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er Revisited: The Final Cut

Lyra
·
·
IPFS
·
導演奥利弗史東的電影作品《亞歷山大帝》(2004)於2007年出了Alexander Revisited: The Final Cut,透過這部全新的剪輯版,我們看到了導演真正想說的故事。

大膽卻失敗,比謹慎而成功更讓人期待和敬佩。不過在我心中,Alexander 是大膽而成功的。

這部耗資一億五千萬美金的“人物精神分析電影”,可能是電影史上最昂貴的人物傳記電影。它展現出的是好萊塢如何用最頂尖的人才和技術重現神話,還有導演Oliver Stone驚人的論證和敘事能力。

到底Mr. Stone想透過這部電影,不,應該說他想透過訴說Alexander the Great的故事傳達什麼?請容我從一個非解析電影而是解剖創作者的心思的角度出發,來試著為Mr. Stone的野心大作平反一下。

Opening

片頭打出了”The fortune favors the bold”這一句話,我認為,這只是替電影和Alexander the Great的這個人做個開場,而非故事核心。欲探究本電影,其中的關鍵是Mr. Stone採取了非線性的敘事手段分割出導演認為影響主角至深的事件和人物。

欲知一個偉人的生平,得先從他的死亡說起。這場有點像是夢境般開場,看到的是Alexander野心勃勃的手下們向豺狼虎豹包圍他,等待著突擊的瞬間。而我們的”dying king”則是在彌留之際,將對他而言極為重要的戒指*脫下,想要獻給…?

The Storyteller – Ptolemy

時間跳到Alexander死亡的四十年後,年邁的Ptolemy其實是導演的化身,在Final Cut中,除了Ptolemy的旁白量更為增加之外,其開場和結尾的戲也更為飽滿。成為埃及法老的Ptolemy起初像是在做口述歷史般,娓娓道來他自己的經歷和對他認識的Alexander歌功頌德一番:Truly, I’ve known many great man in my life, but only one colossus。Ptolemy(導演)也解釋了為什麼他要採取這樣的敘事角度來講述Alexander的一生:Only now, when old, do I understand who this force of nature really was.

然而話鋒一轉,他自問說,真的有這樣的一個人存在嗎?這正是這部電影提出給所有後世的人的問題:我們崇拜的Alexander the Great到底是誰?我們把他視為天神化身、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可是,他到底是誰?隱藏在這下衣層的問題是:他是怎麼從Alexander變成Alexander the Great?

The Battle of Guagamela

Alexander第一次出現在螢幕上,透過他解釋自己的戰術給眾將軍們聽時,我們認識了這些曾是Philip的舊部屬和年輕意氣風發的新國王之間的衝突。老將軍們不停的用前國王的戰略和戰術來挑戰他,儘管他現在一一化解,但未來衝突這些只會愈演愈烈。

大戰前夕,我們認識了Alexander身為人的那一層面。他像恐懼之神祈禱,因為他相信“fear drivers all men”。眾人懼死,難道他無所畏懼?透過與Hephaestion的一席話,Alexander的弱點赤裸裸的被暴露出來。之後Mr. Stone花了不少時間演繹這場歷史上極為重要且著名的戰役,他捨棄了娛樂效果(可以跟Ridley Scott的Gladiator (2000) 或是Kingdom of Heaven (2005) 的戰爭場面比較看看,是完全不同的敘事手段),反而像是教科書般的在講解,耐心的演繹出擊敗Darius III的關鍵一擊。

Young Alexander

一方面舒緩節奏,另一方面要進入Mr. Stone對Alexander的精神分析,這部份最重要的幾場戲分別展現出Alexander身上的重要特質。包括他母親Olympias對他注入的愛、期待(幻想)和埋下他與父親對立的種子;Alexander與他朋友們之間的友情——雖然之後變了質,但他們之間的羈絆卻仍是他極大的支柱之一;Aristotle的理性對照出Alexander欲追隨神話中英雄事蹟的浪漫。Aristotle毫不保留的說:Be careful of what you dream for. The Gods have a way of punishing such pride,彷彿預言了Alexander的未來。

這一段落,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場戲是Philip帶年輕的Alexander進入Pella的洞穴中,看牆上紀錄神話故事的壁畫,Philip欲用神話和這些“英雄”事蹟來作為反例以教育他兒子。他深知Alexander受母親影響一心想追求光榮、成為英雄,但他卻絲毫不明白其代價為何:There is no glory without suffering. /A king isn’t born, Alexander. He’s made. By steel and by suffering. /No men or women can be too powerful or too beautiful without disaster befalling. They laugh when you rise too high and crush everything you’ve built with a whim。透過Philip,講出了這個故事的核心:suffering。在神話、英雄、美夢的背後,是無止盡的苦難。

Philip: Men hate the Gods. The only reason we worship any of them is because we fear worse.

Babylon

回到甫擊敗Darius III,邁入Babylon的夜晚,Alexander和Hephaestion的陽台上,前者坦白說出自己的畏懼:I see in her everything I fear. Yet I have no idea what it is, this fear. 他清楚的瞭解自己身上有一大部份深受母親的影響,他無法否認或將之從自己身上去除,因為這也是成就他光榮的必要元素之一。然而,這還是無法使他去除對於母親和其陰暗面的恐懼,只能用逃避來消極面對。但Hephaestion此時又說,他覺得Alexander根本不是畏懼母親,而是別的東西。Alexander此時用了Philip的一句話回應他:who knows these things…..

Bactria – Roxane

Alexander和其移動帝國繼續往東,卻在Bactria與沒有任何政治重要性的部落女子Roxane的聯姻,究竟是為什麼,也許只有他本人知道。然而此舉再度引發了他與將軍們的衝突,且這次連他自己的朋友都加入了戰局。征服者將被征服者視為同胞還欲被他們同化,這位不被理解的國王,已經無法再用黃金、光榮、勝利或任何他偉大的理想來說服這些只些“馬其頓/希臘本位主義”的馬其頓將軍來支持他“與蠻族融合”的想法。

Alexander: We disturb me most is not the lack of respect for my judgement. It’s your contempt for a world far older than ours.

在眾人眼裡,Alexander是為了自己嗜血的慾望在發動戰爭,軍人們雖以打仗為職業,但並非每個人以戰爭為己任的生活,多數人還是希望仗打完、拿了錢就回家過著舒服的日子。而Alexander的理念只對他本人有意義,對於其他人只不過是可笑又低級的趣味罷了。從這裡開始,舊時代和新時代的理念劃分出來的鴻溝已經無法跨越。

Alexander: Old man, we’re in new worlds…

最後他將最大的反對者、也是Philip舊部屬——常勝將軍Parmenion派至Babylon管理後勤。而之後當他的兒子Philotas疑似參與了刺殺Alexander的陰謀,年輕的國王不得不在處決他兒子後,連帶殺了這位替他立下無數戰績的將軍。

The Turning Point – The Death of Cleitus

遠征軍繼續往東。

Cleitus the Black也是Philip的舊部屬,他後來繼續忠心的支持Alexander並成為其朋友,還在Guagamela之役中救了他一命。然而,面對年輕的國王和其蠻族軍隊的加入日益不滿的Cleitus,終於在一場宴會上與Alexander爆發衝突,他狠毒的言語比任何其它的敵人更刺傷這位自大的英雄。Mr. Stone猶如在鋪陳一場戰役一樣的花了很長的時間設計這場衝突,從不滿到挑釁到口角到全面開戰,最後結束於Alexander親手結束了Cletius的性命。此戲為Final Cut版本中,intermission後的第二場戲,然而在情緒上,實為第一場。因為從殺了Cletius之後,這位自比為Hercules的英雄的苦難才正要開始。

身體上的苦難並非不能忍受,但它確實會削弱人的心志。但真正能擊垮人的苦難,是自己加諸於自己精神上的折磨。他的士兵、將軍們如此,他們的首領亦如此。前者希冀回到安穩的生活,那個對享樂的慾望讓東方未知又艱難的旅程彷若人間地獄;而後者則是因他的自大和孤高的夢想,得承受不被理解的孤獨和奪人性命的罪惡感。Alexander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完成了夢想,他實則並沒有完成。他偉大是因為即便在苦難之中,他依然向前邁進。當我們在讚嘆他或其它偉人的成就時,我們都不會看到這些勝利和榮耀的背後,實則是有多少破碎的家庭和逝去的生命。我們不在意並非我們無情,而是因為我們無知。但對這些領袖們可不是如此,這些領導者深切的知道他們是為了自己和為了的目標/野心而死,即便能用一個華麗的詞藻去解釋它,可是在夜深人靜之時,他們還是得坐下來面對自己良心的審判。然後等到天一亮,不管他的懺悔是否完成,他還是必須指揮著軍隊,讓他們為自己而死。

The End of All Dreams

印度,在這場後半段如在夢中的戰役中,預言了Alexander夢想的終點。

在Alexander重傷之後,切回了他年輕時,在Philip被行刺後,他去質問Olympia是否有參與此陰謀。但他終究臣服於母親的言語和意志,如果他欲成為偉大的神話英雄,他必須擁有母親陰狠的心,才能踩過無數人的屍體和鮮血前進。說到底,造就Alexander的畢竟還是這位來自蠻族的皇后,是她給了Alexander征服者的心:The world is yours. Take it。這裡是Alexander the Great的“原點”,而Mr. Stone巧妙的將之放在Alexander the Great的征服者人生的終點上。

The Death of Alexander

Alexander到底是怎麼死的,其實不是Mr. Stone欲探討的重點,但自Hephaestion的死至Alexander自己的死亡之間,他的心境變化或者應該說他的崩潰卻是肯定的被演繹出來。在這期間,無堅不摧的國王,一步步走向毀滅,他似乎並沒有失去想成就夢想的動機,但他失去的是實踐的動力。大量的閃回畫面,呈現出造就了Alexander的一切:母親的種種、刻畫著神話的洞穴、馴服Bucephalas(伴隨他一生的馬)等。然而,支持著他這些年的動力是甚麼?在此,Mr. Stone給了一個明顯的暗示:Hephaestion。是Hephaestion對他的愛和他對Hephaestion的愛——請撇開同性戀的標籤,著重於兩人相互理解和扶持的感情本質去看待這件事情。其實Alexander說到底還是個人,人是需要被理解的、被愛的,特別是當一個人要去作一件需要全世界的勇氣去支持他的事情時。當然,若是Alexander打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他也許還是能完成他的夢想,只不過他可能會成為一個暴君(想想他的母親和父親的極端綜合體)。

他在最後與Bagoas的話是這麼說的:Happy? What is happy? When your mind and body are stretched to breaking, you have no thought beyond the next. And you look back then, and there it was, happiness. In the doing, never the thinking.

這個一度是世界最大帝國的國王如是說。這讓我想到Arsene Wenger (Arsenal’s manager)曾在一段訪問中說過:A good player is never happy. 因為真正頂尖的球員不能也不會停止追求完美,即便完美是達不成的目標。所有的榮耀和快樂,都是在事後回顧時,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快樂還是有的,只是它不曾在追求之中;它不是個進行式,而是過去式。

Epilogue

回到年邁的Ptolemy,Mr. Stone讓他說出了凡人在面對偉人高不可及的視界的心聲:The truth is never simple and yet it is. The truth is we did kill him. By silence we consented… because we couldn’t go on. But by Ares, what did we have to look forward to but to be discarded in the end like Cleitus? After all this time, to give away our wealth to Asian sycophants we despised? Mixing the races? Harmony? Oh, he talked of these things. I never believe in his dream. None of us did. That’s the truth of his life. The dreamers exhaust us. They must die before they kill us with their blasted dreams.

這部電影無疑“不好看”,它並不娛樂,叨叨絮絮(214分鐘)充滿著辯證和說教。運用非線性的敘事結構來建構導演的論點,像是在寫一篇嚴謹又理性的論文一般,很有說服力卻不是主流觀眾能接受的方法。然而,我對此片有信心,過一段時間,也許要二、三十年或更久,會有人願意去重先檢視和理解此電影之外,並給予這部電影更高的評價。

我的叨叨絮絮也結束於此,僅自己抒發抒發,並非影評。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