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每天一貼文
身為傳統的社會組,最慢從高中開始,就會知道人是群居的動物。而大約也是快要升大學的時候,祖克伯創造出臉書,改進了人與人的交流方式。身在台灣,可能有島嶼地理性格影響使然,這座島嶼雖然擁有豐富的地景樣貌,卻無法比足中東,享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島嶼的人口數無法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貿易市場,需要依賴外貿刺激經濟。如果要追本溯源,本省人則多從福建移民,當地人也無法在本地生存,選擇移居東南亞等地尋求另外的天地,開墾移居的過程艱辛又多變,使得民眾自動團結起來,彼此保有聯繫,因此多成立宗親族、同鄉會等組織。延續到如今因科技而使既有社會網絡線上化,曾經看過數據,台灣算是臉書黏著度數一數二高的區域。
在此情景下,我卻更加逃避社交網路。以台灣社會來說,一年的時間不發文算是極度誇張的行為。從臉書創始時期即開始使用的我,總貼文量可能只近百則,真的有近百則嗎?如果以整數10年計算,在3650天的日子裡,平均36.5天就會發一則,即平均一個月發一則動態,這樣仔細一計算,發現自己可能連近百則都不到。幸虧在觀傳局工作的期間,由於每日通勤時間將近1個半小時,而且不用自己開車或騎車,捷運空間也少有晃動,讓人很容易想滑手機,那個時候是我貼限時動態的全盛期,如果連那段時間都扣掉,或者連限時動態都不算數的話,我的貼文數會更加驚人。
這樣看起來,我算是一個不樂意分享自己資訊的人。但誇張及可悲的是,我卻被歸類在過度分享自我的人,這樣的悲劇也源於不常使用臉書。自我檢討結果是,由於我不清楚他人動態,如果想要跟非同事的人聊天,我會習慣性地以分享自身資訊開啟話題,我能如此有自信地自我辯駁,是因為回想過去的每個整段談話,如果話題得以延伸,我並不會強迫引導話題回自身。然而這樣的交流方式,與外向人的交際行為仍極為不同,自然遭到批評,也算無可厚非。不過,雖然現在我以極輕的言談方式討論此事,但老實說,當我遭受直接的指責與非難時,心情沮喪的程度很難以筆墨形容。
由於要回來考新聞行政,評估自己的應考實力,推測了可能的分發環境,曾經遭受過的批評總會不斷在腦海內回放,難以放下,例如:沒有梗、不會拍片。總歸這些批評,是可以靠滑臉書改進的。但是年齡與領域帶來的壓力,讓我不能只停留於輸入,必須有所產出,所以大概在過年的時候,我決定讓自己必須學會跟隨話題,要求自己每天必須貼一則貼文。其實還沒有真正開始唸英文,我不曉得這個計畫可以持續多久,希望能夠跟運動計畫並進,慢慢累積。但我也得勸自己,如果真的無法盡善盡美,放棄時千萬不要過度苛責自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