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人间鬼故事 · 书后感

关于归属,关于自己

関東老王
·
·
IPFS
这七篇文章是关于家族、归属与自我的探索。漂泊多年,终于有了些许归属。故乡的街景、外公的沉默、乡村的鬼火,都是时间留下的残影。我相信鬼,也敬畏鬼,但从未见过鬼——直到回望过去,才发现它们一直藏在记忆里。而人,比鬼更可怕,能夺去家园,拆散羁绊,令一切归于虚无。

写完这七篇文章,我有点恍惚,像是走了一趟很长的路,翻出了很多原本以为已经模糊的记忆。写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安排什么,只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结果到最后,还是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脉络——关于归属,关于家族,关于我自己,关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如同鬼魅的世界。


前几篇,是关于我的。

小时候的“家”,是胡同里的早餐味道,是外公外婆的身影,是窄窄的院子和窗花。但后来,家被夺走了,我开始流浪,开始习惯寄宿学校的集体生活,开始习惯行李箱成为我的住所。渐渐地,我不再去找家,甚至觉得家不过是个“鬼”,时隐时现,永远无法真正拥有。

到了后来,连国家认同都成了束缚,我选择了远离,选择了更自由的生活。但真正的转折点,是孩子的出生。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家不是寻找的,而是创造的,而且,我已经创造了幸福的家。我不再是那个需要归属的人,而是成了别人归属的一部分。


中间几篇,是关于家族的。

祖父母的故事,乡村的旧景,外公的沉默,老房子、田野、坟地,还有那些已经消失的街道。

写第二篇的时候,我才发现,虽然和祖父母相处的时间不算多,但他曾带着我走过的街道、去过的店铺,都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老理发店、新华书店、公社的院子,甚至是某个街角的供销社,我都能一一回想起来。很多年后,这些地方早已拆迁、重建,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模样,但至少在我的记忆里,它们还是原来的样子。

写外公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他的晚年其实挺孤独的。他小时候家境殷实,后来家道中落,年轻时去天津闯荡,晚年回到家乡,坐在床边,沉默地看着窗外的光影流转。我小时候或许并不懂他的沉默,甚至以为他只是话少。可现在回想,我才明白,那大概是一种无声的告别。


但最珍贵的,还是乡土记忆。

我在寄宿学校生活了很多年,可那里没有留下太多深刻的记忆。那些日子就像一块被河水冲刷过的石头,边角被时间磨平了,光滑、单调,少有值得拾起的东西。但乡下的夏天,却像是一块琥珀,把阳光、微风、夜晚的虫鸣、田埂上的鬼火全都封存在了我的记忆里。

夏天的午后,枣树下的阴凉,外公讲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故事,夜里骑车经过的那条幽深的河堤,还有那些闪烁在坟地边缘的微光。那时候的世界神秘又真实,狐狸的火影、黑夜里的众生、空旷的田野,既让人害怕,又让人忍不住想靠近。

那是我最自由的时光,甚至可以说,是我唯一真正无忧无虑的童年。


我一直相信鬼神,也敬畏鬼神,这大概是我成长的环境造就的。

很多人提到鬼,第一反应是害怕,可我从来没有过。因为我相信,很多时候,人比鬼更值得畏惧。鬼只是时间留下的残影,可人,有时候却能比任何传说都要可怕。正如佛家有言:“鬼神依业,受报不欺;人心无常,害命不悔。”

遗憾的是,我从未见过鬼。

大学四年,我每天都要穿越一片公墓,往往是在半夜,四周静得只剩下风声。路灯昏黄,墓碑的影子拉得很长,我偶尔会停下来看看,心想,也许今天能遇到点什么?但始终没有。即便我相信,它们的存在也未曾让我真正见过。


写完这些,内心依然平静。

过去的东西确实是过去了,乡村的田埂被水泥覆盖,祖坟迁走,寄宿学校的同学各奔东西,外公外婆也不在了。但它们仍然活在记忆里,像鬼火一样,不一定能抓住,但偶尔回头看,还是能看到一点微光。

至于未来,我依然是迷茫的。

但迷茫没什么不好,反而让我觉得安心。人活着,总会有迷茫的时刻,那是让人前进的力量。

该遇见的,都会在前面的路上等着我。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関東老王我是老王,来日本十年,蹉跎七年做研究,后转入电力交易行业。我写文章主要分享一些生活和工作的内容,治愈自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七日書
8 篇作品
电力市场
5 篇作品

为什么日本电力自由化改革如此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