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之中,我們還擁有的——讀平野啓一郎《日蝕》

蔡牧希
·
·
IPFS

平野啓一郎的《日蝕》寫於一九九0初期,彼時社會處於戰後的虛無主義,而加上阪神淡路大地震,百廢待舉,萬事無望。對一個大學畢業的新鮮人如平野啟一郎而言,正是大展身手的時刻,卻看不見未來的光,存在主義的叩問於是不絕於耳。

小說中的「太陽」的意象被賦予新的詮釋,超越物象的理解,成為生命燃燒的本質存在。當太陽逐漸黯淡,人類賴以生存的光明即將消逝,我們才發現自己早已深陷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

小說中的人物在面對太陽即將熄滅的預言時,分別展現截然不同的生存姿態——有人選擇末日前最後的享樂;有人陷入絕望,在漫漫黑暗裡等待死亡降臨;亦有人希望以科學的力量扭轉命運,卻反而被黑暗吞噬。這些不同的選擇,恰如沙特所言的「存在先於本質」——人類被迫直面自己的本真存在。

小說中的太陽意象,令人聯想到三島由紀夫筆下反覆出現的太陽崇拜與毀滅。

在《日蝕》中,太陽的逐漸黯淡恰如三島美學中對完美與毀滅的雙重追求。這種對終極之美的追求與毀滅,正是三島美學的核心 。而此種辯證遊走於兩種極端,正是存在主義的生存方式——唯有在毀滅的瞬間,才能觸及永恆之美;唯有直面死亡,才能領悟生命的真諦。

日蝕之後,世界趨於黑暗、平靜且一無所有。但在平野啟一郎冷峻的筆觸之下,人類是無視外在黑暗,點燃內心的光芒?這或許是平野啓一郎留給我們最深的叩問:在太陽墜落,失去生活的重心之後,在極度幽暗的曠野裡,我們還記得什麼?

看著一九九0的預言一一成真,我們也需要平野啓一郎的勇氣「我想要活下去,我必須活下去」。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