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开教育的病灶 ——读《吾国教育病理》

LaurenTaylor
·
·
IPFS
·
在人类置身的大宇宙和小宇宙中,最待开发的富矿不是黄金和稀土,而是女性的才智。

久闻郑也夫老师《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之大名,偶然在图书馆遇见,便取下捧读,带来颇多启发。此书初版于2013年,我看的这本在2017年已是第18次印刷,可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此书来自郑老师在人民大学的课程《批判的教育社会学》的讲稿。关于课程之名如何得来,他还在前言中借机揶揄了一番。作者直言:写作本书的动力,来自一个超龄愤青的愤懑之情:既愤懑中国教育竟走到今天这步田地,也愤懑教育管理者竟仍在愚弄大众。

严重偏袒权势阶层

在一编“分流”的第二章“教育与发展”中,作者写到:“一个制度建立初始与其延续过程是大不相同的。初始时大家都天真无知地面对,其后则是精心谋划各自的策略。大家都在策划,当然是权势阶层更有优势。中国的特色是,在博弈中,我们的政策缺乏弹性,几乎没有做出任何调整,且严重偏袒权势阶层。”郑老师替大家说出了长久以来不敢出口的话。许志永曾多年为反户籍隔离教育平权而奔走,看了关于他的纪录片后,我才进一步了解“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这一社会的暗疴。在史明智的《长乐路》中,也通过小主人公的故事,向读者揭示了“北京、上海的高考卷比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简单得多”的真相。而在上海内部,权势阶层的优势就更直观了。上海高校众多,因此中考比高考更激烈。关于中考的一个常识是:黄浦区的小孩更容易读上普高,而闵行等地学生多、学校少,竞争更激烈。黄浦区人口少,经济水平位列各区第一,房价最高,学校多,出国的小孩多,上普高的分数最低。

颠覆每一种考试

除了“偏袒权势阶层”,中国人还擅于“颠覆每一种考试”——从语文、数学到托福。作者走得更远——“我们能颠覆每一种制度,我们既不是社会主义成功的实践者,也非资本主义成功的实践者,我们太擅于钻制度的漏洞。”读到这里,大家都会会心一笑吧。中国的传统经典教育是理想主义的教育,教育“应然如何”:君子应如何,理想社会应如何……但社会的实际运作法则却与之千差万别,而且往往是背道而驰,这点在吴思的《潜规则》中有具体的描述。当然,也并非只是国人如此。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人们在制度建立中投入的精力和智慧,永远也追赶不上人们在寻找制度漏洞的博弈中的投入。”(p41)

独生子女国策

在第五章“中国传统分流的终结”中,作者指出独生子女国策灭绝了中国社会家庭成员中的教育分流,直接促成了高比例的高考生。然而社会问题总是牵涉到多种因素,独生子女政策虽然不是最好的,但若让家庭内部完成教育分流,恐怕一半以上的女娃被迫迁就男娃,从而失去了宝贵的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作者写到:教育上排斥女性的终结是近现代社会的最大解放和收益。在人类置身的大宇宙和小宇宙中,最待开发的富矿不是黄金和稀土,而是女性的才智

然而在如今的社会,独生子女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显著。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个高风险家庭,唯一的孩子就是家里唯一的希望,从小到大,其承受的心理压力就是空前的。生命的早期,他们受到许许多多宠爱,对真实社会的认识不足;没有互帮互助的兄弟姐妹,缺乏日后生存所需的合作精神。独来独往而自恋自怨,在社会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自然容易诱发抑郁症等精神病症。如今跳楼自杀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正印证了这一情况。一部分独生子女和父母(往往是母亲)的联系过于紧密,造成其心智上的晚熟,难以在成年之后独当一面,男性在这方面的问题更严重。说句题外话,现在已经沦落到,研究生在暑假的时候,还要被教育“不要去河里游泳”,回家要向辅导员报备。很难想象,这样的社会如何培养独立的、独立思考的个体。很多人的婚恋观比父辈更落后,择偶比求职还难。日后的赡养也是大问题,一个人赡养极累,势必影响其事业和家庭,我辈到了晚年真不知会是怎一番光景。

创造力毁于“重复”

在第七章“复习与复读”中,作者写到:孔子时代的学习内容是“礼”,强调反复的练习。近现代的学习内容已经转变为认知。认知是富有变化的,本质是创造或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教育过度强化复习,是产生不出创新人才的。

青少年时代,很多人有进入“狂飙期”的经历。此时的关注点往往超越自身前途利益,充满怀疑精神,处于没有最终确定性的悬置状态。这一过程看似散漫浪费,实则是奠定一个人智力基础的必由之路。充满好奇的童年期和狂飙的铺张的青春期,保证了一个人日后工作生活所需的知识面。其中少数能将其转化为生活方式的人,就是当代社会中的智者。但如今教育模式中的“复习”,却生生将打开无限可能性的狂飙期,闭缩为乏味无聊的“重复期”。青少年应当不断接触新事物,让新事物带来的愉快和期待感,激励他们不断开展对新内容的探索,而非用重复的内容压抑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用所谓的“十年寒窗”给无意义的“复习”打鸡血。

以兴趣为人生的起点

“狂飙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打造了智力基础,还能让孩子通过广泛探索发现自身的兴趣,并以兴趣为起点,立志从事某项事业。带着兴趣从事相关工作,是不怕他做不好的。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讲,我喜欢看书,选择了图书馆学、文献学作为我的专业,从大二至今,我广泛阅读了人文社科领域的大量书籍,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和问题意识。如今,带着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管是阅读、写文章,还是在相关工作,或者人际交往中,我都能感到趣味,感到同频振动的快乐。找到了核心的兴趣点,围绕其展开的工作或者人际交往,就会舒服很多,减少内耗。

现代人常常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温饱解决了,工作无味,生活空虚,该怎么办?在《长乐路》中,主人公选择了礼佛,用信仰填补内心的黑洞。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兴趣是最好的生活调味剂。但有些兴趣是需要技巧的,如弹钢琴、阅读、打球、欣赏歌剧等。如果将兴趣局限在无技巧的活动中,往往会沉迷其中,有些活动甚至是有害的。作者引用了西托夫斯基的话:“人文教育最主要是训练消费技巧,为享受各种刺激做准备。

单一化的根源

如今学历卷上天,高考季各种唱衰本科学历的推文满天飞。究其原因,作者在最后一章说的很清楚了,“大一统打造单一的标准,单一的标准导致激烈的、恶性的竞争。”

挣脱大一统是中国各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教育能率先挣脱最好。

哦,又一本不能再版的书。

推荐阅读

李弘祺《学以为己》

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卢梭《爱弥尔》

2023.7于文图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