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大地震,實為開台未曾有。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
·
IPFS
·
除了長老教會的甘為霖牧師親眼目睹此一大自然無法掙脫的厄運外,嘉義的名醫莊伯容君,也對這場撼動丙午年(清王國光緒32年)的超級大地震感到萬分無奈,故留下了「悲酸悽愴,非筆舌所能罄。」與「實為開台未曾有」的文字記載。
「…有一股深刻的悲傷,看到街道散布著房屋殘骸和雜物,那是多麼地可怕和痛苦…偉大神秘的力量,從地球深處撕裂,撕裂至每個地方。」

,甘為霖牧師(William Campbell)

話說在距今116年前,西元1906年的3月17日凌晨六點多,位於日治時期台灣嘉義廳的梅仔坑莊(今嘉義梅山)一帶,因陳厝寮、梅山兩塊斷層的錯動,進而發生了芮氏規模7.1、深度僅6公里,搖晃四分多鐘(地震儀震動時間為15分49秒)的強烈有感淺層地震!霎時成為時序進入西元二十世紀之後,寶島第一次,也是當時災情最嚴重的地震,更是在地人至今依舊無法忘卻的「梅山大地震」(梅仔坑大地震)。

斷層的錯動加上鄰近新港鄉的地裂以及噴砂現象,整體破裂帶大約是25公里的「梅山大地震」,不只震度波及全台各地,尤其在嘉義地區更是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破壞,以打貓(民雄)為粗估中心點,北至北斗、南至嘉廳直轄(嘉義市),全部近1,120平方公里的土地均承受了強烈地震的衝擊,伴隨南部常見、耐震度低的土埆厝房舍,天搖地動之下,人命猶如摧枯拉朽般的脆弱不堪!

根據統計,此次地震(包含餘震)總共奪去了1,258(或說1,266)條寶貴的性命,亦使得2,385(或說2,476)人受到輕重傷,同時在當地房屋結構的先天劣勢下,有6,769(或說7,284)棟屋舍遭逢全倒毀壞的命運;後續經過地震學家大森房吉(1868 - 1923)的實地勘災下,他除了點出嘉義部分地區已出現土壤液化的情況外,更統計出超過三萬棟房舍已被害受損,遠遠超出官方原先計算的1萬4千餘戶!

自3月17日主震開始,直至4月9日稍微緩和為止,前後24天內,嘉義地區發生有感餘震的次數高達69次之多。首當其衝的民雄,素來以香火鼎盛的信仰風氣為名,但面對無情的地牛翻身,境內大小廟宇可說是無一倖免,遍地可說盡是人間煉獄!

除了長老教會的甘為霖牧師親眼目睹此一大自然無法掙脫的厄運外,嘉義的名醫莊伯容君,也對這場撼動丙午年(清王國光緒32年)的超級大地震感到萬分無奈,故留下了「悲酸悽愴,非筆舌所能罄。」與「實為開台未曾有」的文字記載。

當然,「梅山大地震」現在也列名台灣史冊可供紀錄以來,死傷最為慘烈的地震第四名,僅次於「關刀山地震」(西元1935年,約3,276人)、「九二一地震」(西元1999年,約2,415人)與「官田地震」(西元1862年,約1,700人)。

值得一提的是,依據史料的推測與研判,在西元1792年(清王國乾隆57年)的8月,嘉義梅山可能也發生過類似規模的強烈地震!因查考後人編撰的《台灣采訪冊》(西元1830年),作者在進行田野調查時,偶然聽聞在地震來襲之際,梅山有條鄉間小徑於板塊交相的晃動中,小徑居然跟著裂開!時常通過小徑的某位樵夫,竟一個不小心,就這樣跌進了地縫裡!才不到幾秒鐘的時間,可能連呼喊救命都來不及的狀況下,小徑又猛然恢復原先的地貌,另一位水果小販雖親眼目擊樵夫被地震吞噬的畫面,但唯一的證據,僅僅是剩下地面上那一條不規則的裂痕。

此一說法尚未獲得其他官方史料的佐證,但光是讀來,我還是忍不住打了個哆嗦。

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當時的台灣本島,才剛從清王國的手中轉移給日本帝國不久,日本統治也方經過十年左右的光陰,所以仍有部分女性(福佬占了約六成)延續舊時代的非人道習俗,嗯,「纏足」…即使「台北天然足會」已四處推廣,鼓勵「腳」的自主解放,但一些地方卻還是舊例未除。

只不過,一場「梅山大地震」,讓行動不便的「纏足」女士們根本無法在第一時間邁步逃離屋舍,因此地震後的戶口清點,女性死亡比例比男性高出很多,等於多數是被「纏足」所害。有鑑於日後萬一又遭逢地震,為求逃命速度加快,不少長輩終於鬆口,同意家裡的小女孩不用繼續纏足,可謂在天災的無情教訓後,順勢讓纏足習俗在台灣消失…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1906年梅山地震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906_Meishan_earthquake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僅是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點滴拾遺,於悄然偶遇的空間現場,是悲歡離合,也是千古風流。在社畜禁錮裡掙扎如我,寫作是窗口也是救贖,手中的經緯,指引我向烏托邦邁進。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神之浪漫」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

《戴家兄弟快上車》

《最後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