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更多女孩远离“王思聪们”?

C计划
·
·
IPFS

王思聪“爆料”网红孙一宁,很多公号也盘点了王思聪对待女性的种种言行。当然,如果这些信息属实,王思聪的言行有问题,我们不该把责任转嫁到女孩儿身上。但在指责“王思聪们”的同时,每个有女儿的家庭也不得不考虑:该怎么教育女儿在情感中识别和应对“王思聪们”,从而保护自己少被伤害?这是父母共同的责任,我也会特别说说父亲在其中的重要角色


/ 孙一宁曝光与王思聪的聊天记录 /


“王思聪们”有什么特点?


像王思聪这样的男人对很多女生很有吸引力:有钱、有权、有名,长相也还可以,可以让自己仰慕,体验物质享受,见识更富有阶层的生活,这看起来意味着更多可能性。


/ 王思聪和美女们派对,图源网络 /

“王思聪们”则不需要这么富有,有份体面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出入高档餐厅,偶尔买奢侈品,这对很多女孩来说就足够有吸引力了。

但从网络上各类信息来看,“王思聪们”也有两类问题


(1)他们会物化女性

这是指把女性当成物品来对待,我以前写过一篇盘点物化女性的广告的文章(点击查看),这种物化在社会中无处不在。

想想男人会怎么对待手表呢?选手表的时候,主要看外观是否好看,功能是否丰富实用,重量是否合适,绝不会考虑手表的“心情”:这块手表愿意跟着我吗?手表今天开心吗?手表有什么需要呢?


物化女性主要是这两个特征

第一,过于看重女性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王思聪们”有着更单一的审美标准,绯闻对象大都是网红脸,白幼瘦。审美,在他们选择对象时是最核心,甚至唯一的考虑因素。而且他们也更容易赤裸裸表达出对女性肉体的渴望。


他们喜欢女性温柔体贴,崇拜自己,能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膨胀的自信心;觉得女性该随传随到,照顾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些都符合自己的利益,是女性的实用价值



第二,忽略或否认女性的想法、感受或需要。

当女性和“王思聪们”的看法不一致,拒绝他们的求爱,或表达出某种不满,常常换来的是忽视、否定、威胁、攻击或暴力。有时还可能被荡妇羞辱,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 网友总结经典四部曲 /


在某些更严重的情况下,有的男性会通过言语侮辱等方式伤害女性的自尊,甚至对女性进行精神控制。就像2019年北大女生包丽因为持续被男友贬低和辱骂而自杀,让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这个概念流行起来。煤气灯效应是一种心理操纵的形式,是指让人开始怀疑自己,最后导致被操纵的人低自尊严重依赖操纵者,忍受各种伤害,或者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


(2)他们对自身道德要求低

虽然道德评价是复杂的,没有标准答案,但现代文明社会依然存在一定的共识,例如伤害到别人,尤其是较严重的伤害,是不道德的。这可能包括发动网友网络暴力某个人、通过威胁等方式让对方感到恐惧、运用自己的权力、金钱或影响力做伤害对方的事、散布虚假信息中伤他人、性骚扰女性……“王思聪们”显然不会用道德做言行的重要指引


/ 王思聪曾经的头像含有对女性的侮辱词汇 /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是否选择“王思聪们”,关键是,钱权名利更重要?还是自我的精神需求更重要?问题不在于有人会选择“王思聪们”,而在于很多女孩在面对“王思聪们”时,无论愿意与否,都以为自己只能顺从;在于很多女孩儿并不清楚自己可能会遭受的精神上的伤害会有多严重,而当那些未被预见到的伤害真实发生的时候,有的女孩儿会后悔,有的会痛苦,有的会抑郁,有的甚至会选择死亡。这往往是做父母的不愿看到的结果


该如何教育女儿?


(1)帮孩子树立金钱观


很多人相信要“穷养儿子,富养女儿”,觉得女儿见过世面,才更可能不被金钱诱惑而伤害自己。这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很多漏洞。富养的女儿可能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长大后如果自己无法赚到足够的金钱,也可能更看重找个有钱的男人,而不顾对方的人品;穷富都是相对的,再怎么富养也难以见过“王思聪们”见过的世面;并不是只有“穷”和“富”两种极端选择,更平衡、更合理的方式可能更好;城市家庭就算不给孩子太多零花钱,很多家庭环境也决定了不可能太穷,而即使是穷的家庭,如果能好好教育孩子,依然能抵抗金钱的诱惑。关键还是教育:帮助孩子更理性地看待金钱,树立健康的金钱观

在当下社会中,健康的金钱观太重要了。嫌贫爱富的价值观越来越主流,高房价和物价给年轻人带来很大压力,丰富的物质选择和社会的贫富差距也意味着巨大的诱惑和恐惧。很多年轻人为了金钱牺牲了很多,感到的却是丧而不是幸福。

关键是引导孩子思考:该怎样看待金钱和它的重要性?物质和精神何时会冲突?冲突时哪个对自己更重要?让孩子意识到金钱是工具和手段,而不该成为目的本身,这很重要。


/ NYT /


你可以:

  • 家庭会议中,(a)重新和孩子讨论和约定她的收支方案,应该如何获得零花钱?(例如通过做家务赚取零花钱合理吗?)花零花钱是否该受到什么限制?如何判断消费是否过度?(b)向孩子公开家庭一部分日常支出的情况,一起探讨支出是否合理,让孩子对理性消费有概念。(c)作为家长,反思自身的金钱观,作出必要的积极改变,以身作则。
  • 亲子阅读或观影时,如果有情节涉及到其中的角色为了金钱放弃了其他方面(例如亲情、爱情、友情或理想),和孩子探讨“你认同这个人的做法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 亲子阅读时,和四年级以上的孩子一起阅读《小狗钱钱》(C计划L4秋季课阅读书目),探讨金钱观和合理理财。
  • 亲子阅读时,和四年级以下的孩子一起阅读《我有友情要出租》(C计划L2暑期课阅读书目),探讨金钱和友谊的关系。


(2)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值得被尊重


很多女孩儿被教育要乖,要懂事,要为别人着想。为他人着想,不以自我为中心是好的,但很多女孩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压抑和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演员马思纯就自曝患了抑郁症,因为从小被教育为别人着想,长期感到心里压抑。很多女孩儿也会变成讨好型人格,畏手畏脚,总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在父权社会和集体主义文化中,这种现象尤其普遍。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被认为理所应当,母亲的需要如果不被父亲重视,女儿更可能觉得自己长大了也不得不如此;长辈和老师可能习惯性对女孩说“要乖,女孩儿这样以后没人要的”;为集体或他人牺牲被认为是好的,会让很多女孩儿觉得考虑自己的需要是自私的、羞耻的、不对的;尤其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女孩儿长期被要求让着男孩儿。

关键是引导孩子思考:如何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出来?当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什么时候应该以自己为先、什么时候应该以别人为先?当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被别人忽略或打压的时候,自己可以怎么做?


你可以:

  •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你可以不认可她的言行,但不要否定她的感受,更不要威胁孩子“你再哭爸妈就不管你了”,告诉孩子“你能告诉爸爸妈妈你的感受,这非常好。”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再和孩子讨论言行的边界。
  • 当你发现其他人否定或忽视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不是每个人都理解应该尊重别人的感受,但这不该影响你尊重你自己。”
  • 多询问孩子对事情的看法,认真倾听并考虑是否有道理,不要说“你还小,你还不懂”,即使你不认同她的观点,也可以给孩子具体的反馈,“你说的这一个理由我觉得很有道理,谢谢你帮我开拓了思路。”
  • 重视孩子的需要,不要想当然认为这些需要不合理,而是帮孩子发现被她忽视的,她自己的其他需要,或其他人的需要,让孩子看到不同的需要可能会发生冲突,促进孩子在冲突的需要中做权衡取舍,并不断思考取舍时的理由和标准


(3)帮孩子建立道德自主


道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但教育的方法还常以说教或奖惩为主。说教是把道德当成固定不变的准则来要求孩子,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和问题的复杂性,常常会导致言行不一;而奖惩是外部激励,等孩子长大,奖惩机制不存在了,很多人就不会判断是非了。

但只要与人相处,就难免需要判断是非。对道德没有建立起自己认知的女性,很容易相信有的男人们说的“大家都出轨,这有什么错?”;在被“王思聪们”伤害后,可能还帮他们找理由,继续委屈自己;即使因为被伤害而想要表达不满或维护自己的权利,因为说不清楚是非背后的道理,也常常难以让别人信服。

关键是引导孩子思考:判断是非的方法和标准应该是什么?不同的人是否会存在不同的标准?当大家标准不一致时,何时应该妥协包容、何时应该坚持自我?



你可以:

  • 一起吃饭时,可以把探讨是非对错作为日常话题。可以讨论新闻中的热点事件,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件,或讨论阅读书籍或教材里出现的有趣的例子。注意尽量选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来讨论,不要求孩子的想法和自己一致,也不要急于说服孩子。重要的是通过倾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通过提问引发孩子的进一步思考
  • 不要想让孩子立刻接受你心中的道德标准,建立是非观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父母也该不断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念


(4)教孩子挑战权威和说“不”


多年前我一个人在土耳其旅行,在旅馆遇到一个独行的泰国女孩。旅馆老板每天借各种机会对她上下其手,我明显感到她不开心,但整整一周,她没有一次直接表达过不满,而我经常和她在一起,也没敢直面挑战老板,维护这个女孩。

女孩儿和人发生正面冲突,这在东亚文化和我们的教育中是不被倡导的。孙一宁很多次表示自己很害怕,她尝试过对王思聪毕恭毕敬,但她最终做出了不少反抗,她骂了王思聪,把聊天记录发到微博上,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也需要不少智慧。


她的反抗,依然会被很多人认为是“疯的”,是“不得体的”。或许我们未必认可她的所有言行,但也更要理解她面临的困境:权力如此不对等,网络暴力如此普遍,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如此根深蒂固。这会让我们更看清她受害者的身份,对她的某些言行多一些包容。

就像会和别人发生冲突的很多女孩儿会被认为是“不好把控的”、“太要强的”和“刺头儿”。我们很难很快改变大环境,但可以持续发声来谴责大环境,也可以努力维护女儿所在的小环境

关键是引导孩子了解:为什么挑战权威很重要?人有哪些权利是应该被保护的?有哪些对男孩儿和女孩儿的双重标准是不合理的?要挑战和说“不”的时候,什么是更合适和有效的表达方式?


/ NYT /


你可以:

  • 多和女儿肯定女性的力量,给女儿讲那些勇于挑战权威的女性的故事,或和孩子一起阅读她们的传记,例如金斯伯格大法官、马拉拉(《我是马拉拉》是C计划L5暑期课阅读书目)、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武则天……
  • 尝试向不公正的对待说“不”,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保持温和而坚定,让孩子看到更好的表达方式。
  • 询问孩子“你觉得有哪些事是男孩儿能做,但女孩儿不该做的”,和孩子讨论背后的道理,帮孩子看到个体如何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 和孩子探讨她有哪些权利,可以依托新闻事件或阅读的书籍让讨论更落地,可以评论事件中主人公的做法,注意关注其中的权利问题。


(5)作为父亲,以身作则,不物化女性


如果你是一位父亲,你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会成为女儿认为女性应该被如何对待的最初的模版

或许你身上有很多习惯,受到大环境和你自己父母的影响,但作为成年人,我们依然有选择:可以选择改变,选择让自己和亲密关系都变得更好,选择让女儿走一条不同的路。

当然,获得更多利益的人常常没有激励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这不难理解。要突破常规,或许需要更高的道德追求、需要看到事情的长远影响、需要有极强的自省精神。这都不容易。


/ 美剧《This is us》中的父亲鼓励女儿 /

你可以:

  • 主动邀请妻子聊一聊,“在哪些时候你会希望我更尊重你?什么时候你感到特别委屈和难过?你最希望我改变的是哪三件事?”为你忽略了她的感受或需要而道歉(无论男人女人,任何人都一定会有忽略他人的时刻),邀请她说说她自己。
  • 给自己限定一段时间,例如15分钟,保持倾听,遵守三不原则:不打断、不评论、不解释。交谈前和妻子承诺这三个原则,消除她的顾虑。
  • 倾听后如果你没被说服,不要急着否定,尽量多追问事实信息:辅导孩子作业每天要花多长时间?面临的困难有哪些?家里的东西都从哪些渠道采购?每周要花多长时间?……先让自己更加了解。
  • 尝试换位思考,如果你和妻子互换身份,有哪些是你能接受的,有哪些不能?
  • 反思你接受的教育:你的父母和长辈如何对待彼此?你在哪些方面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你和妻子的成长背景有什么差异?


写到最后,我觉得自己很难再说服看到这篇文章的人。


但或许,依然会有人想成为更好的父亲,成为更好的母亲,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并为此努力改变自己。或许触动你的不是这篇文章,而是你女儿的一个微笑,是你眼中的盼望,盼望她快乐地成长,在一个性别更平等的社会中,能选择更尊重自己的人为伴,能放心大胆地对自己遭受的欺凌和不公说“不”。




作者:郭兆凡

C计划联合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任职高盛集团,后从事地震重建工作和教育创新研究。


▷ 编辑:鱼香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C计划C计划是一家致力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机构。C计划的C,是指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ivic Education(公民教育)。推广思辨教育,重塑公共理性。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蓝方:倦怠社会,我们想培养怎样的人?

C计划8周年现场回顾:相互联结,彼此看见

叶明欣:8年是一个开始,也是∞ (无限) 的展望 |C计划八周年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