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读(106):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 — 孔子的学习之道

江上小堂
·
·
IPFS

电子书:《论语漫读》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

孔子列举了四种现象,不修养品德,不讲习学问,知晓了一个新的义理却不去践行,不良行为不能改正,然后说,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讲,练习的意思。“学之不讲”的正面要求就是“学而时习之”。学知识要记忆和理解,进一步还能向他人讲解。学礼仪则要反复练习,巩固和提高,精益求精。徙,迁移。听闻一个义理后,从过去没有这样做做迁移到去这样做。

可是这四种现象的主体是谁呢?我以为是孔子自己。孔子担忧自己出现这四种现象,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用来戒惧和鞭策自己。孔子都可能有所懈怠,更何况他人?因而这句话也适用于他的弟子或时人。

也是此篇,孔子有句很有名的话,包含有相同的意思。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三人包括自己了。师并不是指要拜某人为师,而是指另两个人身上必然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他们的良好行为或长处就效仿学习,对照他们的不良行为就检讨自己身上有没有同样的问题,有就改正。善和不善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不要局限地理解为一个人是善的,另一个人是坏的。

孔子确实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第七)。孔子与人闲聚时,会唱歌助兴,你一首我一首,娱人娱己;发现有人唱的歌很好听,就一定请他再唱,然后跟着他学着唱。

“改之”是指改掉自己的毛病,不是改掉他人的毛病。不然就应该说“必有我师与生焉”。那他人的毛病能不能去指出,劝导或要求甚至强制其改正呢?道理上是应该,但也要考虑环境和自身的状况,权衡利弊。

三人行,行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一齐走路了,就是三人相处的意思。三人相处如此,多人相处当然更是如此。那二人相处呢?道理也是一样的。总归意思是要能从他人身上学习好的行为和反思不良行为。要善于从多方面来学习,提高自己。

比如说上了大学,两人或多人住一个房间。没办法,就得与室友有很多时间在一起。不像中小学,可以选择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做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和玩耍。那就应当抱着孔子这种态度,学习室友好的品质与行为,而不做其坏的行为。有的人学习好,有好的学习方法,那就应当去请教。但可能他又脾气不好,或为人小器不仗义,那就不要学他。

子贡非常认同孔子无处不学,善于学习。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第十九)。

卫公孙朝是卫国的大夫。他私下里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来自于哪里。子贡对他解释道,“子贡说:“文王武王所行之道,并没有坠落到地上而消失,仍一代一代相传于现在的人身上。贤人能从人们的身上识得大道,不贤的人识得小道。大道和小道都是文武之道。夫子哪里不在学,而他并没有专门的老师呀!”

“礼失而求诸野”,文武之道仍散落于现今人的身上。所谓大道就是为政之道,小道就是农工兵商之道。孔子能择人之善而学,而集大成于己身。学问就是这么来的,并没有向一二位专门的老师学习。

类似的话,“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第七);“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季氏第十六)。看到良善的行为,就如同来不及,就赶快去做。看到不良善的行动,就如手伸入沸水中一样赶快缩回来。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第十五)。

诸如此类,都是孔子在道德修养和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与体会。他说这些话,一方面是自我表白,另一方面也是要求他的弟子照着他的方法去做。

2021年3月3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胖东来的《结婚执行标准》是用工歧视

在茲念茲
99 篇作品
典故寻义
5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