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寫作,更加認識自己的模樣
2021.08.24 首發探路客 2022.03.28 二發Matters
日前偶然看到大學學弟分享的一篇文章【寫作如何改善心理健康?】,當下本是無感,隨意瀏覽便滑了過去。後來沉澱思考幾天,有了些心得想法,又回頭找出這篇文章。
本以為寫作是種休閒嗜好,幻想時空情境,寫寫過癮的情節,放飛自己的想像力。我站在故事的高點,主宰人物的命運。簡單來說,覺得故事跟自身經歷無太大關係。
後來才發現,寫作是如何描繪出一個人的模樣。
後來才發現,寫作是如何描繪出一個人的模樣。
我私底下不擅於社交,也不太講內心的事,臉書許久沒有發過生活廢文,像是人間蒸發。好多想法,包含委屈,其實都放在心裡。一些放不下的事情可以隨著時間消逝,有些不會,就是一直悶著、發酵著,到了最後,自己都不曉得為何會演變如此。直到開始寫文,我才清楚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看到什麼,以及把哪些話嚥了回去。
於是,寫作變成了一種出口。
詩歌、短篇故事、中短篇小說和小說都可以寫成創意形式。創意寫作通常融入想像或者記憶,並使用圖像和隱喻等文學手法來傳達意義。它提供了一種探索思想、感受、想法和信念的獨特方式。
─擷取自《寫作如何改善心理健康?》
每個角色都是我的分身之一,把他們的部分性格集結起來,那便是我。
無論是寫好一陣子的短篇小說《指甲》,還是遲遲未完工的輕小說,或多或少都有我的人生經歷,以及性格特徵,唯一差別在於,那些表現已經被我包裝好幾層,早已不是原貌。
寫作不只是折射出自己的模樣,比較顯而易見的,而是擅長的寫法以及自己的習慣。
(1)擅於景物描寫,其次人物形象,最後美食介紹
我也是在日常小編發文的寫作練習—稱得上是練習吧—中發現自己最常寫的是景物描寫,尤其是花季的來臨,春天有櫻花、風鈴木、花旗木,夏天的阿勃勒、藍花楹,秋天大開台灣欒樹、甜根子草、美人樹,冬天綻放的梅花。拍來了幾張照片後,放鬆自己融入景的情境,再細膩描繪出當下的感受,不得不說,我很享受書寫的那種氛圍,不單只是花很美而已。
是的,借景抒情。
人物形象在文章裡算是重點之一,人物表現、角色互動,一舉一動推進劇情的發展。
早期寫作的時候,我認知的人物形象是角色的外表,髮色、穿著、身材等一些外在的描述,久而久之,發現就算沒有外在形象,人物的行為舉止、言論、內心情感,也足以讓角色鮮明。
有些角色,短髮長髮,眼鏡有無,我還真不曉得。
最後是美食介紹。放眼看去,我所寫過的文章,包含小編發文,寫過的美食文寥寥無幾,很少食物出現在字裡行間。工作場域不是餐廳這無可厚非,不常/不諳書寫跟自己對美食的要求不高算是大有關係。對我來說,能吃的、可以止餓的(撇除挑食的食物以外)都是美食的範圍,至於是否上鏡、精緻與否、刀工技術幾乎不在考慮範圍。對美食要求僅只滿足生存需求,在沒有更高一層的滿足需求下,自然就不會出現在文章裡。
有時候,一忙起來,連進食這件事情也能忘記。
(2)文章結構比以前完整,起承轉合比以前清楚
很久以前,曾有過一位老師提及:學生沒有辦法穩定寫出優質的作文,今天五級分,明天三級分,在於他不清楚結構是什麼。
估狗大神有太多關於文章結構的說明,以自己的寫作心法,大概是起因/背景→過程/發展→結果/結論,用5W1H也可以套用其中。
寫作真的是長期練習而來。我的小編發文初體驗被打槍過N次才發文,結構鬆散、抓不到重點、鋪陳太長、沒有吸引度都是常發生的bug。如果只是制式地把結構公式套進文章裡,寫出來的文字也是僵硬,既無靈魂,也無情感,毫無文學美感可言。
沒有寫作的空檔,看看別人的文章,時事的、歷史的、社會/自然科學的,有興趣就來者不拒。若是文學作品,會稍微分析一下文章的脈絡;偶爾跟男友一起看劇,也會忍不住留意劇情的高低潮安排。
小說家李洛克也說了,因為看完電影就隨手畫下劇情線的習慣,導致他沒有辦法純粹欣賞電影,變成一種壞習慣,嗯,這是職業病了吧?
寫作前列大綱,更快釐清想要表達的內容,剔除冗言贅字,脈絡更清晰,起承轉合就出來了。
知道主題是什麼後,下筆時就不會寫到歪樓,因為會提醒自己要回扣主題。
目前覺得自己需要加強的,大概是收尾的部分吧,總覺得還是薄弱了點(苦笑)
(3)會更留意看過的文章,有想法就收下來
誠如上一點提到的,閒暇之餘看過的文章類別甚廣,寫作習慣還沒培養以前,閱讀感想就是這樣:是呀,講得真對,說得太好了,然後就滑過去了。對自己有點啟發的文章,最後如同一片浮雲飄去。
「不可能看完文章沒有問題的。」
大學時候,TA(助教)學長曾經這麼說過,當時的我不是很能理解,作者論點很好啊有什麼問題?
學長的話理應不是雞蛋挑骨頭,現在想想,或許是有沒有自己的看法,有沒有什麼見解之類的。
寫作一段時間後,我開始會留意他人文章觀點與自身經驗的連結性,它就像是條引線,拉出人生相似的經歷點,串成了一篇文。不只是如此,當中也發現自己不是只會說不知道、沒想法,其實很多idea在腦子裡跑,只是沒找到適合的方式表達而已。
偶爾也是有遺憾的時候。要是當下沒有把好文收藏起來,過一陣子才冒出心得想分享,回頭找文,卻已被爆量資訊淹沒,可真是深深殘念。
讀文分享不單是寫作帶來的思維模式改變,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開了部落格,就是主場探路客,適合表達想法的方式之一。
都說部落格是文字量相對多的社群平台了,我還不寫爆它?
寫爆是說笑的。最初設定是每遇到放假就寫篇文,一個月8篇文,看看我現在,一個月3篇已是極限……(遙望天邊)索性,改個模式,不求飆字量衝篇數,只求好好寫。
寫我所思,寫我所看,寫我所體悟之生命。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文章,寫作究竟有無改善自身心裡健康呢?
當然是有的,如同我自己下的結論,是情緒的一道出口,用文字的各種形式,變成一種美學;同時,寫作也伴隨著生命的歷練跟著成長。
想起前陣子探友布恣芽朵提到的,當作品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後,就會發現自己的蛻變。我也明顯感受到了,單從開始重新寫作的那一刻起,一點一滴在改變著。
(探友的好作品,這裡看→心繪夢花園)
日前偶然發現大一時候寫的地誌散文,頓時靈光一閃,覺得可以來一篇舊文改寫。但以我目前這種龜速的寫文進展,大概要2-3個月後才能產出完整的文章,說不定更久(大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