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站行腳(10):到百福,跟著基隆河走的水文之旅
四月中到汐止車站行腳回來後,我們馬上抽出了下一站--百福。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4bcb214e-cdea-479b-8e74-d34254b0a2e2.jpeg)
我上網搜尋這才發現,原來百福是六堵的別名。然而,百福車站的上一站是「五堵車站」,下一站及下下一站分別是「七堵車站」和「八堵車站」,那為什麼百福車站不乾脆取名為「六堵車站」,按照數字順序幫助乘客理解它的地理位置呢?這個問題,我在網路上也找不到答案。
百福車站周邊最明顯的區域,除了百福社區之外,還有和它比鄰的六堵科技園區(原稱六堵工業區)。如果以百福車站為原點,徒步探訪它的周圍,說實話,百福社區和科技園區並沒有太多的旅行亮點。因此,抽到百福車站後,我一直提不起遊興,再加上前幾個禮拜梅雨接力而來,這一趟百福車站行腳,距離上一趟的汐止車站行腳,拖了足足一個半月總算成行。
為了避免疫情嚴峻的時刻與人群過多的接觸,我和老婆從車站出發後,避開社區人潮較多的中心地帶,沿著實踐路,打算順基隆河繞六堵的外圍走一圈,瀏覽此地景致。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9a616bba-6623-4c30-a956-f9109dad3848.jpeg)
這一帶之所以這麼多以「堵」為名的地區,根據學者考察,從五堵到八堵(五堵之前還有四堵、三堵、二堵、頭堵,但地名沒有流傳下來)都是位在曲流處;而曲流的地段上有小山丘,彷彿一堵牆,故名。(註1)我以前讀到書中的這段關於「堵」的命名由來時,沒有什麼特別感覺,直到今天親自站在跨越基隆河的五福橋以及六堵橋上,親眼見到兩個基隆河的曲流處,終於深刻體會到「堵」的涵義。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39fa5540-91cc-481d-af53-28dad2cdd505.jpeg)
實踐路走到底過五福橋後,路名改為工建西路,河堤旁一面牆上的斑駁壁畫中,為我們呈現六堵早期的農村生活面貌。不過,當年的水田在六○年代台灣經濟起飛之際,便迅速被六堵工業區取代,完全不見一點痕跡。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b6946eb9-fdc4-408f-9415-dff0b57c6ea8.jpeg)
如今,六堵工業區又搖身一變成為六堵科技園區,但這個科技園區和我印象中的科技園區卻不太一樣,散發出死寂破敗的氣息。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f7e74519-60f4-4081-b41c-a576e5ad08bd.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af5b38a1-c829-4063-8848-6717f0c1e53d.jpeg)
工建西路再往前走,一旦過六合橋,就到七堵的範圍。於是我們在上橋前右轉,走上河岸旁的「頂圳景觀步道」,這一帶之所以「圳」為名,顯然和先民開發的水圳息息相關。再走三百多公尺,一連三座廟宇--三聖宮、慈鳳宮、頂圳福德宮--在眼前出現。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b6bc6077-8801-44d4-b7bb-bd29931357b1.jpeg)
值得一提的是「頂圳福德宮」,這座福德宮建於道光十四年(1834年),據今已有一百八十八年歷史。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34d7982c-d1ee-4d87-8b14-bd3127d43034.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942f40ae-939c-436a-83e0-74b615f66dd1.jpeg)
早在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安溪余氏家族大舉落腳於此,拓墾六堵,並且於草濫溪(拔西猴溪)挖水圳引水到這裡蓄水,以備灌溉,他們將這條水圳命名為「頂圳」。竣工後,地方人士便在這裡蓋了一座石頭小廟,即頂圳福德宮。走進廟龕,在土地公牌位前,可在門聯上清晰見到「道光拾肆年」的字跡。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ebf3cdf7-ef4b-4a6f-90ff-678551136daf.jpeg)
廟前廣場上陳列了三塊名為「三仙古石」的牆石,它們是福德宮經翻修後保留下來的原始建材,彌足珍貴。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0a133d71-c0f6-4f38-b766-7780e4c783f0.jpeg)
然而,在水圳的修築過程中,有一段峭壁尤其兇險,讓先民吃盡了苦頭,因而稱之為「險圳」。岩壁上有前基隆市長許財利所提的「六堵險圳」刻字,感念先民的辛勞。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63a508b4-aa3f-432d-b217-7dde84544097.jpeg)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d96731a5-1474-4e5f-9f1a-cc751373c195.jpeg)
打開Google地圖一看,我們從百福車站出發走到六堵險圳,約四公里的路程,已經跨越了兩次基隆河,目堵了基隆河的曲折盤繞。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3a404e52-7c59-4469-9277-15c6c477d916.jpeg)
或許,這裡不像汐止車站周邊有豐富的人文歷史遺跡可供飽覽,不過腳踏實地走了一回,讓我跳脫書本和地圖上對於六堵和基隆河的描繪,真真切切感受這裡的水文流域,並體會先民拓墾的辛勞,也算是不虛此行了。
![](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644b0d10-d31c-41d9-8ec7-c05ba301626d.jpeg)
註1:參考翁佳音、曹銘宗著,《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頁166-171。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avatar/035b7f52-7322-46ce-8460-11dc008d59fb.jpeg/public)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avatar/035b7f52-7322-46ce-8460-11dc008d59fb.jpeg/public)
![](https://imagedelivery.net/kDRCweMmqLnTPNlbum-pYA/prod/avatar/1862fd55-adec-43d3-a816-43d0e71119b9.jpeg/public)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