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能否成为中国的万能药:从近代历史到当代社会
许多以支持自由主义的左派人士构成的社交网站都不约而同地充斥着一种迷信:只要打倒中共推广民主,近代中国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民主在这些理想主义者口中如同一剂万能药,仿佛现任政府塌台的第二天,中国人民便可以雄纠纠气昂昂地拿着选票去选议员,真正走上三权分立全民小康的美好社会,顺利转型成亚洲的自由灯塔。而与其敌对的一批人,因为坚信中国人的劣根性所以支持中共对国民的集权统治,对着被收割的韭菜幸灾乐祸。
如此一看,中国迈向民主的距离实在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精神上以及肉体上“独立”于中共政治宣传的人一方在盲目追寻西方民主于中国社会的实践,另一方则是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对逐渐恶化的社会风气置若罔闻。剩下的要么依然苟活在中共所描绘的盛世里,要么以红/官x代的身份吃着红利,自然不予期望。此外,中国近代历史的遗留问题与习近平统治下强烈的民族主义输出进一步导致了普通群众对于民主的恐惧与排斥,其僵化的社会制度更是成为了民主之路上不可忽视的一块绊脚石。
以今天中国的状况来看,想要顺利转变成民主并且维持下去实在是困难。有些打着民主斗士旗号的人妄想靠着推翻墙与墙背后的统治者便能拯救中国,实在是有些太异想天开,且只会遭受到中国人民的唾弃。纵看历史,中国老百姓只有在吃不饱饭时才会揭竿而起反抗中央集权,而就连这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精神也随着对历史争议人物的神化慢慢淡化了。
民主,最直观的解释便是以民为主。然而,一个国家想要具备民主的条件,并非是“有民”就够了。强行将一个未准备好的国家扭转成民主,结果只会是沦落为民粹主义或是转化为核心是一党独裁的虚幻民主。
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就曾在民主崩塌的边缘试探。印度于1947年独立,并于1952年进行了第一次大选,此后的三十多年均由国大党(INC)执政。第三任总理英迪拉·甘地,尼赫鲁的女儿,便因独裁与针对其儿子山齐的裙带关系而饱受争议。在被政敌指责舞弊被逼无奈后,英迪拉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滥用政治权利试图镇压异见人士,1977年因丧失支持被迫下台。几十年以来,印度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来自这个家族的阴影以及国大党的一党独制。尽管现任总统莫迪经常因为宣扬右翼爱国主义,以及与激进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RSS的紧密联系被人诟病在带领印度走往独裁,他仍是通过合法选举产生出来的总理。与印度相比,民主化失败反转为独裁的非洲国家与革命失败最后革到自己身上的中东国家更惨不忍睹。

话虽如此,印度司法系统的混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印度的民主可信度。人民有权利上街,有权利讽刺政府,却可能遭到法律的不公对待但无处诉冤。据2020年“The Economist”民主指数研究来看,印度也不过排在第53名。
在我看来,一个成功的民主需要具备以下的所有条件:
- 完善且正常运转,可以保证平等的法律系统
- 教育普及且受过公民教育的公民
- 世俗的政府
- 权力分立
- 民众理念的多元化
- 以资本主义运转的市场
- 国家或殖民者国家的历史上有连续性且成功的民主运动事件
前五条应该非常好理解,我相信也被大多数人所接纳。在第六条里我强调了市场应以资本主义是因为不同于资本主义对竞争自由的鼓励,社会主义主导的经济由按劳分配为基础强行国有化市场,即使政治体系搭建于民主的概念之上,也容易通过政府的大量介入导致一系列的动荡,最后极有可能回归威权体制。最后一条则被很多现今的民主国家所证明。
17世纪至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扩散,打破了当时天主教教堂统治下的传统教条并宣扬了知识与理性对人类思想的解放。启蒙运动在西方不仅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也是第一次平民阶层能有幸接触到人权的普世价值与政治平等的概念。这些诞生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在日后推动了以法国为首的一大批欧洲国家走向开明专制,或是成为了诸多革命的核心理念。一直被作为民主模范的挪威便是以启蒙运动为灵感而在1814宣布独立并编写了本国的宪法,其中便借鉴了孟德斯鸠在18世纪所提出的三权分立原则。上述所提到的印度,以及曾经的民主灯塔美国,作为原英属殖民地都受到了来自英国的影响从而转换为民主。

与此同时,彼岸的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时期,实行小农经济并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产生的学术思想为中国奠定了文化基础,同时对东方哲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这个时期之后的朝代要么选择以法家君主专制以法为本的制度来统治人民,要么选择歪曲儒家思想将人民培养成顺从官府的奴隶,再无任何可与诸子百家媲美的新思想出现。长期的奴役使中国人习惯于服从君主,大量的劳动使百姓阶层无暇顾虑学问,自然而然地消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虽说唐朝与宋朝的三省职权分配有时也会被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同时提起来,但当时中国的相权分割并未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也不存在互相制约的说法,纯粹是为了更有效地拥护专制。而到了明朝,就连三省也被完全废除;到了清朝,几乎所有的政治权力集中到了皇帝身上。与西方在现代化与民主上的循序渐进不同,中国深陷于上层的权力纠纷与下层的麻木不仁,直到最后也死咬着魔改过的老祖宗的裹脚布不放大搞文化自信。改朝换代的过程完全是在自挖坟墓。
说到这里再插一句嘴。柏杨教授曾在著作《丑陋的中国人》里将中国人的无法团结,无法独立思考,没有自尊,缺乏同情心与包容性等缺点归咎于中国人的劣根性,还将中国文化比喻成一个大酱缸。我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说法。所谓的劣根性,只是上下几千年近乎连续的皇权专制与战乱所积累下来的沉淀罢了。

在来自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压力,民间起义带来的危机,以及西方的侵略之下,大清也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彻底灭亡了。然而中国在此之后仍未走出皇权制统治的阴影,直到今天依然在重蹈覆辙。尽管近代史上不乏试图将中国拉出泥潭的运动,结果皆以统治阶层对失去权力的恐惧以及对异见者的镇压而结束。真正成功不间断的民主化运动在中国的空缺再加上统治阶层的“大国自信”,渐渐导致了民众对民主的误解,恐惧,甚至鼓励了极端爱国主义的发展。一个排斥民主,教育系统问题重重,且习惯于一党独政下propaganda层出不穷的社会,你让他如何转型民主?
晚清朝代立宪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清廷不愿放弃中央权力,同时乡绅不愿将已经被剥夺的地方权力让位。为了拉拢一个相等的势力来对抗更为激进的革命派,清廷才勉强妥协成立了一个宛如虚设,只为保护政权的内阁。虽然内阁成员多为皇族人士,内阁的诞生也只是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清朝统治终止之后,袁世凯与孙中山达成一致赞成共和,最后却背叛了共和的理念一人称帝。可惜虽然共和在当时的中国仍只是个摇摇欲坠的框架,但共和带来的“人人可以当皇上”的概念已经进了人心了。假如袁世凯学聪明点不光明正大地复辟刚被打倒的皇权,而是学着某人逼迫内阁修改宪法摇身一变成名义上更好听的终身大总统,以他手上掌握的军权绝对有能力改写历史。
同一时代,国父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及民生。由三民主义所支撑起来的革命纲领在我看来是至今为止最理想化且可行度并未完全为零的方案了。只是该思想生不逢时,碰上当时中国农村大批没有文化只想有口饭吃的农民,和国民党那些专心搞腐败无心谈民生的后代。这也应了我之前所说的几句话:老百姓们只有吃不饱饭的时候才会想起来革命;民主化能成功的一大关键在于有事件能触动统治阶层放弃权利;教育很重要;教育很重要;还有教育很重要。

直到共产党当权之前,民众只是单纯的愚昧,而不是充满恐惧的。从毛泽东时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文革,到邓小平时代的西单民主墙与六四运动,再到习近平时代的科技威权与GFW审查,无一不是在民主的路上越走越偏。
双百方针的最初意义是“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最后却成了揪出“毒草”的政治性运动。中国的民主派人士和知识分子也因此兴高采烈地主动跳进了反右运动的圈套。尽管现在很难说毛泽东是计划好“引蛇出洞”后期装傻还是敞着大门让人进攻,该场运动让中国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始恐惧发言。这种对异见的偏见在文革中上升到了高潮。毛泽东以打倒修正主义和美帝国主义以幌子,实为巩固政权塑造新神而发动了该革命,直接将中国打回原形还让之后所有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成功的患上了PTSD。文革时代,人人为了自保全都小心翼翼,不再抱着建国时那种为了祖国建设而尽心尽力的热情。这种对因害怕自己的错误思想被拿出来批斗而产生的恐惧,直到今天依然在延续着。
邓小平上台后最为人知的功劳便是开放贸易试验区开放中国经济,而“北京之春”的历史却很少成为议题。八十年代的中国如同一个两面的硬币,它既有可能被党内的保守派重新打回毛泽东时代的暴政,也有可能在改革派与广大民众的殷殷期盼下走向民主。很多人视六四为中国现代民主运动的巅峰,西单民主墙的开放则为民主运动的开端。开放仅一年后,就出现了第一名因为要求自由民主而被逮捕的大字报作者:批评邓小平走独裁路线,力争言论自由的魏京生。随着魏京生的落网,民主墙也彻底不了了之,大量民主墙骨干也被政府逮捕。十年后以胡耀邦悼念活动为触发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齐聚在天安门,反抗当时党内的腐败,力争民主,并号召政府减少对言论自由的管制。该场运动不出意外地以政府镇压而结束。

后来当人们谈起六四失败的原因,基本上都围绕着学生们过于理想化,局限于口号的诉求与面对老谋深算的共产党领导阶层时稚嫩的经验。而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出自于学生这个群体本身。自古以来,成功的革命全部需要权力的加持。组成六四示威者群体的完完全全是处于社会阶层弱势的学生,与之对抗的却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共产党领导人。缺乏财力,政治权力,以及军力的学生注定要走向失败。另一个例子便是2010年左右发生的阿拉伯之春,一场由怀着满腔热血希望改革政府的阿拉伯青年为主角的革命运动。同样因为欠缺有权人物的支持而以惨剧收尾的阿拉伯之春至此成为很多人用来反驳部分国家拥抱民主化的素材。

如果说清朝的中国奠定了中国人顺从麻木,无心也无力参与政治的犬儒心态;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决定了中国人对自由与民主逐渐淡化甚至近乎消失的期望;那么习近平领导下当代中国盛行的洗脑教育鼓励了中国人盲目跟随党的脚步并发自内心地排斥来自西方敌对势力的民主思想。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的防火墙技术越加成熟,使大多数普通人无法通过早期修改host文件的简单方式便能轻松连回外网。中共对互联网信息的大面积垄断成功将中国转化为了“只有一种声音”的社会。多元化信息来源的空缺再加上独立思考锻炼的长期缺乏,导致了民众对fake news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加速了中共对民族主义的推行。中共通过控制当代主流媒体,娱乐,论坛,新闻等易成为舆论风向标的事物来宣传以下几点:
- 国家与党是对等的,爱国应该等于爱党
- 西方资本主义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敌对的势力
- 中国拥有自己独立于西方的言论自由与民主
- 稳定理当压倒一切
- 中国无论从思想,历史,还是社会结构等均比其他国家要优越
- 人民应该抱着仇恨的心态去看待那些曾经侵略过祖国的国家
从小在中国接受着爱国教育与这些畸形思想长大的孩子,因为难以接触甚至不愿意接触其他理念,日后都将成为中共集权的捍卫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小粉红”,“五毛”,“战狼”等。现代互联网所带来的娱乐至死进一步剥夺了民众的思考机能,让人们容易对接听到的信息照单全收。这种闭关锁国不愿承认他国优点还企图宣传民族自信的状态最为致命。你是拯救不了一个对着镜子自我陶醉不接受任何批评的人的。中国特色民族自信的产生完全出自于人民的自卑,越自卑的人则越难以看见自己身上的缺点并及时弥补。
在这种风气的盛行与上层的压迫下,许多完全是胡言乱语指鹿为马的文章也能被搬上台面,例如韩震的这篇“中国才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中共能把狗屁不通的理念美化的有模有样这点,还是值得钦佩的。
除去科技时代下的互联网信息筛查,在中国执行许久的户籍政策也是民主化的一大障碍。户籍制度如同印度的种族制度,只不过中国不看你的姓,而是看你的出生地。户籍制度的本意是尽大化控制人口流动保护农业,是中国刚建国时为学习苏联计划经济而诞生的余孽。一个民主的社会本该建设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中国的户籍制度却通过隔离公共资源为部分地区的人士提供了特权。失去了迁移自由就等于失去了平等这一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大了民主实现的难度。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最初列的民主条件:
- 完善且正常运转,可以保证平等的法律系统
- 教育普及且受过公民教育的公民
- 世俗的政府
- 权力分立
- 民众理念的多元化
- 以资本主义运转的市场
- 国家或殖民者国家的历史上有连续性且成功的民主运动事件
各位捧着良心想想,当代的中国满足了几条?可能一条也不满足。
- 户籍制度无法保证公民的平等。比起法律系统,在外面有人可能会更加快捷地解决你的问题
- 在中国,最高学历为初中学历的人仍占多数,且学校不教授“正确”的公民教育
- 政府虽在狭义来说是世俗的,但近期国内媒体给习近平塑神的企图很难让人信服这不是个邪教组织
- 权力集中于中央
- 信息的单元化导致了民众理念的单元化,长久以来导致思维僵化
- 政府经常介入市场
- 历史上缺乏成功且连续的民主运动事件。曾被殖民过的地区虽保留了民主制度,但现在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不应该与内陆政治混为一谈
再加上几个当代中国人的通病以及社会缺陷:
- 恐惧民主,因为历史上的民主运动没有过好结果
- 排斥民主,因为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物
- 不愿也不能参与政治
- 习惯于一党执政叫人主子,一时难以转变
- 权贵不愿放弃现有的权力,资本家也不愿浪费现有的财产
重申一遍我的意见:以中国现在的状况来看,民主化可谓极其困难。中国的很多系统性问题,已经可能是上千年以前遗留下来的残渣。想要修修枝叶就能救活已经奄奄一息的老树,还不如省省心直接把树连根拔起重新栽培。在某种程度上我可能和冲浪tv的神友们一样魔征,毕竟我不相信除了“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还有什么能拯救中国。清朝的留学生,在接触到外国思想后很多都选择加入兴中会等革命组织,立志推翻清政府。而当代的留学生,可能还边躺在空调房里边在网上抱怨国外的外卖不发达,立志回国进入体制当个小公务员。社会体制虽难以改变,但并非天方夜谭;一个人的思想和世界观却可能在长期的封闭条件下变得根深蒂固,即使脱离了环境也难以改变。

即使民主化成功了,一个光明正大一党独政压迫人民的现有政府和一个鬼鬼祟祟自称民主压迫人民的未来政府,你愿意选哪个呢?
参考资料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Jonathan Spence
"India After Gandhi", Ramchandra Guha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维基百科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