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鮮都好「貴」,背後代價更大得驚人

呂嘉俊
·
·
IPFS
·
在香港能隨時吃到生猛海鮮這個神話,我們還可相信,只是要付出高昂代價。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台灣海鮮貴不貴,見仁見智,但香港海鮮一向不便宜,如今要找一尾好魚,更是天價,在香港能隨時吃到生猛海鮮這個神話,我們還可相信,只是要付出高昂代價。

世人都容易被一個假象影響思維,在近海的地方,海鮮一定好,見到魚缸內的游水海鮮,會幻想這尾魚昨天還在海上暢泳。你在香港望著海鮮酒家的魚缸,如果有所謂「天眼通」,可追尋來歷,會發覺牠們並非來自香港水域。1 個月前,牠們仍在五湖四海,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澳洲、斯里蘭卡…… 短短時間便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餐桌上,成為海鮮菜餚,這當然不該有過分浪漫的聯想,因為海鮮運輸的背後,可以是一首哀歌。

認識不少香港海鮮批發商,他們本來只是街市內的小魚販,門市以外,做點批發,交海鮮到各大酒家餐廳。以往世界簡單,魚販推架手推車,去碼頭向漁民收魚,漁民幾乎是近岸作業,靠海食海,漁獲都在香港附近水域所捕,真正的本灣海鮮:三刀、冧蚌、七日鮮偶然會遇見,並不如今天般,只聽其名,真身像傳說。

轉捩點在 80 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人們口袋有錢,要嘗新款海鮮,加上近岸海域不勝負荷,野生海產被過量捕捉,產量插水式下降。魚販和批發商惟有把過去賺到的錢,投資到更遠的市場,先去海南島尋魚,但剛剛碰上大陸改革開放,漁船多了,僧多粥少,價高貨少。他們再向外伸延,到南中國海一帶,做不了一會,海產又再減少,惟有去更遠的地方,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甚至緬甸和斯里蘭卡。

閱讀更多:呂嘉俊:香港海鮮都好「貴」,背後代價更大得驚人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當結婚餐廳變成金舖

跟白粥說再見

「港產」腐竹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