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隨筆|有趣的「否定」

子非魚
·
·
IPFS
·
不要想藍色大象。

否定、非,一直是我覺得很有趣的概念,例如ACT中提及的「死人的目標」,當我們要求自己或他人「不要」做某事,其實是無用的。

死人的目標是往生者比活著的人做得更好的任何事情。例如,往生者永遠不會嗑藥、不會拖延、不會出現恐慌發作、不會感到憂鬱。—《就要傻冒樂天派,缺憾人生才完美》

這就涉及自律、戒律、法律究竟有沒有效,例如減肥時,目標是不吃零食,當想到、看到零食時,「不要」判斷才會啟動,這會導致判斷機制不斷偵測零食,來否定它。所以要人不要焦慮,當意識到焦慮才判斷「不要」,卻導致焦慮循環:

焦慮循環

不要遵守戒律,除非它是一個來自內在的戒律。—奧修


而在NLP中,也常提及「不要想大象」,這是個思考的有趣機制,人無法「不要想大象」,因為要想到大象,才會啟動「不要想」的判斷,有些花言巧語會說:「不要太想我唷!」,其實已經預設(植入)了對方會想他,所以「不要太想」,但思考反而不斷偵測「我有在想他嗎?」,這或許是朝思暮想、魂牽夢縈的真相吧。


而在攝類學中,提到「成立」與「遮止」,遮止又分為「無遮」與「非遮」,簡單來說,當破除所破後,無法在心中呈現出另一個成立法,稱為「無遮」;會引申、呈現另一成立法,稱為「非遮」。

  • 「無遮」例子:沒有錢。

  • 「非遮」例子:晚上要吃飯還是麵?不要吃飯(引申要吃麵)

攝類學(進階版)32-31-3 介紹無遮與非遮的內涵 / 如性法師

這個重要在於,空性、無我、無自性是「無遮」。

如果空性不是無遮,是仍可導出、成立他法的非遮,或者為一能成立者的話,則彼觀擇分別的心便會成為含具所緣或含具諸相。果真如此,不僅於彼所緣境無法關閉現起所緣的實執之門,證悟空性的智慧也不可能成為一切實執的對治品,斷障去執都變得不可能了。—《中觀之鑰》

基礎一點,在攝類學、心類學中也會思考:

  • 「無常」是遮止還是成立?

  • 「否定非瓶」是常法還是無常法?

有興趣可參考以前整理的佛法學習筆記


最後,以這些角度來看西方的存在主義、虛無主義,認為「無意義」有其意義嗎?「無意義」是無遮還是非遮呢?人生無意義,是「否定了意義」後,有引申其他意義之外的東西嗎?一個認為「人生無意義」的人,是否緊抓「人生無意義」此意義而活呢?「人生無意義」是否有其意義?

真相是別去想它。—《瑞克和莫蒂》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