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写第五日 | 家或许是虚构的概念

翻转硬糖
·
·
IPFS
离散如我,是不敢轻易畅想“家”的

很长时间我都在追寻归属感,我想知道在解离了非我选择且应当那般的“身份认同”后,“我”在哪?到底是谁?什么地方能和我产生深刻的链接以至于我想长久地属于那?亦很长时间我放弃了把归属感当作目标,硬让自己开始接纳或许我永远不会获得这样的东西,我的路途在向它靠近,但它不必是终点。

总得有所期盼,人类才紧紧附着着“家”而循转,家好像变成虚构的概念。现代的家不会裹女孩脚,却会裹每个成员的“自我”,而我之所以漂泊,是因为那个从小长大的家,在我越来越有觉知后,已经变成一个吸食人愿力的黑洞,仅是靠近,便感觉挤压和低沉。在这样的家中,我的房间不是我的,是随时可被进入的;我的物品不是我的,是随时可被移动的;我的举止不是我的,是要遵照标准的言传身教的。在恋人怀里时,我感觉好落心,但尚未觉得是“家”;在远方——伦敦、北京、成都自己建造的小空间里时,我感觉好知足,但尚未觉得是“家”;在朋友的居处、在异国的host family,他们说,这里也是你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我感觉好温暖,但仍旧,尚未觉得是“家”。

如果家是有终极意义的,易逝而短期的“一段”便不能算家,可以叫存放处、自由港、庇护所,甚至是飞地,但不能叫家。也许我把“家”背在了身上,随身携带,在展行李箱开的一个个物件中,在变老的痕迹里。若不敢触及归属感,我至少有熟悉感。重要的不是我找到了哪个地方,而是我具体而微地,怎样与自己待在一起,是否善待、爱护、尊重、倾听、信任……以此这般,具实可见可触的家,不过是自性的容器。

其实我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小姨,他们也在以一些…尽管我认为值得商榷的方式爱我.我不想用家人统称他们,不想用家囊括我们共同居住的屋檐。在集体化的描述家庭前,应先令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现身。我多期盼是本自具足的爱浇筑了家的模型,人之所及、做的每件事,皆是可加注进“家”的小小单元。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