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飲料的故事

亂世裡的說書人
·
·
IPFS
中午買了杯熱奶茶,互動的過程成為寫作的靈感。

中午吃完午餐後,想說久違的買杯手搖飲的熱奶茶喝,結果發生有趣的情境。

我:「一杯熱的OO奶茶。」
店員:「冰塊甜度?」
我:「一杯熱的...」(話還沒說完)
店員:「冰塊甜度?」
我:「剛剛是問冰塊甜度嗎?」
店員:「對,冰塊甜度?」
我:「熱的微糖。」

當下心想為何店員這麼執著「冰塊甜度」的制式問法。依照語境的脈絡,一開始已經說要熱飲,其實直接問甜度就好。這樣反覆問又插嘴,不知道是下意識的不推薦點熱飲、熱飲處理比較麻煩,還是單純習慣別人點餐是O冰O糖。

這讓我想到以前在超商領貨到付款的包裹時,曾經好幾次我和店員說,想要領貨到付款的商品,沒有一次真的溝通成立過,通常得到的答覆都是蛤?什麼?領什麼?。後來觀察幾次別人如何領這類取貨付款的商品,才發現最制式的回答是「我想要領包裹」。換句話說,不需要考量是取貨付款或純取貨,只需要說想要領包裹就好。但是,這種語境脈絡的潛規則,如果不曾經驗過根本不知道。

不過,曾經有一次向店員告知想要領包裹時,對方還沒去倉庫領包裹,就直接問我包裹上的末三碼正確嗎?(不是,我都還沒拿到包裹要怎麼回答你),後來店員發覺不對勁後就默默去領包裹到前台;另外還有一次則是曾經在超商買三明治,店員不是問要不要加熱,而是問要不要加冰塊。這不經讓我覺得超商的店員業務量太多太雜,其實很多事情是可以改為消費者自助

如果從太忙或業務量太雜的角度來思考的話,好像就能理解為何今天點杯奶茶,店員要這麼執著「冰塊甜度」,因為這是最不需要動腦的標準作業流程(SOP),雖然很像遊戲的NPC,但是至少出錯率會低很多。這也是蠻有趣的現象,為何許多台灣手搖飲店家不考慮提供消費者自助點餐機?不僅不需要為消費者點錯負責、不會有找錯錢,還能透過機台統計分析當地消費者的偏好。減少這種溝通的時間,店員反而能夠更專注在製作手搖飲這件事,也能有更多的空閒時間

不過,寫到這邊心裡就是感到有種無奈,人際之間的溝通時常存在著不解、誤解、歧異,如何產生有效的溝通結果而不是無效的後果,這確實是個難題。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對社會和語言脈絡的理解,而如何讓對話維持下去到產生交集而不是衝突,這會是未來台灣社會的一大課題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