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被抹殺中的歷史》

MaryVentura
·
·
IPFS
這一切,都太危險,而這一條走下去的路盡頭是什麼,我們也不是沒有看到過。可為什麼,還是要走?難道真的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嗎?

歷史不斷地被創造,就是您閱讀的當下,我碼字的當下,歷史依舊在被創造。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每當一個所謂的歷史被創造出來,又有多少歷史被抹煞掉呢?

其實說「抹殺」二字就有點會讓人警醒,畢竟這兩個字還是給人非常有攻擊力的感受,不過,作者Jason Stanley在他的書《Erasing History》中首先提到的「抹殺」準確地說是「省略」。

Jason在書的序言中就如是說——

Every education system involves erasure -- one simply cannot teach everything. There are, however, certain kinds of erasures that are constitutive of authoritarian systems.

他也說的明白,沒有任何一個教育系統能夠教學生學習所有的事情,尤其是在信息時代的當前,不是都說教科書在印刷出版的時候就已經成了陳舊的、過期的知識了嗎?但是,Jason點出的是更重要的一點——所謂「遺漏」、「省略」,重中之重是省略的內容省略的動機

Jason之後其實用到的是中國政府在教育中對於1989天安門大屠殺的省略和弗羅里達政府對於2020年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在課程設計中的省略來做的例子。他說,

By removing the history of uprisings against the current status quo from the curriculum (or never allowing that history to be taught in the first place), authoritarians leave students with the impressions that the status quo has never been -- and cannot be --challenged.

也就是說,正在學習中的學生由於並沒有學到關於對當前政局進行對抗的信息而覺得可能當前的政局和政府從來就沒有受到任何個人或組織的挑戰,久而久之逐漸磨滅對於當前社會中不公平現象或者問題的批判性思考。

說到這裡,其實除了說幾乎每一個國家、政府、宗教、組織都做過/做著相同的事情,並不奇怪,我更想說的就是,「省略」其實是一個藝術。

當你想到要質問一個人、一個機構、一個團體「這麼重要的事情你為什麼不告訴我」的時候,很可能獲得的答案是,「你又沒問,我們只是沒有說而已,並沒有撒謊。」我想,誰都有遇到過這種回答。乍一聽是「無懈可擊」,其實細細品來暗藏玄機。簡短的一句話,已經把責任推到了對方身上。

教育中的省略與操控

Jason主要在這本書中分析美國社會中偏右翼和極右翼、川普跟他的粉絲們的政策傾向性以及他們如何將自己所篤信的意識形態通過教育和對高等教育的污名化來強加給民眾的。

其實現在到這個歲數了,我好像才逐步發現,任何一種教育都是一種操控,父母、學校、機構、組織等等也罷,無一幸免。只不過有區別的是教育背後的動機。如果動機和出發點是育人、樹人為重,那還好,即便免不了規訓成儒家典範,也懷著善良的出發點進行的教育。然而,如果開始的動機更傾向於為自己服務,那操控的部分就會越來越多,省略與告知的成分、動機也越來越不純。

關於所謂的「國學」

我說的有點擰,所以就用Jason的書中一部分例子。Jason在書中也常常用納粹時期德國的教育來跟現今很多不同的走在「不歸路」上的國家做比較,其中他就談到了納粹時期對於希臘、羅馬經典文學的崇拜與復興。納粹時期說,只有德國雅利安人才是希臘、羅馬文化的真正傳承,而希臘作為民主、文明的搖籃,不也是證明了納粹德國這樣純正、高級的血統嗎?

無獨有偶,Jason提到,對於希臘或者羅馬時期經典文學的復興式學習如果有正確的指導,並不是什麼壞事,然而,在「操控」下的學習就非常容易被誤導進民族主義的坑裡。如上所述納粹的例子,本來是學習經典文學,結果上升到民族、種族的高度,說自己民族才是這種文學、文化的真正純正傳承,立馬進入了極其排他的狹隘中。Jason就拿這種同樣的復興學習跟美國一些學校對於經典的解讀和對於一些經典文學的禁止進行了比較。一長列的「禁書」就是省略,而對於學習復興文學的導向也是白人至上的。一切的一切都幾乎跟納粹時期的剛好合拍⋯⋯

這一切,都太危險,而這一條走下去的路盡頭是什麼,我們也不是沒有看到過。可為什麼,還是要走?難道真的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嗎?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