,選輯、翻譯有關香港抗戰文藝的報刊資料,實在有其存在的必要。

始於銅鑼灣的香港聖約翰救傷隊
《銅鑼灣企鵝》這篇文中拿戰時有功獎章的陳桂珍,是我的祖母。祖母已去世十多年,她仍在世時有一回我在加拿大找住她問一些往事,但當時仍不太懂口述歷史是什麼一點事,只問到一些零碎片段,不過也很珍貴。有幸十多年後友人鄺智文教授幫助我把碎片還原一部份,而且仍有很多線索值得再深入調查下去。

司馬富:許舒博士訃聞
譯按:許舒是不僅是研究新界鄉村宗族和發展歷史的學者,也是荃灣新市鎮、大嶼山發展等項目的其中一個推手。2023年7月6日,許舒與世長辭,遺下無數史料及專著供後人研究,貢獻良多。

銅鑼灣有廢村,還有三條那麼多
為香港網上地區報《銅鑼灣企鵝》撰寫這篇文章有很多樂趣,一來可重遊一些之前已去過的廢村,二來得到邢福增教授賜其關於香港基督教村研究的絕版作品作參考資料,不勝感激。本來想把馬山村旁的芽菜坑村也寫進去,唯芽菜坑較靠近北角,已不算銅鑼灣範圍,故作罷。

【三書推薦】在飛地,打開香港史的三種方式
飛地三書一次打包❤️

【作者聊天室】城市探廢,時光定格
9月29日(四)21:30 LikeCoin 創作者聊天室,請來鄒頌華,談談城市探廢的有趣經歷。

參觀皇者仁風校史館 記香港首間官校皇仁書院
在今年7月時,因要為香港一份網上地區報《銅鑼灣企鵝》寫一些銅鑼灣地標而參觀了皇仁書院的校史館。這家博物館我幾年前去過一次,當時正值皇仁的開放日;今次更有老師和榮譽館長的講解,知道很多小故事。再翻看校友黃振威的著作《番書與黃龍》,更對於香港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影響非常感興趣。

銅鑼灣的善樂施大廈 記在香港落地生根的巴斯人
這是一篇在2022年6月時為香港一份網上地區報《銅鑼灣企鵝》所寫的文章 ,是關於銅鑼灣禮頓道上一棟地標善樂施大廈。其實很多資料都是來自施其樂牧師(Carl Smith)早期的香港研究,以及一家位於印度的瑣羅亞斯德教出版社為該社群出版的雜誌《Parsiana》的資料。

香港關鍵字 03 @獅鬥:觀塘
黑白灰紙皮石牆,牆上的「觀塘」兩個大字,來過香港的你或會覺得似曾相識。瞥見一看,彷彿以為回到香港地鐵車站。台北港式酒吧店主伍號把他記憶中的觀塘,從香港搬到台灣。「觀塘」是在桃園嗎?不,它在香港!相比起油尖旺、中環的街角,觀塘的味道來得更加市井。

香港關鍵字02 @獅鬥:《飲食男女》
對於一家食店而言,菜單定必是讓客人認識這家店的其中一項重要物品。獅鬥菜單便是仿香港壹傳媒旗下雜誌《飲食男女》及《壹週刊》而設計的。是的。《飲食男女》不只是台灣著名導演李安於1994年的電影作品,更是一本已消失於香港且充滿庶民味道的雜誌。壹傳媒旗下雜誌《飲食男女》(1997-2021)以飲食、旅遊、環保等主要題材。

香港關鍵字01@獅鬥:九龍皇帝曾灶財
台北港式獅鬥裡有一幅塗鴉牆,上面所寫的都是90年代至2000年初香港電影中的經典對白,可是店主伍號坦言因著對白經過翻譯,台灣顧客看不懂這些對白的出處,純粹把它看作店內的其中一項裝置設計。獅鬥牆上的手寫字其實是模仿#九龍皇帝 曾灶財的字體,而他的塗鴉曾經遍佈九龍與香港島鬧市公共空間。

讀《香港簡史》:認識你自己,抵抗政權篡改歷史
近來都在看香港歷史相關的讀物,沒甚麼明確的目標,就僅覺得想了解也該了解更多自身歷史而已。地上人口眾多,我會生而為香港人,或許全屬偶然,但我仍想探索這個身份、背景帶給我的意義。神諭說「認識你自己」,我想讀歷史也是認識自己的一種方法吧。《香港簡史》據說是值得一讀、頗全面地敘述香港歷史的一部著作。

探索廢墟 尋找都市的靈魂
這篇是把早前在Matters上寫有關廢墟的文章,以「心理地理學」(psychogeography)的角度再寫一篇給《信報月刊》。探廢不只是「物理」活動,「心理」也有很多活動和變化。那種緊張、刺激、好奇、徬徨、興奮、成就解鎖、或是感懷憂傷,包含了對一個城市、一個地方的愛恨情仇。

探索廢墟時,我看到隱藏的都市吶喊聲
這上半年間,每到城中廢墟探索,也能看到一個城市的躁動和暗湧。這些呼叫聲,在強調「由亂入治」的主旋律下不會被聽到或被看到,卻在自生自滅的廢墟中光明正大地呈現出來。

程翔 悼USC,哀香港
撰文: 程翔 發佈日期: 06.01.21 最後更新: 2021-01-10 07:00:4 當我在去年12月初聽聞中文大學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將被拆招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難道中共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院校調整」政策開始搬來整頓香港的學術機構?

韓福東:瘋狂的「搶屍者」—— 小販王永祥之死
2013-07-20*生前卑微,死後贏得萬人關注。在香港九龍那次取締無證小販的行動中,賣花生的王永祥被印度籍警察一腳踢死。他的屍身,成為指控警察施暴的最好證據,華人圈壓抑已久的憤怒一下子噴薄而出。
【日落小活動】從日落認識香港屯門歷史,從日落認識香港(3)- 20/9/2021
上週活動答案:香港屯門浩和街!同時,新的日落小活動開始了!

海天桑拿,是以前幫張愛玲拍照的地方
早幾天在香港島坐電車,都已經從久沒有坐電車了,坐著這古老的交通工具,緩慢的在香港島路上行走,慢慢看著一個個我成長過程中曾經待過的地區,有著不同的轉變。電車走到北角,我看到了這個地方,禁不住拍下照片,這裡是華懋交易廣場二期,還有一間惠康超級市場,和一間海天桑拿,不用懷疑不用猜,這海...

舊香港藝術展覽|融舊藝術概念館|太子基隆街
最近位於太子的基隆街有一個舊香港的藝術展,事緣基隆街一至九號的一些唐樓被發展商收購後,即將拆卸重建。原址於8月舉辦了一個懷舊的展覽,展出一些舊時唐樓的畫面,也加入了一些藝術元素,好讓市民用一個新的角度去探索舊香港!展覽位於太子基隆街一至九號,即使平日,也需要排隊一段時間才能進去最...

去殖民化示範場地——讀《香港弱化︰以香港歷史博物館的敘事為中心》
博物館不是沒有土地問題,在有限的展示空間如何選取恰當題材,既考驗策展人的工夫,亦可能是不同政治勢力互相角力的結果。既然地方有限,選材就應該循「香港意識」出發,詳近略遠地展示與建構香港人身份相關的歷史片段和展品,而不是雜亂無章鋪陳華南地區的普遍習俗和文物,將博物館淪為傳統或流行文化的集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