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消息與陰謀論的心理學:讀《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
本文首刊於開根好,特此致謝
這本《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是知名心理學家丹.艾瑞利(DanAriely)的又一本精妙的剖析人類心理、並提出了可能的改善方法的好書。不過,這本書最特別的:或許還是這次在撰寫本書時,艾瑞利並不只是一個「置身其外」的研究者,並且是因為他人(主要是指「網友」)的錯誤信念,而遭到了海量的不實指控、仇恨言論所攻擊的「當事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個「錯誤信念」的慘痛案例:新冠肺炎與「假消息」、「陰謀論」
原來,當新冠疫情在美國肆虐的那段期間,艾瑞利曾經接受了政府的委託,希望運用他的心理學知識,引導人們潛移默化的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減少病毒的傳播。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些對社會很重要的、有正面影響的任務,使得艾瑞利遭到了「陰謀論者」的強烈仇視。
說到這裡,必須稍微提一下美國的社會背景,並和台灣的狀況做一個對比來幫助理解。在台灣,每當有重大的、與多數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災害(如前五年曾肆虐一時、今天依然令人畏懼其流行的新冠肺炎)出現時,便會在網站上、社交媒體上,甚至是藉由人們的口耳相傳,傳播著許許多多錯誤的、或是毫無根據的「假消息」、「假新聞」。但幸運的是,只要當災害一過去,台灣的「假消息」便往往會偃旗息鼓,沉寂下來了;人們再度回去忙各人的事,用常識繼續度過自己的生活。
然而,在種種因素下高度對立的美國社會,便不是這樣了,「假消息」往往會催生或連結上一個更巨大的世界觀:對於社會的「陰謀論觀點」(這即是艾瑞利所說的「錯誤信念」;我以陰謀論為例,使它可以被我們更生活化的理解)。在陰謀論的體系下,不但假消息是它們的一部分;即使是正確的訊息,也會被這個體系將其否認、扭曲、編造,來符合原有的體系。旁人也很難糾正這些陰謀論者。
走筆至此,我把「陰謀論」界定為不只是個別的錯誤消息、資訊,而且是一個對於社會、世界的整體看法,是一個巨大並且試圖無所不包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即使有證據來證明事實、推翻陰謀論者的想法,也會被扭曲、抨擊,或者是編造出新的解釋來維持原本的想法。也就是說,我是用「陰謀論」一詞,來指稱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錯誤信念」問題:為什麼錯得那麼離譜,卻會有人相信?
在這本《誤信》中,我們便能夠看到非常多的陰謀論的實際案例:不論是如何的提出事實、講道理,「有些人」就是不相信新冠肺炎是真的疾病、確實有戴口罩的需要;即使提出證據、親眼看到了病患,甚至自己也患上了新冠肺炎,「有些人」仍然堅定的拒絕相信新冠肺炎的存在。這當然是非常難以想像的事。因此問題便來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的生活著的人們,為什麼卻變成了「有些人」呢?
這個問題看似只是「那些人」的問題,但其實是個非常重要,關乎我們「全體公民」的問題。因為如果沒有搞懂:為何有些人卻可以抵禦假消息和陰謀論,而有些人卻落入了「錯誤信念」的網羅之中,在這兩群人之間究竟有什麼差異;那麼我們自己,或許也會「不幸運」的上了錯誤信念的當、而成為犯了至關重要的人生錯誤的人。就好像在真的被詐騙集團騙過以前,每個人都自認為,自己不會被詐騙集團所騙到一樣。如果不是真的完整瞭解了錯誤信念的來源、觸發危險狀況的條件和如何在心理上預防,那麼,我們又如何能保證自己不陷入錯誤信念呢?艾瑞利正在此處提醒我們,我們與其他的受騙上當者,其實差別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大:
我們很容易會認為這些人是「他者」,但實際上,這些人和你、我沒什麼兩樣。我們都會吸收資訊並用它來了解周遭的世界。有時候我們會走到奇怪的岔路口,轉錯彎,然後就迷路了。如果想要避免自己或心愛的人落入這種狀況,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承認我們的確有可能相信假消息,並且發揮同理心去理解讓人轉錯彎的過程、背後的心理變化,以及這趟旅程會來的後果。
在這短短的一段話中,其實艾瑞利已經濃縮了我們「如何面對(自我/他人的)錯誤信念」的最珍貴的方針:也就是承認自己也可能是錯誤的(以及正確的、符合需求的引導陷入錯誤信念者瞭解這一點);以及對他人、自己善用同理心。接著,我們便要稍微談談艾瑞利這樣的結論是如何導出的。但當然我們這裡只能稍微提一下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其他更詳盡的論證過程,和針對各個具體情況該如何做的指導,還是要回到這本《誤信》的內文細細閱讀。
別只是爭辯,善用同理心吧!:「情緒」才是對付「錯誤信念」的重點
艾瑞利將促成錯誤信念的原因,劃分為情緒元素、認知元素、性格元素和社會元素這四點。這四種元素會混和在一起,持續的對人的思想產生影響。而艾瑞利(根據書中的許多案例)最強調的一點:就是「情緒元素」其實在人們的思考過程,和他們(我們)最終決定相信什麼信念的這個問題上,扮演了比起人們自認為的,還要重要得多的角色。
在「錯誤信念」的種種情況中,艾瑞利發現:人們的「壓力」是一個特別容易提高其機率的危險因素。本書的一個實驗結論是:壓力會降低清晰思考、執行控制和長期決策等多方面的理性能力,而這些能力的下降,便大大的增加了人受到錯誤信念影響的可能性。因此,反過來說:其實「錯誤信念」的癥結點之一並不只是在於「信念」,而是人自己的「能力」出了問題,並且這些能力的問題,往往是人們的情緒壓力所導致的;也就是說:使人陷入、固著在錯誤信念中的,通常根本不是理性推理(這顯然不是錯誤信念的強項),而是人們的情緒感受。「情緒元素」往往才是人們陷入或擺脫錯誤信念的重點。
所以,艾瑞利便根據這樣的研究,給出了「不優先爭辯問題,而是優先體諒情緒」,作為我們勸導、與錯誤信念者相處的根本建議。我以艾瑞利的一段話,來作為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陷入錯誤信念者之最實用、最親切的手冊指引:
他們〔陷入錯誤信念者〕需要的是得到關注、受到重視、獲得認同,以及感覺有人理解他們,才能創造出可以進行有意義討論的情境。因此,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問題的癥結並不在事實、辯解或是說詞;真正的關鍵在於情緒。即使我們不同意他們如何解釋自己受苦的原因,還是可以發揮同理心,單純承認他們的想法與立場,同理他們的痛苦,不要試圖糾正他們,這樣做會很有幫助。而且就算我們要明辨是非,這也會是比較好的開始。
2025/02/10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