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击穿”一份家族信托?
俏江南创始人张兰开启了直播带货的新生涯,却依然生活在“俏江南”的阴影里。
日前,张兰家族信托被“击穿”的旧闻,和三月初纽约公寓归债权人所有的“新闻”互相交织,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谜团。
信托为什么被击穿?“击穿”信托的人要干什么?在波谲云诡的商业世界里,是否真的存在一方天真、一方阴险的金钱大战?
击穿“成功优雅”
被击穿的离岸家族信托,名为“成功优雅信托”(Success Elegant Trust),受益人为张兰儿子汪小菲及其子女。2014年,张兰于英属维尔京群岛成立成功优雅有限公司,是唯一的股东兼董事。
甜蜜生活餐饮有限公司(La Dolce Vita Fine Dining Company Limited)连续在美国、香港、新加坡起诉张兰及公司俏江南,追讨1.42亿美元本金加1.1亿美元利息的债务。
2019年4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总会做出两个部分裁决,要求张兰及俏江南支付债务。随后,甜蜜生活又入禀香港高等法院,要求强制执行该裁决。
追讨未果,甜蜜生活找到了张兰家族信托的“违法”漏洞。
2022年11月,新加坡高等法院判决,张兰的“成功优雅信托”,可以由债权人甜蜜生活等采取相应执行措施。2023年3月,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判决,张兰及公司名下所有的纽约公寓将被出售,所得归债权人甜蜜生活。购置公寓的资金,正来自“成功优雅信托”。
至此,“成功优雅信托”被“击穿”。
从法律的层面来看,信托被击穿的原因是张兰作为委托人,“实际控制”了信托财产。
因为,信托本质上是一种三方委托的法律关系:委托人转移财产至受托人,使受益人受益。此案中,委托人张兰,转移财产至持有同名信托的成功优雅有限公司,使汪小菲及其子女受益。
信托的作用就是风险隔离,信托财产独立于以上三方,就算三方都欠了高额债务,或者出现离婚、破产等分割财产的纠纷,信托财产也不属于他们的责任财产,债权人无权申请法院采取措施。
这也是富豪们都喜欢家族信托的原因。拥有巨额财富的现实是:你花不完,也带不走。能做的就是把它安全稳妥地留给别人。那么,需要决定的问题就是——在什么时候,留给什么人多少钱。
一般而言,富豪都会把大部分财产留给子女。担心子女不成器的,还会在法律条款中设定诸多限制条件。而信托的“保底”意义,就在于谁也不能乱动里面的钱,包括存钱进去的人。
法律规定,委托人不得对信托财产任意取回、处分,或将信托财产挪为己用,这一情况通常会被视为以信托名义代持,属于虚假信托。
因此,一旦遭遇债务纠纷,虚假信托很容易被“击穿”。法院会认定信托财产是委托人实际拥有的财产,完全可以清偿债务。
根据新加坡高等法院的判决文书,张兰成立“成功优雅信托”后,不仅动用里面的资金购买纽约公寓,还在接到香港、新加坡法院冻结令时大举提款,她的代理人亦在邮件中提到该信托下的银行账户归张兰所有。
据此,法院判决该笔离岸家族信托的资产隔离功能失败。
从商业的层面来看,多年追债空手而归的甜蜜生活,坚持寻找债务人的法律漏洞,终于通过“击穿”张兰的家族信托,拿回了自己的一部分钱。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甜蜜生活和张兰的债务纠缠,起源于“俏江南”时代。
“甜蜜生活”是欧洲私募股权公司CVC Capital Partners的子公司,为收购俏江南成立。
2012年,俏江南规划在香港上市。当年五月,“三公”消费禁令公布,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受到限制。年底,十八大召开,反腐力度空前。
高端餐饮业风光不再,门前冷落,走高档消费路线的俏江南,不得不推出团购、外卖等“大众化”产品。
2013年6月,俏江南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引入私募股权CVC。2013年年底,张兰辞去俏江南及相关公司的董事和法定代表人等职务,不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2014年,CVC以3亿美元获取俏江南近83%的股份,张兰持有近14%的股份。
俏江南上市失败,CVC计划退出。这一过程中,CVC作为私募股权,循例“套现离场”,而已经惨淡经营的俏江南及小股东张兰,承担了不小的债务——近日被强制执行的“成功优雅信托”,就用来偿还了该笔债务的一部分。
同样回到法律层面,无论是张兰的债务定义,还是其家族信托被击穿,都是有法律依据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机构的判决,都证明了这一点。
而张兰和汪小菲,多年来只能坚持打“道德牌”,控诉CVC(亚太)“做局”。其间的故事,很多中文媒体都报道过:CVC如何通过两层套壳,将张兰的股权进行质押;CVC如何画下大饼,收购大娘水饺、非常泰的连锁餐饮店,许诺打造国际餐饮集团;CVC如何插手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导致口碑下滑、扭盈为亏。
可以推断的是,张兰在与CVC签合同时,至少处于知识和资本的双重劣势地位。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私募从业者表示,作为传统PE玩家,CVC给俏江南挖了不少“坑”,比如股权质押、资产清算、董事会权利等,而张兰差不多一一踩中。
不熟悉资本运作的中国企业家,眼看“没有感情”的大鳄用一通复杂杠杆大赚一笔,“全身而退”,而自己的品牌毁于一旦,收益又远低于心理预期,难免心生悲凉。
但不能规避这些问题,也意味着他们当时过于自信,或过于相信对方,又或者不愿意向专业的律师、会计师支付“高额”费用——虽然这些“高额”数目跟他们股权估值相比,算不上一个零头。
而CVC不会收手。所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即使钱进了家族信托,也有办法掘地三尺,找出来抵债。
“门口的野蛮人”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在商业世界里扮演的是公司杀手的角色,因此得名“门口的野蛮人”。
这些野蛮人,看重有稳定现金流的公司,特别是消费领域的公司,其一般具有隐蔽性强、资产被低估或更大的成本约束空间。
一旦发现这类企业,PE就会寻找企业管理层“摸底”,或“探探口风”。如果能达成合作,就可以通过利益捆绑,实现杠杆收购。
杠杆收购的“原理”,是用少量的现金,撬动大规模的并购。对于PE来说,除了“首付”,其他的钱靠债券融资,还款则靠收购的标的日后产生的现金流,或者靠提升生产效率、压缩成本、剥离边缘部门来支付。
等到“本儿”回得差不多,市场估值提升或大环境利好之时,再次出售公司股权,获取暴利。
投资家巴菲特是很讨厌这种杠杆收购的,因为其本质就是像吸血鬼一样寻找目标,找到目标就吸干它的血,再找下一个倒霉蛋。
巴菲特曾表示,要避免从杠杆收购公司手里接收企业,因为这些吸血鬼主打的是“退出策略”——盘踞在目标身上几年,早把竞争优势和好处吃得一干二净,拿到手里也苟延残喘不了几天。
和美国的PE喜欢瞄准科技公司相比,欧洲的PE更加“野蛮”——专挑消费企业“下手”。十年前,大现金流的俏江南、大娘水饺,都是这样进入了CVC的视野。同样命运的还有名盛一时的金钱豹,也是被英国私募安佰深(Apax Partners LLP)收购,从此一蹶不振。
在大本营欧洲,CVC几笔体育领域的投资屡上头条。前有2006年以14亿英镑购入F1股份,逐渐占股近七成,2017年以80亿美元卖给自由传媒集团的“发财”案例。近期,CVC更是买完意甲买西甲,买完排球买网球,很多球迷不满它的狮子大开口。去年年底,CVC计划在欧洲交易所上市。
而且,据业内人士介绍,顶级PE如KKR、黑石,收购时还是杠杆收购(LBO)与管理层收购(MBO)双管齐下,被收购企业的管理层有机会成为股东,可以持续改善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但CVC一向没有管理层收购“选项”,顶多给企业创始人保留一点点股份——所谓“金色降落伞”的含金量几何,更具争议。
当然,“野蛮”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别。
我们能据此说杠杆收购是好或者坏吗?
很难。
无论是企业创始人,还是投资人,在“套现离场”的环节上,很多时候并没有“双赢”的局面。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击穿”不仅仅意味着企业家的劣势,也意味着企业总是要和游荡在门口的“野蛮人”有一番爱恨纠缠。
若有知音见赏,不辞遍唱阳春。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