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澤
通識教育和蘇格拉底之死
(原文載16/12/20 明報) 教育局突然宣布通識科「改革」,引起社會哄動——改名稱、改考評方式、大削課程內容,幾與殺科無異。箇中不符合程序、無視專業意見,已有各方友好討論,不贅。通識老師在這一個月,更多的是嘆息通識老師最珍惜的價值——社會關懷、批判思考,已經不再。
教師應忠於學生或官府?
(原刊於2020年12月5日蘋果日報) 特區政府宣佈全港公務員須宣誓擁護基本法和效忠香港特區,早前特首在訪問中還說,考慮將資助學校教師納入規管,意指為港區國安法第6條「就任公職時……確認或者宣誓效忠」。然而教師並非政府僱員,難談公職;另一方面,作為教育專業,有需要向政府宣誓效忠嗎?
尋找自由?
(原文刊於711期教協報) 花了一年時間,最近剛考到電單車牌。出入「騎馬」,朋友間或會問感受如何,感覺是:不如私家車舒適安全,但勝在好玩和自由。私家車畢竟困在鐵箱,電單車卻是衝破四方八面的風,直接感受顛簸。早上上班時本來睡眼惺忪,扭動油門那一刻,也只能清醒了。
韜光養晦,抑或明哲保身?
好久沒上來了。半年都在忙,不過貼一貼些近期的邀稿。(刊於709期教協報) ----- 新一年又開學了,匆匆一年過去。去年開學是反送中運動白熱化,苦惱在青少年的躁動和迷茫間,在便利貼、人鏈、口號聲中,在處理不同意見之間過去。新學年由校園變成視像軟件,社會風浪仍然不斷。
學生和專業不被尊重才是教育崩潰
圖出於Facebook專頁 Nelson Mandela近年教育界常說要加強學生的資訊素養,其中一項最重要的是辨別新聞資訊的真偽,勤加Fact check。林鄭月娥用偽託曼德拉的名句談香港教育,也是「教育崩潰」了。其實,真正的教育崩潰,由建制派幾年前對通識科的批評已開始,反修例風...
香港的歷史考試為法西斯辯護了嗎?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歷史卷,有關中日關係的題目引來公眾議論,中國官方、香港的親建制組織和教育局指責題目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網友評論:「為法西斯辯護。」但香港的歷史教育真的為法西斯辯護了嗎?區區不是歷史教學專修,但興趣所在也略有涉獵,高考時歷史科成績也不錯。
香港還有溫和派嗎?(四之一,1997-2008)
1997年香港回歸。圖:香港政府網站(前言:MATTERS上間或有有關於香港的討論,回應觀點不免重覆。為了省卻自己麻煩,也希望大家對香港人的觀點有一點初步了解,遂寫一個簡略的系列供參考。內容主要是本人的觀察和分析,而且屬簡單概述,部分內容憑記憶而就,未翻閱原書。
【代表我的那首歌曲】陳奕迅:我甚麼都沒有
DUO2010演唱會版,是最好的版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qqQqke3lw 不知怎地小時候總不太聽流行曲。身為一個80後,小時候是四大天王、少年時是英皇娛樂稱霸的年代,但自己總是在聽許冠傑、譚詠麟、羅門,或是冷門地聽軟硬天師,是有點反叛期曲高和寡的中二病。
睡好睡滿真的很重要
偶爾早上起床,會有想世界毀滅的衝動。一週沒有上來馬特市看文章寫文章,原因是工作又開始忙了。進入了睡不飽的日子,腦袋仿佛也塞住。下班常有打車回家的衝動,回家也是攤在床上整個人當機。這種時間特別覺得睡得飽真的很重要。四天連休,恰是五一勞動節,不少勞工還是沒有休息的時間。
愛我啤酒 如果你說 你不愛我
早前文友提起咖啡和酒,自己近年的新興趣,大概是酒精了。紅酒也喝一點,但最喜歡的還是啤酒。說到啤酒,就會想起小時候,父親每天深夜回家,就是兩大瓶啤酒,坐著看電視一兩小時,然後睡覺;偶爾和朋友宵夜,然後醉醺醺回家。少年不識愁滋味,不知道大人的煩惱,也不知道啤酒有甚麼好喝,自己還是乖乖的飲可樂和檸檬茶。
對遊戲的專注力,為甚麼不可以轉移至學習?
圖片來自網絡 文友說起經典遊戲金庸群俠傳的野球拳神技,倒是想起有一段時間,很認真的不停揮空拳,練就10級野球拳後縱橫武林,是一種樂趣。像是小時候玩RPG,總是先找地方苦練成高手才出去虐人,也是同一種的痛快吧。遊戲吸引人的是:沉悶,卻必然有收獲。
成為讚賞公民的第一週,賺回2杯咖啡
4月8日加入MATTERS和成為讚賞公民,今天剛好滿一周。帳戶從0開始,今天正突破2,500 LikeCoin。加入讚賞公民,月費是「每個月省下一杯咖啡的錢」,現在剛好一周,幸運地已經把兩杯咖啡賺回來。過往也有在一些報章投稿,賺點小稿費,但在網上「化讚為賞」賺取一點小收入,感到新鮮。
我話我鄉:香港香港,你永遠是尋夢鄉?
2006年,中環天星碼頭。政府承諾保育後摧毀,復建無期 很多香港人都在中國大陸有一個「鄉下」,但偏偏這個鄉下不是真正的鄉下。很多時候,「鄉下」只是學校手冊上填寫的籍貫,並無太大意義。對很多香港人來說,真正的鄉下,是香港這個一點也不鄉下的大都市。
習慣這檔事:把想看的文章存起來不讀!
不只是文章,書也是 要說這是習慣嗎,似乎怪怪的。但基本上是暴殄天物的一種壞習慣了吧。自己一直有用Feedly「訂閱」不同網誌的習慣,也有付費的端傳媒和Medium。面書本身也有儲存文章功能。結果現在看見好文章的時候,相比起立即閱讀,更常見的是在網站找到儲存按鈕,儲存,然後關掉。
我平常都看什麼書:You are what you READ
書櫃的其中一層 西諺「 You are what you eat」,你平常吃甚麼,正反映你的性格和體格。打開自己的書櫃,我倒是認為I am what I READ。我在讀甚麼書,也正反映自己是怎樣的人。真正開始讀書,大概是小學五、六年級開始泡圖書館,早期是讀校園作家畢華...
2020年,別了許冠傑
刻意的維港取鏡 (截圖:許冠傑Facebook直播)今日許冠傑網上演唱會支持通利琴行和「為香港人打氣」,第一首便唱「獅子山下」,寫文化評論的友人指鏡頭刻意反復維港取景,是「香港文化大雜燴」。友人張秀賢則話「香港同香港人都變晒,冇得返去good old days」。
真的非用ZOOM不可嗎?
ZOOM在Google Play的下載版面 近日網上會議軟件ZOOM引來資訊安全爭議,一些地方政府已建議學校轉用其他軟件,香港較多人留意如台灣數位政委唐鳳,指會推出各種軟件的指引協助公眾轉用。但台灣故然有人反對,認為已習慣用ZOOM不欲轉型;香港政府則一貫對「有機會將資料傳回中國大陸」的說法沒有表示。
在影像的世代寫字
曾搬過去Medium,近日決定搬到Matters來。一個原因是因為認同@高重建兄的讚賞公民理念,也是看上Matters的討論氣氛。在整個流行影像和資訊碎片化的時代,要孤獨寫長文章令人無力。而且平常因工作關係,多寫教育時政文章,偶爾也想開拓一下,就在這邊找一點寄託了。
問題不是用ZOOM,是停課不停學 | 田方澤 | 立場新聞
(原文刊於20年3月) 自農曆年始,中小學停課近2個半月。近日就中小學用線上會議軟件Zoom教學,教育界同工之間有不少討論。針對Zoom的技術問題、對學校的影響、對傳統教育的影響,或受不同社經地位所限的教學效能問題,已有不少討論,在此暫且不贅。
通識老師為甚麼徨恐?
(2月10日刊登於蘋果日報網上論壇) 在社交媒體打幾句批評警察,猶豫、然後刪除;張貼遊行照片,猶豫、然後沒有發出。這似乎是不少老師近期生活的寫照。過去半年,有人發起投訴教師個人言論、教育局局長指教師的私人言論也是規管範圍,令人髮指,亦令人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