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集(二):為什麼要讀書?

hmym33
·
(修改过)
·
IPFS
在閱讀、思索這些書籍的漫長時間中,它們的智識與思想,會逐漸支撐起你的視野和精神世界

為什麼要讀書呢?

因為人平時看短影片、貼文等等,其實都是在自己的舒適圈、回聲室、小小世界裡。

我說的不是政治觀點、價值判斷、社會文化的同溫層;而是知識、見解、觀點、理論的有侷限的視野。

同樣地,這也是為什麼大學的博雅、通識教育,甚至更廣泛地說,接受高等教育是有必要的。

那麼,為什麼讀書和看貼文、影片不同呢?

因為那些傑出的社會學家、哲學家、政治學家,學養深厚、見識廣播的教育者,會嚴謹、詳實地構建出自己廣大的理論、知識架構。(雖然這樣講特別限定了某些類型的書籍。)

而在閱讀、思索這些書的漫長時間中,他們的思想、理論的架構會逐漸撐大、擴展你的視野和精神世界(這些影響是需要時間來發生的,而只有好的書,才能夠用較長的時間來閱讀、思索)。我相信,沒有人會一開始就和這些大師們有一樣的視野,所以讀這些書本身,就是在跨出自己的舒適圈。


我過去讀過的書中,給我強烈的這種感覺的書有:

威權統治的轉型:關於不確定民主的試探性結論》(這本是民主化的專著,可能需要一些對比較政治學和民主化的初步了解才更適合去讀。)

這本書把我對「政治」的理解,拉到了另一個層次。

社會學家鮑曼的《工作、消費與新貧》讓我至今都感到受益良多,儘管這本書也不易讀。(我之前試著看過他的《液態的現代性》,是真的一點都看不懂......)

最近在讀陳榮華先生為海德格《存有與時間》寫的詮釋書(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也有這種感覺。

(不過這本是關於海德格哲學的書,需要對西方哲學史和現象學有初步的了解,才能開始,最好是伴隨一些教學影片甚至老師的指導一起閱讀。)

(坦白說,近現代的哲學,尤其大約1900年之後,這些哲學雖然非常困難,對基礎知識的要求很高,但如果能夠進入他們的思想世界,往往非常有啟發性。)

哲學方面,或許還有一些書可以推薦,這裡我不多講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期望的是開拓自己的眼界,那麼自己過去傾向讀的、自己選擇的書,甚至是某種「課內」的書,可能效果不是那麼好。或許可以試著跳出舒適圈,讀讀別的領域,甚至嘗試由信賴的人推薦的好書。

雖然完全不記得具體講了什麼,但當時看的時候感到「哇,很有啟發」的一本課外書是社會學家米爾斯的《社會學的想象力》。

先前,看到王汎森院士的新書《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這個標題和它的摘要都讓我很感興趣,感覺讀這本書會對我的思考有很大幫助,可惜我現在還沒有機會讀這本書。

最近好像很火的是出了漫畫版的《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法國社會學家布赫迪厄),我強烈懷疑自己能不能看得懂這本書。不過漫畫版好像也很多人推薦的樣子,搞不好可以從那裡開始入手吧。


其實這樣想來,去看一些大學好的公開課,或許也有類似的效果,甚至是在一些提供大學課程的網站上增值自己,對於部分人來說也是可能的選擇。

現在的情況,最讓人厭煩的事情就是,有些假扮得很有啟發性的暢銷書,一些「意見領袖」、「公共知識分子」帶著大學教授的名號,寫出一些附和社會文化、常識而看似深刻的見解,讓大眾感到「啊,我認同這個!」。

實則它們缺少嚴謹的理論支撐,沒有充分而持平的事實研究,對於道德、社會、政治等等也沒有適當的基礎判斷。這些對開拓思想、視野,自我改善而言沒有太大幫助。


最後是小小的抱怨時間。

雖然我上面寫了那麼多,但我自己由於毅力和能力的不足,在讀書這方面也只能算得上是剛剛起步。想到自己這麼愚笨,我常常感到羞愧不已。

但往好處想,至少現在自己仍然有在求知,這樣目標或許可以設定為在未來繼續讀書、求知。至少讓自己過幾年,不會變成一個無知、自我中心又惹人厭的中年大叔,希望如此吧。


大家有什麼特別喜歡,對自己的思想影響特別大的書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謝謝大家~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mym33在政治和哲學系讀過書,但不是好學生 知道的東西不多,卻總想要寫些什麼……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問問大家(一):大家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胡思亂想的碎片集(一)

民眾黨黨主席補選:票數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