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害怕他人公然竊竊私語
何謂秘密,字面的解讀容易與私密聯想,如果想保有私密,則必須區分出自我與他人的界線,該事件的流傳範圍必須限於一隅。換言之,當並未形成自我時,由於所有的事件都未保有分界,自然就不會有所謂的秘密。另外,此事件需要隱密、陰暗,似乎無法坦蕩於陽光下的事件,才稱得上秘密。怎樣會見不得光呢?首先需要熟悉一個社會裡的約定俗成,約定俗成形成了一道綿延不斷的邊界,如果無法順應,則該行為就顯得扞格,如果不將該行為限制於幾人之中,或者更嚴密地守身自持,僅限制於自我內,就會成為社會中的狂人。所以,擁有秘密似乎是一個守分際的社會人必然的特徵與現象。
有自信的人格需要來自他人的鼓勵,因此健康的人自然趨向在正向的小團體內生活,彼此互相取暖。然而如果貪快,希望縮短熱絡的時間,則容易以交換秘密來維繫彼此的熱度。如果不分享自身的秘密,或者出賣他人的秘密,則容易被視為自恃清高之人而遭到排擠。曾經,當你以為只有幾人知曉,卻成為人盡皆知的八卦,你飽受打擊,不能自己。更甚者,你發現交換秘密也有一套既定的規則,如果與朋友談心,卻交淺言深,則必然會遭到朋友的疏離。然而,隨著年齡漸長,閱歷漸增,你發現人們在分享秘密時,也會再次篩選彼此的所行所言。如果適度的談論他人隱私,則將會被視為外向、風雅;如果過度的討論他人陰私,則會被他人標記為八卦、小人,如何以秘密把握人際交往,需要不斷地探索與追尋。
就算小團體慣於以交換秘密維繫感情,當討論秘密時,秘而不宣,宣而不鬧,大多仍傾向小聲交談,不會大聲宣揚,因為這既符合秘密所隱含的特性,也能夠再次區分小團體的範圍。對於有輕微社恐的我,最害怕聽到朋友與同事間竊竊私語。在文化局時,有段時間因為無法習慣社運團體對官方的抗議,看到相關訊息,無法排解只能暗自垂淚。由於可能太常哭泣,我擔心自己在長官眼裡淪為異類,某天,長官在我面前,將股長傳喚過去,開始極為小聲地討論,討論了大概十分鐘,卻讓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甚讓我不敢親近該位長官,如今回想頗為遺憾。今天的我,仍然害怕他人的竊竊私語,但如果有人刻意在我面前為之,我會正向地認為,這是一種小團體聯繫感情的行為。既然在我面前為之,目的就在讓我得知並希望我做出回應。今天的我,絕對會向前問他們在談論甚麼,如果不是在談論我,就讓自己適度地加入話題。若真的在談論我,卻不抱敵意,會真誠地跟我說,並讓我加入話題。這個秘密可以分享,是因為已經找到處理方式,傷口已經結痂。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