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自由?
(原文刊於711期教協報)
花了一年時間,最近剛考到電單車牌。出入「騎馬」,朋友間或會問感受如何,感覺是:不如私家車舒適安全,但勝在好玩和自由。私家車畢竟困在鐵箱,電單車卻是衝破四方八面的風,直接感受顛簸。早上上班時本來睡眼惺忪,扭動油門那一刻,也只能清醒了。
車友們認為電單車勝在瀟灑自由,人畢竟有尋找自由的傾向。香港適逢多事之秋,身邊也有朋友移民投奔「自由」。但想到自由,總會令我思考,人真的想要「自由」嗎?
會考時的經濟科老師說,有些時候,沒有選擇比有選擇好。有選擇就有機會成本,也必需有捨棄和痛苦。自己做老師10年,偶爾也發現,如果給學生選擇,他們卻總希望有一點的規管和指引。畢竟將人拋擲於茫無方向的大海,不知往何處去,也是一種痛苦。
二次大戰期間,精神分析學者弗洛姆寫出其膾炙人口的著作《逃避自由》,提出人性有逃避自由的傾向。人在現代社會中感到空虛與孤獨,會選擇跟從群體尋找安全感,掌有權力的人也會透過各種控制去消滅自由帶來的不確定。因此在自由的社會,集體心理配合上專制強人,社會也會奔向極權。當中不少篇幅討論納粹主義的崛起,以及對資本主義的觀察。80年過去,仍當頭棒喝。
人有集體行動的傾向,會跟從群體思考、也在群體中尋找安全感。因此在政治上寄託強人、在社交關係上跟從領袖、上班時唯唯諾諾服從不合理的命令,迷信教主、偶像、網絡KOL,以至生活小事放棄選擇交由朋友伴侶決定,也就有根可尋。彷彿還是老調:人有選擇的自由,但人其實也沒有選擇。
尋找自由是人性,尋找安全也是人性。結果在拉鋸之間,往往逃避自由也是人性。
像自己每天早上騎電單車,即使駛過路面上平滑的白漆字,也會帶來車身晃動。追求自由往往帶著風險。唯有改善駕駛技術,多加專注,才能進步克服。弗洛姆提到人要有真正的自由,就要有強大的內心。雖然有點唯精神論,要有自由,社會框框等固然關鍵,但能否擺脫群體壓力、社會意識、政治壓迫,以強大的精神走自己的路,也許更為重要。
《孟子》引曾子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亦當如是觀。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