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佛教輪迴思想的論述分析

子非魚
·
·
IPFS
·
以《弊宿經》裡佛教徒與「虛無論者」的輪迴辯論為考察線索

📘學習範疇

佛教輪迴思想的論述分析——以《弊宿經》裡佛教徒與「虛無論者」的輪迴辯論為考察線索


📖文獻筆記

二、輪迴思想的佛教「前理解」背景

(二)面對輪迴議題的兩種基本態度

職是之故,印度古代思想界面對輪迴議題,大方向上可分類為兩種基本態度:「肯定論」與「虛無論」(廣義上包括懷疑論與否定論)。前者接受輪迴作為其學派哲學的立論命題與超越的對象;後者的輕微者則抱持著溫和的懷疑態度而成為「懷疑論者」,至於嚴格者則極度否定輪迴而成為「否定論者」。然而不論是持著懷疑態度,或是持著否定態度,對於輪迴思想作為現實存在依據的理論基礎,兩者都起著解構的作用,也都試圖動搖與崩毀輪迴思想之內在解釋系統與邏輯的一致性,彼此只是程度的差別,將之等量齊觀為「虛無論」,亦不失為一種討論上的權宜方便。

1、肯定論的觀點

要言之,當時持「肯定論」觀點,概略可視為「有我輪迴」的思想型態。按印度文明於「奧義書時期」裡雖然成熟地發展業力與輪迴思想,並改變了自《吠陀》、《梵書》歷來以祭祀決定禍福命運的傳統觀念;但是《吠陀》與《梵書》中以「梵我」為宇宙本源的「真我」思想,卻依舊根深蒂固地植入在《奧義書》的輪迴與業力思想裡;為此《奧義書》以「真我」為輪迴主體,同時是「業報製造者與承受者」的這種「有我輪迴」觀點,由於有先前宗教思想傳統作為前導,且容易被一般人理解,因而往往也成為持肯定論者的普遍信念,這不僅見於當時的婆羅門文化,當時部份沙門思想家也批判性地接受這種印度固有文化的輪迴思想。

2、虛無論的觀點

至於,「虛無論」的主要立場在於否定或質疑「三世輪迴」的實在性,主張「無有來生(前世)」。但是因為歷來印度文化將「善惡道德」與「業報輪迴」的教義作了緊密結合,肯定輪迴也就間接肯定善惡業報之因果律的必然性。為此,一旦當「虛無論者」否定輪迴的實在性,間接地也易被誤解為否定道德律與因果律的實在性,從而染上「道德破壞者」或「道德虛無主義者」的異端惡名。弔詭的是,這類思想家的立論未必全然是為了破壞道德律,從他們學說能廣泛吸引那些不滿足於傳統婆羅門思想的學人們跟隨,且被視為當時印度沙門思潮的重要教導之一,若非他們有相當精彩的理論深度與相當標準的道德倫理實踐作為基礎,否則絕對難有如此號召力與思想成就。可惜這類學說沒有正式文獻資料留傳後世,今日只能透過耆那教與佛教經典文獻裡相關的資料獲得片面性的理解,但是這般的理解畢竟是透過「他者」(宗教的他者)的角度來觀看,在宗教宣教策略的偏光鏡曲折過濾與轉述,不免負面報導居多而正面報導乏善可陳,未必能公允地還原與平衡報導。

這類虛無論者的觀點並非全無立論根據,往往背後也有一套哲學思惟作為其理論建構的基礎。特別是就認識論而言,他們主張吾人的認識只能限於知覺範圍;就存有論而言,他們採取「積聚說」的觀點,認為世界的終極本源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除了這些物質元素之外,其他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基於這樣的認識論與存有論觀點,帶著濃厚唯物論傾向的虛無論者們認為:諸如「因果業報」與「輪迴轉世」等,無法藉由當下知覺來證明與解釋的理論或觀念,都應當權宜地「懷疑」與「否定」,不然至少也要「存而不論」與「擱置」。

或許也可以換個說法表示,與其說「虛無論」否定與質疑三世輪迴的實在性,倒不如說他們更重視「現世」(生活世界)或「現時」(這期生命)的實在性。既然無法肯定有來世(或前世)的存在,那麼人們極力追求現世幸福與滿足欲求也算是相當合理,為此這類學說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帶著濃厚「快樂主義」的倫理學傾向,以現世幸福的追求為人生的首要目標。

不過由於他們極力批判各種宗教有關輪迴思想的學說,同時對於當時印度宗教普遍流行的苦行文化與禁慾主義,抱持著相當程度的駁斥與嘲弄態度,這不僅讓他們的學說無法見容於印度婆羅門教傳統,亦讓他們飽受其他當時新興宗教的批判,其中部份是來自同屬沙門思想陣營的佛教與耆那教。特別是從初期佛教鮮明的「出世間主義」觀點看之,這些僅僅重視現世存在領域且否定三世輪迴的「虛無論」思想家即是所謂的「順世外道」或「順世論」,意即「重視世間領域者」或「世間主義者」。


📝學習心得

佛教構成自身意義輪迴思想的歷程,至少必須回應兩種主要「他者」論敵的觀點:其一是持「常見」的輪迴肯定論者,其二是持「斷見」的虛無論者。佛教自身意義的輪迴思想亦是在這兩種主要敵論的鏡映裡被辯證地構成。

這篇是以《弊宿經》探討佛法對「斷見」的論述,不過文中似乎沒有強而有力的論證,亦寫到:

至於四部《弊宿經》的十五個譬喻,每個譬喻內容所用的類比與象徵是否就沒有再議的餘地呢?這是一個值得繼續探索的問題。

而對於輪迴議題寫道大致可分為兩種基本態度:

印度古代思想界面對輪迴議題,大方向上可分類為兩種基本態度:「肯定論」與「虛無論」(廣義上包括懷疑論與否定論)。前者接受輪迴作為其學派哲學的立論命題與超越的對象;後者的輕微者則抱持著溫和的懷疑態度而成為「懷疑論者」,至於嚴格者則極度否定輪迴而成為「否定論者」。

以上述來說,我應偏向「懷疑論者」。

基於這樣的認識論與存有論觀點,帶著濃厚唯物論傾向的虛無論者們認為:諸如「因果業報」與「輪迴轉世」等,無法藉由當下知覺來證明與解釋的理論或觀念,都應當權宜地「懷疑」與「否定」,不然至少也要「存而不論」與「擱置」。

確實如以前文中所寫,我是抱持「存而不論」的態度。

與其說「虛無論」否定與質疑三世輪迴的實在性,倒不如說他們更重視「現世」(生活世界)或「現時」(這期生命)的實在性。既然無法肯定有來世(或前世)的存在,那麼人們極力追求現世幸福與滿足欲求也算是相當合理,為此這類學說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帶著濃厚「快樂主義」的倫理學傾向,以現世幸福的追求為人生的首要目標。

這點也回到亞隆在《凝視太陽》中所寫:

凝視太陽,堅定而無畏地檢視你的存在處境,不靠宗教所提供的護欄過活;也就是說,不倚賴某種延續、不朽或輪迴的形式,諸如此類的概念無不否認死亡的必然性。我相信,沒有這些精神支柱,人照樣可以活得很好。……宗教信仰緩和了很多人的死亡恐懼,這一點我從不懷疑,只是對我來說,它迴避了關鍵問題。在我看來,這有如使出閃躲戰術:宣稱死亡不是終點,這不僅否認死亡,而且抹去死亡。—《凝視太陽》

雖然伊比鳩魯學派是否定來世的,但應該並不帶著濃厚「快樂主義」的倫理學傾向:

伊壁鳩魯是享樂主義(Hedonism)的哲學家代表,不過此名聲與事實不符,因為他並不奢華,還反覆強調要享受小確幸、放棄極端。—《廁所裡的哲學課》

说到底,追求快乐其实就是追求不痛苦—不饿肚子、不挨冻、不生病,以及避免其他一切能避免的痛苦状况。话说回来,伊壁鸠鲁主义的快乐跟暴饮暴食毫不沾边儿。这是一种适度的态度,旨在知足。—《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

對我而言,輪迴的觀點,是否可能是止惡行善的社會維穩、道德規範作用?再者,修行應是反社會、反輪迴安樂的,照理來說沒道理完全遵循、甚至標準高於社會價值觀,又如宗教戰爭是止惡行善的表現嗎?輪迴會被社會利用於剝削嗎?殉教能上天堂與希求往生淨土、兜率天之間,是否是類似的道德感作用呢?

如同其他宗教有死後的審判來約束教徒生前的行為,輪迴是否也是其作用?懺悔與贖罪的概念相同嗎?財佈施、放生會是種贖罪券嗎?審判或輪迴是種將出世修行社會化的方式嗎?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