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玛黎雅妇人的信仰历程

赵建敏
·
·
IPFS
·

撒玛黎雅妇人的信仰历程

撒玛黎雅妇人的信仰历程

赵建敏


圣经若望福音四章4-42节详尽地描述了撒玛黎雅妇人接受信仰肯定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整个历程。圣经对此皈依过程的描述不吝笔墨结构清晰。撒玛黎雅妇人皈依历程的每个阶段都具有非常典型的个人皈依经验。这种经验为对基督信仰深感陌生的人特别有借鉴意义。细读此段经文,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信仰经历的五个阶段:冷漠,尊重,接纳,皈依,福传。

第一个阶段:冷漠。圣经原文(5-9):他必须途径撒玛黎雅。于是到了撒玛黎雅的一座城,名叫息哈尔,靠近雅各伯给他儿子若瑟的庄田,在那里有“雅各伯泉”。耶稣因行路疲倦,就顺便坐在泉旁;那时大约是第六时辰。有一个撒玛黎雅妇人来汲水,耶稣向她说:“请给我点水喝!”那时,他的门徒已往城里买食物去了。那撒玛黎雅妇人就回答说:“你既是个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黎雅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不相往来。

从这段经文我们不难看出,撒玛黎雅妇人对耶稣的态度异常冷漠。由她的语气来看,恐怕都不准备给这位犹太人水喝的。其原因在于犹太人和撒玛黎雅人的积怨由来已久。在以色列民族的历史上,若苏厄在梅瑟之后统领以色列民族。若苏厄死后,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各自由自己支派的民长来负责。此后以色列民族在达味王朝和撒罗满王朝达到鼎盛。撒罗满王之后的公元前933年,撒罗满王朝的12个支派分裂为两个国家,即南国和北国。南国称为犹大国,由犹大支派和本雅明支派组成。南国以耶路撒冷城为首都,犹大国的人被称为“犹大人”。到新约时代时,这些人被称为“犹太人”。而其余10个支派则组成了被称为以色列国的北国。北国以撒玛黎雅城为首都。撒玛黎雅城是以色列国王敖默黎用两“塔冷通”银子,由舍默尔手中买下的芍默龙山。熬默黎修建了这座山,并依照山的原主人舍默尔的名字,给他所建筑的城起名叫“撒玛黎雅”(参阅:列上16:24)。南国和北国时常发生战争,经年不断,但谁也没有能力统一对方。公元前722年,北国以色列的首都撒玛黎雅被亚述国王萨尔贡一世(Sargon I)攻陷,并于公元前722年将撒玛黎雅城夷为平地,以色列国灭亡。以色列国10个支派的大批民众被放逐到边远地区。这些被放逐的以色列国的人民在当地逐渐被异族同化,随完全不复存在。同时,亚述王也由外迁移来大量异族进住以色列国,那些没有被放逐在外的以色列国的人民则与这些迁移过来的异族杂居通婚,随产生诸多混血后代,并受到这些异族的宗教、文化和习俗的影响。这些混血后代则被称为撒玛黎雅人。因此,这些撒玛黎雅人被南国的犹大人所歧视。但这些撒玛黎雅人仍然认为自己是以色列的后裔,并保留着以色列民族的部分特征。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大被巴比伦王拿步高所灭,耶路撒冷城被毁,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这就是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元年),灭掉巴比伦王朝的波斯王居鲁士颁发上谕恩准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并将拿步高由耶路撒冷圣殿掠夺来的器皿交还给犹太人的首领舍市巴匝(厄上1:1-11)。犹太人在则鲁巴贝耳、耶叔亚领导下在回归的第二年即着手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厄上3:8-13)。此时,被称为撒玛黎雅人的北方以色列人自认为与犹太人有着同宗的朝拜雅威的传统,前来要求出资出力与犹太人共建耶路撒冷圣殿。此要求被被犹太人断然拒绝,因为犹太人根本不将这些已经染上异族信仰和习俗的“混血儿”视为以色列的后裔。于是撒玛黎雅人开始上奏波斯王并千方百计阻止犹太人建筑圣殿(厄上4:1-5)。这就更加剧了视圣殿为其生命的犹太人的愤怒和鄙视。此外,犹太人的回归也被撒玛黎雅人视为回来争夺北国以色列已经拥有的土地。鉴于上述提及和未提及的各种原因,几百年来,犹太人与撒玛黎雅人的积怨越来越深,而且是积重难返。到耶稣时代这种积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有些变本加厉,以致于犹太人将“撒玛黎雅人”的称谓视为一种诅咒(若8:48)。在此背景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位撒玛黎雅妇人“你既是个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黎雅妇人要水喝”的冷漠态度。同时,在此背景下,我们也就更能体会到耶稣主动向撒玛黎雅妇人说“请给我点水喝”的重要意义以及耶稣要拯救所有人的无疆大爱。无论犹太人如何鄙视这些“混血儿”,撒玛黎雅人骨子里仍然保留着其以色列民族的某些信念:肯定自己是雅各伯的子孙(若4:12),以色列的后裔,也期待着默西亚的来临(若4:25),承认先知,也朝拜雅威,虽然他们强调这种朝拜不应在耶路撒冷(若4:20),而应在撒玛黎雅地区的革黎斤山上,因为以色列民族的祖先一直都在这座山上朝拜雅威(申11:29;27:12;苏8:33)。

上述历史背景揭示出,皈依的信仰历程虽然开始时处于一种对信仰的冷漠状态,但这种状态并不是没有信仰的表现,相反人性骨子里保有着源自创造者的那种对至上神的期待。开始时对于信仰的冷漠状态常常是由于我们个人出生后的家庭、社会、文化、处境等因素造成的。无论人对信仰如何冷漠,人性中仍然内在地蕴含着根本无法彻底清洗掉的源自创造主的精神性“血缘关系”。不论人受到何种程度的社会渲染,人源自造物主的这个根源根本无法斩断。正如撒玛黎雅人仍然自认为以色列的后裔一样,人无论如何都会肯定自己的原始身份。这种对自己原始身份的肯定会有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承认有一个至高神,接受一个造物主,肯定人生命运之神,对上苍的崇敬,生命关键时刻对上天的呼吁等等。甚至对明晰的基督信仰的某种冷漠,也不应被视为对自己源自造物主之身份的否定。恰如这位撒玛黎雅妇人起初对耶稣的冷漠并不是对自己雅各伯后裔之身份或自己期待默西亚之希望再或者自己朝拜雅威之敬礼的否认一样。人起初对基督信仰的冷漠同样并不否认自己源出造物主至上神的身份。对自己身份的肯定确认了人与造物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都可被视为接受耶稣的未来的预示。我们在撒玛黎雅妇人身上看到与基督信仰密切关联的三种预示。第一,肯定自己是雅各伯的子孙,亦即以色列的后裔。这预示者人对源自造物主身份的认同。基督信仰明确肯定了人的受造身份,并呼号此造物主为“我们的天父”。“天父”的称谓即是对人源出创造者至上神的信仰宣认。第二,期待着默西亚的来临。默西亚在以色列子民信念中是一位要恢复以色列民族辉煌鼎盛的伟人,是要由异族统治中拯救以色列子民的君王。这预示者潜意识中人对死亡之后的拯救的期盼。生活中人常常为现世各类需要、生存条件和期望所遮蔽,以致于人无暇或忘记自己死亡的最终命运,“倏忽然,不知死之将至”。然而,潜意识中死亡的定命常常会萦绕于人心,人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并试图去避开它。故此,潜意识中人会对死亡之后的拯救心存希望。这种希望即是对拯救者的期待。基督信仰明确了这种死亡后的拯救,并宣信“复活及死后的生命”。“复活及死后生命”就是基督徒对拯救者默西亚的来临的期待。第三,她也朝拜雅威,而且一直在革黎斤山上遵照自己祖上传下来的定制在朝拜雅威。以色列民族传统将“自有永有者”称为雅威。古希伯来文称呼这位“自有永有者”为YHWH或YHVH。这个名称只含辅音没有元音。犹太人要将这些辅音读出来,就必须加上元音,所以犹太人就将这个词读为YaHWeH(雅威)。犹太人为了表示对此名字的尊敬,平时并不按雅威这个词的发音读出,而是用“主人”(adonai)这个词的发言来读YHWH。只有在犹太历的七月初十,当大司祭进入至圣所时,才在约柜前正式读出这个词的准确发音。宗教改革时,马丁路德为将这个词从希伯来文翻译成德语,就不得不解决元音的问题,所以他极富创造力地将犹太人平时用的adonai这个词的元音嵌入YHWH,于是就成了Jahovah,英语即为Jehovah(耶和华)。圣经考古学发现了YHVH的正确发音及其真意是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主宰。此渊源给我们揭示出人无论身处何种文化传统祖传定制,在自己的传统中都有着一种朝拜雅威(至上神,唯一造物主)的精神敬礼。这种朝拜因着其根深蒂固的悠久传统有时会产生一种无意识地排他性。因此,撒玛黎雅妇人会很自然地宣称,“我们的祖先一向在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们却说:应该朝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若 4:20)然而,耶稣却明确告诉我们,“到了时候,你们将不在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然而时候要到,且现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将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为父就是寻找这样朝拜他的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若 4:21-24) 耶稣基督的到来,就是“到了时候,且现在就是”,是所有人“以心神以真理朝拜”天主的时候了。可见,朝拜的敬礼不会因为发生在耶路撒冷或在革黎斤山就称为真正的朝拜,真正的朝拜是“以心神以真理朝拜”身为造物主、至上神的天主,只有这种朝拜才不是对信仰的冷漠。

此外,面对撒玛黎雅妇人的冷漠,我们必须意识到是耶稣主动打破冷漠的僵局,开启了对话的大门并揭示出“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的真义。的确,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接受了信仰,天主永远是向人启示自己的主动者。耶稣以“请给我点水喝”的请求帮助的对话方式开始了向撒玛黎雅妇人揭示信仰真理的历程。这种主动的方式甚至引起撒玛黎雅妇人的惊异,甚至责问!你一个犹太人,如何能够向一位素来与犹太人积怨颇深,而且被你们犹太人视同异族的撒玛黎雅人请求帮助呢!显然,这种不期然的完全意料之外的请求,为撒玛黎雅妇人带来一种震撼。这位犹太人究竟意欲何为!在上述历史背景中来思考耶稣的这种主动性,就更加体现出耶稣那“我不是为审判世界而来,乃是为拯救世界”(若12:47)的胸怀。这种主动性体现出来的是耶稣对人的爱。的确,为了爱人而不惜牺牲生命者,自然会主动打破那种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藩篱或不理解。这种爱不仅体现在十字架上,而且体现在耶稣的日常生活中。因此,耶稣拯救世界之爱必须在他整个的人生中去理解。耶稣拯救人的行动和爱是以整个生活为代价的,虽然十字架上的牺牲使此拯救达致顶峰,但不能忽略的是他的日常生活。无可否认,耶稣身为犹太人,自然也深受犹太人传统的影响和浸润,然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超越犹太人鄙视撒玛利亚人的习俗,从而采取主动请求帮助的态度,这正体现出耶稣要超越一切,包括超越他自己的传统“耶路撒冷”和撒玛黎雅人的传统“革黎斤山”而实现拯救人类的使命,也正体现出他那博大无朋的爱,正揭示出他那“以心神以真理朝拜”雅威的真正朝拜的精神。故此,如果我们不仅关注耶稣的死亡,同时也注目他的日常生活,这种爱和真精神就愈显伟大并且易于让我们去效法。同时,耶稣所采用的主动方式也向我们揭示出基督信仰在揭示信仰真理时对其他传统文化所应有的态度。不错,基督信仰是真理,正如耶稣亲自告诉我们的,“我是真理”(若 14:6),然而,在如何揭示此真理时,我们采用的方式值得我们思考。耶稣的榜样告诉我们,真理自身却以请求帮助的方式出现!这正体现出真理的伟大!把握真理者,不一定要趾高气扬,以恩惠施与者的面目出现,相反,以谦虚受教寻求帮助的态度往往更容易打破文化间的隔阂与冷漠的藩篱。今日的多元化时代,在宣扬信仰真理时,耶稣的这种主动与请求帮助的态度值得我们在探讨真理时借鉴。耶稣主动打破犹太人与撒玛黎雅人的文化隔阂、宗教积怨、传统藩篱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向人揭示真理时需要以善和爱为先的,需要仁爱在怀。教宗本笃十六《在真理中实践爱德》(Caritas in veritate)的语言次序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注释。由于中文表达的习惯,中文翻译恰好颠倒了这个词序。在介绍“以心神以真理”朝拜雅威的信仰真理时,同样需要“爱和宽恕、牺牲自己、接纳他人、正义以及和平”(通谕 79节)。在上述历史背景下,耶稣的“请给我点水喝”恰恰完全体现了这种爱和宽恕以及对他人的接纳。

第二个阶段:尊重。圣经原文(10-18):耶稣回答她说:“若是你知道天主的恩赐,并知道向你说:给我水喝的人是谁,你或许早求了他,而他也早赐给了你活水。”那妇人问说;“先生,你连汲水器也没有,而井又深,你从那里得那活水呢?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先雅各伯还大吗?他留给了我们这口井,他和他的子孙以及他的牲畜,都曾喝过这井里的水。”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但谁若喝了我赐与他的水,他将永远不渴;并且我赐给他的水,将在他内成为涌到永生的水泉。”妇人说:“先生,请给我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来这里汲水。”耶稣向她说:“去,叫你的丈夫,再回这里来。”那妇人回答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我没有丈夫,正对;因为你曾有过五个丈夫,而你现在所有的,也不是你的丈夫:你说的这话真对。”

“真理”本身藉着“请给我点水喝”的请求开启了揭示真理的对话之途。虽然“真理”本身的这种谦卑遭遇到的是意外的责问和冷漠,然而对话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耶稣并未在这种责问和冷漠前退缩。相反,耶稣适时地由具体而物化的水转向对人生命真理的探讨。这种探讨由耶稣对撒玛黎雅妇人的宽恕为怀起步。耶稣没有对撒玛黎雅妇人的责问和冷漠给予任何谴责,而是以理解的心怀指出,撒玛黎雅妇人处于一种“无知”的境地,她尚不“知道“天主的恩赐”,也不知道天主的恩赐即真理本身已经来到她的身边。这真理恰恰就是她内心所渴求的“生活之水”(living water):即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又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的水。的确,囿于我们自身所处环境和文化,即便真理就在身边,我们有时却充耳不闻,处于一种对真理的“无知”或“冷漠”状态。由耶稣对撒玛黎雅妇人的态度来看,人们不应对这种“无知”或“冷漠”状态过于苛责,因为人如果确实知道这真理就是真理本身,人“或许早求了他”。由撒玛黎雅妇人的角度来看,无论何时,人总需要敞开心灵,摈弃冷漠,以一种求知的心态来打开对话的大门。无意识中,人常会身处“冷漠”与“无知”而不自觉,不自知。究其根本,这种不自觉和不自知与人性中对“生活之水”的自然渴求背道而驰。即是“生活之水”,就是人生活的必需品。恰如饮食之于身体,人性对真理的渴求和探索是人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关闭自我对真理的渴求,切断人之精神生活必需品,势必造成人精神生活的匮乏。设若人对水或饮食感觉冷漠或有或无,必然是因为人身体出现病态。人若对真理的探索或追求也冷漠无知,显然是人精神生活的某种病灶在作怪。人性内在的对真理的渴求确然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然而,大自然主动出产清水蔬果,以满足人肉身生活之必需。真理本身也主动揭示自己,来满足人精神生活之必需。“我是真理”的耶稣主动与撒玛黎雅妇人交谈,开启对话的大门,正是要主动地向她揭示自己。

必须承认,真理的揭示过程就是一种对话过程,在与撒玛黎雅妇人对话过程中,占据主动的真理逐步让撒玛黎雅妇人接近真理。显然,对话过程有时会彼此误解,但这并不阻碍真理的自我揭示,也不影响撒玛黎雅妇人渐次地接近真理。当耶稣向撒玛黎雅妇人说“他也早赐给了你活水”的时候,撒玛黎雅妇人却回答说“你连汲水器也没有,而井又深,你从哪里得那活水呢”。显然,对话在此出现了严重误解。耶稣所谈“活水”意指精神生命之水,而撒玛黎雅妇人所答“活水”乃肉身生命之水。前者是指获得真理之后那生机盎然气爽神清赐人永生永活的精神生命的“活水”,后者所希望的则是使她可以无需劳顿路途疲于奔命暂时解除自己身体及其牛羊牲畜口渴的物质生命的“活水”。真理对话过程中,彼此误解在所难免,彼意所指并非我意所在。然而,人不能因此就中断对话过程,持续下去真理自然会逐渐分明的。 在此,我们也很容易体察到撒玛黎雅妇人为获得物质生活所需而困顿疲惫的境况。她如此地期盼着能够获得一种满足自己所需的物质的“活水”。 的确,人在世间,生活之水和生活必需品的获得常会令人心困体乏。生活中我们会感觉活得很累!此时的人就是为此“物欲”所赘,因而才“活得很累”。如同撒玛黎雅妇人一样,为物欲所累之人也期盼着能够一劳永逸地脱离开这累人之境。当生命的真理向人揭示自己时,生活于这种累人境地的人一面带着渴望,一面揣着怀疑。撒玛黎雅妇人就是在这种境地提出了疑问:你没有汲水器,如何打上水来?你比我们的祖先还大吗?

这种怀疑不足为奇。然而,撒玛黎雅妇人的态度转变却值得效法。由开始那种“你既是个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黎雅妇人要水喝”的冷漠甚或敌视的态度,她一改前态,对真理表现出一种尊重,称呼其为“先生”,虽然这时她仍然狐疑满心。在真理的探求与对话中,即便我们暂时还不能理解或认同对方,但态度的转变对深入了解真理甚为关键。撒玛黎雅妇人在追求真理的对话中,即体现出这种由冷漠甚或敌视到尊重的态度转变。态度的这种转变显然有助于她逐步接近真理。在这段对话中,撒玛黎雅妇人一直以“先生”的尊称称呼耶稣。这种尊重既赢得了对话的向前推进,而非对话的终止,又为真理的进一步揭示自己打开了通道。

于是,对话得以继续推进,耶稣向撒玛黎雅妇人进一步解释“活水”的真义。他告诉撒玛黎雅妇人,她所汲的物质之水,喝后还会再渴,并不能真正满足她对生命之水的内心渴求,而他所要提供的水可以保证她永不再渴,这水是获得永恒生命的水,可以真正满足她对生命的渴求,而且要在她的心中形成滔滔不绝汩汩流淌的精神生活涌泉。耶稣对“活水”的进一步解释清楚简明,感情充盈。可见,真理本身并非冰冷如铁,毫无灵气,仅仅堆砌辞藻陈列逻辑,相反,真理本身充满情感,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当人真正获得真理时,人不仅会理清目明,而且会体安神健。此时的撒玛黎雅妇人显然已经深为感动,情难自已。她欢快愉乐地高呼:先生,请给我这水喝吧!撒玛黎雅妇人由对此“活水”的满腹狐疑转而请求赐予。然而,她虽然深情要求赐予此活水,但却仍未真正理解此活水的真义,因为她仍然以俗世的眼光来看待这活水,期盼着在获得这活水后可以免除她身体的再度口渴,可以不必再劳苦汲水。她请求耶稣赐予她活水之举,说明她相信了耶稣拥有这活水,相信了耶稣的确比她的祖先雅各伯还要大。此时,她接纳了真理,接受了信仰。这时的转变是一种皈依,一种由冷漠甚或敌视到因尊敬而接受的皈依。然而这种皈依并非对耶稣即是救世主的相信。撒玛黎雅妇人虽相信了耶稣可以给她活水,但她所理解的活水仍然没有脱开物质世界的视域。撒玛黎雅妇人此时对耶稣的信仰感情真挚,充盈希望,因为她异常激动地说:“先生,请给我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来这里汲水。” 心潮激动的她以为自己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可以使自己得以解脱“活得很累”的物质之“水”!信仰耶稣的真义显然不在于此,真理的含义也明显不是此意,耶稣所言“活水”也自然非她所相信之“活水”。对耶稣的信仰诚如耶稣所言,那些为了他和福音而舍弃一切的人,“没有不在今时就得百倍的房屋、兄弟、姊妹、母亲、儿女、田地”的(谷:10:30),当然这些“今时”的百倍赏报伴随着“连迫害也在内,并在来世获得永生。”(谷:10:30)。然而,信仰的眼目并不能仅仅注目此“今时”的赏报,而是要放眼“来世获得永生”。信仰的真义恰如耶稣所言“我的国不属于这世界”(若18:36)。信仰所期盼得到的绝非现世之俗利。因此,显而易见的,撒玛黎雅妇人此时对耶稣的信仰的关注点仅在现世的物质之水。虽然她由对耶稣的狐疑不信甚或冷漠敌视转而进入到深情接纳满心期望,然而她的信仰需要再度提升,真理需要再进一步获得揭示!

然而,提升之途何在,启示之路何从!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的对话在此关键点发生了话题转移。耶稣戛然中止了有关“活水”的对话。的确,当我们面对真理时,困惑时常存在,有时虽自认获得了真理,却与真理的真义相距甚远!信仰皈依中,或许也存在一种貌似的荒蛮之地,或者有人所称谓的“神枯”。这种荒蛮的神枯阶段,一方面是上主对信仰追求者的一种试炼,或者是上主为使信仰追求者获得再度提升而进行的“话题转移”,一方面也是信仰追求者的确需要信仰的提升,或者是信仰追求者对信仰的理解陷入一种貌似接近实则遐远的节点。 无论如何,由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此后的对话不难看出,这种戛然而止的荒蛮似的“神枯”,恰是信仰提升的一个过程。与主的相遇正是在这个节点后获得真实提升的。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的对话转而进入到一个貌似无关的话题上:她的情感生活。我们必须相信,上主对信仰追求者的洞然了解,我们必须相信,上主所指出的门径为我们最为适宜。此段福音中话题的转移正佐证了这种信心。显然,撒玛黎雅妇人的情感生活杂乱无章。情感生活的这种混乱貌似与信仰真理的追求无关,实则是信仰提升的一种障碍,这也包括信仰的理性认知。耶稣对此自然洞若观火。正是撒玛黎雅妇人的情感生活阻碍了她对真理的认知和追求!耶稣虽然对她获得信仰提升的障碍心知肚明,但并未显得义愤填膺心急如火。相反,耶稣依然用他那宽容温良和蔼平缓的态度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问题所在。我们在此看到的不是驱除耶京圣殿商贾的满腔义愤的耶稣,而是能真正理解迷茫于歧路之人的充满爱心的耶稣。 撒玛黎雅妇人追求物质之“水”时心潮滂湃的情感,私人生活中的情无定所,暴露出她整个生活的方向性迷失。显然,撒玛黎雅妇人不仅在精神生活中未获真义,而且在情感生活中也未达方向。这里所言的情感生活,不仅包括她的婚姻爱情观,而且也包括她对物质之需的“水”的狂热。请看,她对物质之“水”在情感上多么着迷:“先生,请给我这水吧!免得我再渴,也免得我再来这里汲水。”虽然人的情感生活体现在物欲、情欲、权欲等不同方面,但其本身却是一体的。非但如此,人的情感生活也与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耶稣对她内在的这种迷乱境况了如指掌。故此,为了给她指点迷津,耶稣突然转换话题,直指产生这种迷乱的她的情感生活。她情感生活的迷乱正是她无法真确理解“活水”真义的绊脚石!人生在世最大的错误和罪过就是对生命进程的方向性迷失:沉迷俗世忘记永生。而这种方向性迷失也正是人生难得理解信仰的藩篱。恰如耶稣所说,“凡出言干犯人子的,可得赦免;但出言干犯圣神的,在今世及来世,都不得赦免”(玛12:32)。圣神是真正的护卫者和引领者。不随从圣神的引领而迷失于俗世正是在“干犯圣神”。现代人往往也有着撒玛黎雅妇人的类此境况:“对自己心灵的秘密。正在努力探讨,但对处理自身问题,又往往感到彷徨无主;对社会生活定律,逐步有所发现,但又对这生活应趋赴的方向,犹豫不定。”(《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4)现代人也常常迷失在这种迷乱中,不但无法获得信仰的真识,而且也对自身的情感生活彷徨无主,漫无目标!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的对话过程中,真理的自我揭示突然蹊径另辟,由对“活水”的理性探讨转入到感性的生活。恩宠的流溢在此展现出其奇特的功效。耶稣对撒玛黎雅妇人心境的洞察力,令她惊讶无比!此时,言语平淡貌似平和的撒玛黎雅妇人正经历着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能够如此洞察我的这人究竟是谁!

第三个阶段:接纳。圣经原文(18-26):妇人向他说:“先生,我看你是个先知。我们的祖先一向在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们却说:应该朝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稣回答说:“女人,你相信我罢!到了时候,你们将不在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你们朝拜你们所不认识的,我们朝拜我们所认识的,因为救恩是出自犹太人。然而时候要到,且现在就是,那些真正朝拜的人,将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为父就是寻找这样朝拜他的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 妇人说:“我知道默西亚──意即基督──要来,他一来了,必会告诉我们一切。” 耶稣向她说:“同你谈话的我就是。”

设若现代人也谦恭地去聆听耶稣,细读《圣经》和教会训导文件,相信他们也不难发现:耶稣对他们的心境同样洞幽查微,譬若观火!耶稣深邃的洞察力令撒玛黎雅妇人惊诧慨叹,也令她对耶稣侧目而视。耶稣并未谴责的对她的洞悉,使她的信仰发生了转变。此时的她开始真正接纳耶稣救主的身份:“先生,我看你是个先知。” 由尊称“先生”到信称“先知”的称谓,揭示出撒玛黎雅妇人由对耶稣之人的尊崇转向对耶稣“天主之人”身份的认同。这种转变才是真正的信仰皈依!要真正了解撒玛黎雅妇人信仰的这种转变,我们需要转过来看看以色列民族对先知的认识。“先知”一词的希伯来语是Navia,其原意是“天主的人”、“先见者”、“受神感者”或“上主的使者”。在《旧约》中比较著名的有所谓四大先知书和十二小先知书。“先知”一词用意最多的含有“代言人”、“传达者”、“受命发言者”或“宣讲者”。在以色列民族历史上,自梅瑟在西乃山与天主订立盟约后,以色列人所崇拜的雅威(上主)就不断派遣他的代理人――先知,来劝导百姓遵从上主为至高主宰,并藉着先知向以色列人民揭示他的旨意和拯救他们的计划,而且保护他们免受异族影响,同时为这个民族接受默西亚基督做准备。故此,当耶稣被视为先知时,撒玛黎雅妇人接纳了耶稣就是“天主的人”的信仰。因着这种接受,撒玛黎雅妇人开始相信,这位“天主的人”耶稣要来告诉她有关雅威(上主)的旨意,天主拯救以色列民族的计划以及默西亚基督。因此,撒玛黎雅妇人的信仰历程开始回归正途,并开始理解耶稣与她探讨的话题的真义。这种信仰终于使她跳出自己原有的情感迷乱理解误区。撒玛黎雅妇人的信仰得以获得提升。此时的她理解了耶稣所说“活水”的真义。故此,在接纳耶稣是先知-“天主的人”之后,她马上开始与耶稣探讨起信仰问题:“我们的祖先一向在这座山上朝拜天主,你们却说:应该朝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一波三折之后,她主动开始了真正信仰的追求。信仰的历程在真正接纳信仰后会步上一个更高的层次。撒玛黎雅妇人的这种追求貌似探讨,实则在向她所接纳的先知-“天主的人”寻求答案,以期解除她心中的困惑!对雅威(上主)的朝拜,究竟该依照传统在我们“这座山上”朝拜,还是该在你们所言称的耶路撒冷呢!在何处朝拜雅威(上主)事关撒玛黎雅人和犹太人的信仰身份。当撒玛黎雅妇人接纳犹太人耶稣为先知时,她的信仰身份立刻凸显出来。换言之,撒玛黎雅妇人的言外之意是,我如果接纳你所传递的上主的旨意,那么我该如何来朝拜他呢!可见,撒玛黎雅妇人在信仰上的提升使她茅塞顿开,问题也直指以色列民族信仰表达的关键所在。问题尚未解决,困惑仍然存在,信仰的真谛需要再次被揭示。

显然,撒玛黎雅妇人的问题或困惑也映射出今日教会的信仰表达,预演着当今人类之信仰的传统与现代。当代世界,“信仰的山头主义”正在逐步为大公主义所熔化。梵二会议的《教会宪章》声称:“在各时代各民族中,所有敬畏天主履行正义的人,都为天主所悦纳”。(9)此宪章的《论天主子民》一章正是对某种“山头主义”的削平。这种工作固然尚未达致完满,但教会的神学思考正是在表达对撒玛黎雅妇人此种困惑的回应。这种合一运动或大公主义不仅涉及到基督徒,也关联到非基督宗教。教会申明:“那些尚未接受福音的人,则由各种方式走向天主的子民。”(《教会宪章》16)的确,对至上神认知的困惑被耶稣一句“到了时候,你们将不在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而解除。然而,时候到了吗?今日世界的宗教争执凸显出,这个时候显然还没有到!然而耶稣下面的“然而时候要到,且现在就是”似乎又让我们感到矛盾重重。我们必须理解,耶稣所言的这个时候既不是某个时间段内的“时候”,也不是世界终穷的“时候”,而是当我们真正认识并相信耶稣就是默西亚,救世主,并且真正以心神朝拜天父的那个“时候”。因此,耶稣诚恳邀请撒玛黎雅妇人说:“女人,你相信我罢!”邀请发出的“时候”显然是在撒玛黎雅妇人尚未相信站在她面前的就是默西亚――基督,因为这时的撒玛黎雅妇人仅仅接纳耶稣“是个先知”。在此我们不难发现,相信耶稣就是默西亚基督才是耶稣所言称的“时候”。的确,当我们真确地相信默西亚基督的时刻,才是我们真正朝拜天父的时候,因为正如耶稣所说“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若14:9),“我与父原是一体。”(若10:30)我们的障眼之叶就是斐理伯所祈求的“把父显示给我们”(若14:8),却忽视了站在我们面前的耶稣。我们常常如同撒玛黎雅妇人一样,虽然耶稣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却认不出来他!今日的耶稣基督依然如此,他就临在于我们中间。“在弥撒圣祭中,祂一方面临在司祭之身,‘祂曾在十字架上奉献自己,而今仍是祂藉司铎的职务作奉献’;另一方面,祂更临在于圣体形像之内。祂又以其德能临在于圣事内,因而无论是谁付洗,实为基督亲自付洗。祂临在于自己的言语内,因而在教会内恭读圣经,实为基督亲自发言。最后,几时教会祈祷歌颂,祂也临在其间,正如祂所许诺的:‘那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玛:十八,20)。”(梵二文献,《礼仪宪章》7)虽然如此,我们却依然如同斐理伯似的,要求“把父显示给我们”。我们朝拜的却是我们所不认识的,或者说只是表面的认识,而非真正信仰中的认识。撒玛黎雅妇人对耶稣“先知”身份的认识就是一种表面的认识,而非对耶稣真正默西亚救世主身份的认识。后者才是耶稣的真正身份,才是我们信仰的对象。我们也犹如撒玛黎雅妇人一样,对临在于我们中间的耶稣基督非但认识不清,而且还祈求“把父显示给我们”。正如耶稣所说:“你们若认识我,也就必然认识我父。”然而,我们尚欠缺对耶稣真正的认识和信仰,因此也远未达到“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的信仰程度!信仰的旅程依然需要我们“划到深处去”(路5:4)。

撒玛黎雅妇人的信仰旅程正在走向深处。此时的她几乎已经到达那“现在就是”的时候了!“我知道默西亚──意即基督──要来,他一来了,必会告诉我们一切。”撒玛黎雅妇人如是而言。这是她信仰“划到深处”的一个转折点。谈话的主旨终于出现了:默西亚基督要来告诉人一切。而这一切岂不正是耶稣所言“真正朝拜的人,将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因为父就是寻找这样朝拜他的人。天主是神,朝拜他的人,应当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他”!可以说,此时的撒玛黎雅妇人开始真正理解耶稣告诉他的一切。以心神,以真理朝拜父才是信仰的核心。显然,以“心神”朝拜所要求的正是“你应当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上主,你的天主。”(谷12:30)谈话开始时撒玛黎雅妇人的忧虑困惑,根本不理解耶稣所谈为何的境况,正是由于她“心神”的不宁。她的心神不宁产生于她无法跳出她那传统的互相仇恨的心神,因此当一位犹太人与她主动攀谈时,她不但大为惊异,而且因着内心积蓄已久的仇恨甚至不准备提供点滴之水的帮助。同时,她的“心神”又受自己对“物质之水”的渴求而陷于困顿,一切为她好似就是那物质之水,因此当这位犹太人与她谈及“活水”时,她根本不理解“活水”的真义,相反却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要求那物质之水。此外,当她接纳耶稣是一位先知时,虽然她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层次,但又为自己朝拜的历史所束缚,无法卸下历史的包袱来接纳信仰的真正皈依。当今的我们与撒玛黎雅妇人何其相似!我们为内心的情欲所扰乱,常常“心神”不宁,因而根本无法真正认识到临在于我们中间的默西亚基督;我们又为横流的物欲所困扰,常常因他人的所谓“事业成功”而“心神”不安,因而仅仅注目现世的物质之水,却忽略了为人生带来真正意义的生命的“活水”;我们还自以为是地关闭心门空守山头,不愿面对内心对真理的渴求,反而顶礼膜拜自己根本不甚了了的“未识之神”(宗17:23);即便我们进入到天主的教会,我们的“心神”也还是难免为这些藩篱所困绕,致使我们不能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上主,我们的天主。故而,我们还远未做到一个“真正朝拜的人”,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做到“以心神”来朝拜父。非但如此,真正对父的朝拜还当“以真理”来进行。恰如耶稣所言:“凡属于真理的,必听从我的声音”。(若18:37)无疑,“以真理”来进行的朝拜其实就是听从耶稣基督的声音,遵从耶稣基督的话,因为“你的话就是真理”(若17:17)。这“真理”就是默西亚基督来时要告诉我们的一切。如今,默西亚基督已经来了,也告诉了我们一切。这“一切”的核心就是:耶稣就是默西亚基督,救世主!对耶稣默西亚基督的接纳成为我们“以真理”朝拜天父的开始。耶稣整个的人、整个的生活、整个的言行就是这“话”本身,就是这“真理”本身。不仅耶稣所说的话就是这“话”,就是这“真理”,他的行为,乃至他的整个生命就是这“话”,就是这“真理”。耶稣说:我就是真理。因此,信仰的真正皈依即是真正地认识耶稣。当撒玛黎雅妇人对此有所理解时,她自然而然地开始了自己的真正皈依历程:我知道默西亚──意即基督──要来。对信仰的追求引领撒玛黎雅妇人来到了真理的门口。此时,耶稣适时地为她打开了真理的大门:同你谈话的我就是!多么干脆利落,多么直截了当!不再含蓄,不再隐喻!这就是启示,一种顿悟的启示,一种显明的启示,因为大门此时敞开了!记得耶稣曾经询问自己的门徒“你们说我是谁?”,伯多禄回答说:“你是默西亚。”(谷8:29)那时耶稣明确告诉伯多禄:“约纳的儿子西满,你是有福的,因为不是肉和血启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玛16:17)由撒玛黎雅妇人获得的启示我们不难看出,天父的启示并非一种强迫,而是在人的不懈追求中,当他来到真理门口时的一种自然结果。只有当我们面对真理是,真理才会开启大门。撒玛黎雅妇人的榜样告诉我们,虽然追求信仰真理的路途迷茫曲折,然而如果不懈地追求下去,终会获得那令人柳暗花明茅塞顿开的启示真理。《圣经》中另一个相反的范例是比拉多。耶稣与比拉多谈论到真理的话题,比拉多本来已经接近真理的大门,因为他追问道“什么是真理?”(若18:38)然而,此时他却转身离去,随与真理失之交臂。执着的撒玛黎雅妇人获得了酬报!此时,她所面对的就是她所相信那要来的默西亚基督。

第四阶段:皈依。圣经原文(28-38):于是那妇人撇下自己的水罐,往城里去向人说: “你们来看!有一个人说出了我所作过的一切事:莫非他就是默西亚吗?”众人从城里出来,往他那里去。这其间,门徒请求耶稣说:“辣彼,吃罢!”他却回答说:“我已有食物吃,那是你们所不知道的。” 门徒便彼此问说:“难道有人给他送来了吃的吗?”耶稣向他们说:“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你们不是说:还有四个月才到收获期吗?看,我给你们说:举起你们的眼,细看田地,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已领到工资,且为永生收集了果实,如此,撒种的和收割的将一同喜欢。这正如俗语所说的:撒种的是一人,收割的是另一人。我派遣你们在你们没有劳过力的地方去收割;别人劳了力,而你们去收获他们劳苦的成果。”

撒玛黎雅妇人真正地皈依了!“莫非他就是默西亚吗?”。这句貌似的问句,其实是一个肯定句子。例如,当我说,莫非你不喝水的时候,我的内心事实上是肯定你要喝水的。撒玛黎雅妇人的内心已经肯定耶稣就是默西亚。撒玛黎雅妇人的信仰皈依甚为虔诚。当他确信耶稣就是默西亚后,她撇下自己的水罐,迅速离开水井旁,往城里去了。完全皈依的她,撇下了自己赖以生活的一切,虽然这一切也仅仅是她的一个汲水罐。那时的中东,吃水是生存的大问题。雅各伯水井的重要性不仅仅因为它是以色列人祖先伟大的雅各伯留下的水井,而且是因为它是方圆百里的唯一可供饮用的水泉。撇下水罐意味着她无法再汲取饮用之水。她的水罐以及此水井的重要性已经在她与耶稣对话的开始由她自己明确指示出来了。“先生,你连汲水器也没有,而井又深,你从那里得那活水呢?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先雅各伯还大吗?他留给了我们这口井,他和他的子孙以及他的牲畜,都曾喝过这井里的水。”没有水罐,意味着她失去了汲水器,她将无法获得饮水;这口水井是以色列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源。然而,当她确信耶稣即是默西亚时,她的人生方向改变了!她孜孜以求获得物质之水的音容面貌仍然犹在眼前。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她敢于撇下一切,只注目面前的默西亚基督!虽然她撇下的只是一个水罐,但这却是她所有的一切,因为这水罐是她赖以汲取生存之水的唯一器具!“你们中不论是谁,如不舍弃他的一切所有,不能做我的门徒。”(路14:33)信仰的真正皈依就是需要这种舍弃一切所有的精神。舍弃一切所有成为做耶稣门徒的先决条件。撒玛黎雅妇人的这种决绝,揭示出她内心对耶稣就是默西亚的充分肯定。

可见,信仰皈依的根底就在于这种舍弃一切,撇下一切,改变过往对物质生活的贪婪态度,只注目与我们同在的耶稣基督。这也正是保禄宗徒所劝谕的“就该脱去你们照从前生活的旧人,就是因顺从享乐的欲念而败坏的旧人,应在心思念虑上改换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实的正义和圣善的新人。”(弗4:22-24)撒玛黎雅妇人从前的生活就是以追求物质之水为主旨,因此她根本听不懂耶稣所谈之“活水”,反而处处以获得物质之水为念虑;她从前的生活就是以顺从私欲享乐为幸福,因此她纵情恣欲于游戏人生情感,为情欲所困绕。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了的现代世界,亦是物欲横流,情欲肆虐,人生以物质生活为一切之念虑,纵情于调侃人生情感,故此生活之目的错位,人生之方向偏离。由撒玛黎雅妇人的经历不难看出,舍弃一切,撇下一切,实为信仰皈依的标志。质而言之,舍弃一切,撇下一切,并非要我们不食人间烟火,逃避社会生活,而是要我们改变生活态度,转变生活方向。恰如基督为自己的门徒们祈祷时所言:“但他们仍在世界上,……我不求你将他们从世界上撤去,只求你保护他们脱免邪恶。”(若 17:11-15) 我们仍然要生活于今日的世界上,也不可能脱离开今日的世界,舍弃一切,撇下一切,脱去旧人的关键是我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向的彻底转变,是要在“心思念虑上改换一新”。从前的心之思是物欲,而今需要撇下它,改换为基督的正义;从前的意之念是情欲,而今需要撇下它,改换为基督的圣善。这种“改换”才是信仰的真实皈依。

真正皈依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在基督前坦承一切。撒玛黎雅妇人承认耶稣说出了她所作过的一切事,因而她在默西亚基督面前成为心理上的完全赤裸者。这种“赤裸”令她敢于面对生活,敢于面对基督,也成为她真实皈依的效果之一。她撇下一切,物质上成为毫无牵挂者;她坦承一切,精神上成为毫无拖累者。信仰的皈依使她获得了人之为人的身心的自由。现今的世界,人们为物质的牵挂太多,为心理的拖累太重,以致于人常常觉得活得很累!在基督前的完全“赤裸”能够使人获得身心的完全自由。这种“赤裸”就是一种完善的忏悔。撒玛黎雅妇人的皈依历程告诉我们,信仰的真正皈依以及在基督前的完全赤裸的忏悔是人生获得自由的一剂良方妙计。这确如保禄宗徒所言:“基督解救了我们,是为使我们获得自由。”(迦5:1)这源自默西亚基督的自由是超越一切的,是真正的自由。的确,“如果天主子使你们自由了,你们的确是自由的。”(若8:36)为获得此自由,尤为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完全皈依,一切以我们面前的默西亚基督为依赖。基督并非不在我们面前,而是因为我们只关注着自己的物质之水,又为自己生活情感所困绕,从而认识不到临在于我们祈祷与朝拜中的默西亚基督。不少人,四十岁前拿命挣钱,四十岁后拿钱买命。这种生活自然很累,而且累的无缘无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真正获得自由才是生命的真谛,而这自由只有在基督内才能真实地获得。基督的训导再明确不过了:“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性命;但谁若为我的原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获得性命。”(玛16:25)撇下对物质生活的过度关注,在基督面前坦承自己“所作过的一切”,完全地“赤裸”自己,真正地皈依默西亚基督,才能使人获得生命的真实自由。

此后,耶稣与撒玛黎雅妇人的对话插入了与自己门徒的对话。这个插入的对话再次验证了做耶稣门徒的必须:“心思念虑上改换一新”。在撒玛黎雅妇人离开水井返回城中期间,耶稣的门徒们返回到他的身边,而且带回了饮食。我们不应忘记,耶稣及其门徒正是因为行路疲倦,才向撒玛黎雅妇人请求水喝,正是因为腹内空空,门徒们才离开耶稣去到城中购买食物的。然而,当门徒们带着饮食返回时,口干舌燥饥肠辘辘的耶稣却让自己的门徒非常惊诧。当门徒们为他奉献上食物,而他却拒而不受:“我已有食物吃,那是你们所不知道的。”这种拒绝使门徒们错认为已经有人给他送来了吃的!显然,耶稣与自己门徒的继续对话告诉我们,他正是利用这个机会教训门徒要在“心思念虑上改换一新”。他告诉门徒们:“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耶稣在告诉自己的门徒,世间的饮食并不是他的生活主旨,相反,天父的旨意才是他最终的关注。天父的旨意就是要耶稣及其门徒收割庄稼,收集永生的果实:“看,我给你们说:举起你们的眼,细看田地,庄稼已经发白,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已领到工资,且为永生收集了果实,如此,撒种的和收割的将一同喜欢。”通过这段对话,耶稣再次向门徒们强调了做他门徒的使命:切勿等待,庄稼已经成熟,需要工人去收割了!“庄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人,派遣工人来,收割他的庄稼。”(路 10:2) 耶稣的感叹与他所要揭示出的天父的旨意密而相合。此段对话之后,圣经所记录的结果正是对此的一个明证。

第五阶段:福传。圣经原文(39-42):城里有许多撒玛黎雅人信从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证说:“他向我说出了我所做过的一切。” 这样,那些撒玛黎雅人来到耶稣前,请求他在他们那里住下;耶稣就在那里住了两天。还有更多的人因着他的讲论,信从了他。他们向那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为了你的话,而是因为我们亲自听见了,并知道他确实是世界的救主。”

的确,庄稼可以收割了!皈依的撒玛黎雅妇人立即开始了她的宣讲,而她的福传也硕果累累:“城里有许多撒玛黎雅人信从了耶稣”。圣经原文的记载明确告诉我们,之所以有许多人信从了耶稣,就是因为撒玛黎雅妇人的作证。在她皈依之后,她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见证耶稣对她的那份仁爱。我们不难发现,撒玛黎雅妇人的宣讲朴实无华,毫无强迫他人信从之意。她仅仅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那些撒玛黎雅人:他向我说出了我所做过的一切。虽然她已经真心相信,耶稣就是默西亚,但她仍然以邀请的口气,谦虚的态度告诉他们:你们来看!有一个人说出了我所作过的一切事:莫非他就是默西亚吗?她诚挚地邀请撒玛黎雅人来看看,她勇敢地承认她的所作所为,她知道众人都在期盼着默西亚,故而用貌似疑问的方式告诉众人自己遇到了默西亚。撒玛黎雅妇人的真正皈依,也为她的极富技巧自然而然的福传奠定了基础。她真诚地邀请众人来看看耶稣,来认识耶稣,而且让众人自己来断定耶稣是否就是他们所期盼的默西亚。有一点我们或许可以由上下文得出结论:撒玛黎雅妇人曾经的所作所为想必不为撒玛黎雅人所容纳。然而,真正皈依的她却勇敢地在这些人面前坦承了自己的一切所为:他向我说出了我所做过的一切!显然地,这样一位生活迷乱而为撒玛黎雅人所不耻的人,她的邀请未必会获得回应。但是,我们或许有理由推断,皈依之后重新回到城里的这位撒玛黎雅妇人,肯定由里到外焕然一新了!真正的皈依使她脱去旧人穿上了新人,从前的她麻木不仁纵情恣欲,想必是“忿怒、暴戾、恶意、诟骂”以及污语秽言(参阅哥3:8)而今的她在众人前坦承所做过的一切,不再谎言连篇,的确“已脱去了旧人和他的作为,且穿上了新人”(参阅 哥 3:9-10)。“脱去旧人穿上新人”的她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效力的邀请。她对自己的真诚感动了撒玛黎雅人,人们接受了她的邀请,前来观看耶稣是否就是她所言称的默西亚。

这些撒玛黎雅人信从了耶稣并请求他在撒玛黎雅城住下来。有一点我们或许无从知晓:这些撒玛黎雅人是信从了耶稣就是默西亚,还是如同撒玛黎雅妇人开始时一样只是信从了耶稣就是一位先知。然而,从下文他们的言论来看,恐怕仅仅信从耶稣就是一位先知多过信从他就是默西亚,因为在耶稣住下来并讲论后,他们向那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为了你的话,而是因为我们亲自听见了,并知道他确实是世界的救主。”或许他们也如同撒玛黎雅妇人一样,先信从耶稣就是一位先知,在耶稣居住并讲论几天后,他们才确实相信他就是默西亚,世界的救主。然而无论如何,撒玛黎雅人勇于突破俗世偏见,接纳犹太人耶稣住在撒玛黎雅城体现出了这些撒玛黎雅人信从耶稣的诚意。前文已经说过,撒玛黎雅人与犹太人因着历史的因由彼此仇视相互歧视,本来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如今,他们却“请求”耶稣到撒玛黎雅城居住下来!既便撒玛黎雅人开始接纳耶稣是将他视为先知,但“谁接纳一位先知,因他是先知,将领受先知的赏报。”(玛10:41)撒玛黎雅人的勇气和诚意获得了此后的赏报:耶稣向他们揭示出自己就是默西亚救世主!的确,信仰的皈依往往需要这种突破和勇气!这正如耶稣所说:“凡在人前承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认他。”(玛10:32)俗世的藩篱会遮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跳不出迷宫;固有的陋习会封锁我们的内心,使我们认不清真道。因此,耶稣山中圣训告诉我们的真福与俗世的看法大相径庭:“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饫。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称为天主的子女。为义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几时人为了我而辱骂迫害你们,捏造一切坏话毁谤你们,你们是有福的。”(玛5:3-11)这些撒玛黎雅人最终相信耶稣就是默西亚救世主的经历告诉我们,信仰的皈依需要勇气和诚意,需要突破和超越。在信仰的真正皈依上,我们需要谨记耶稣对会堂长雅依洛所说:“不要怕,只管信。”(谷5:36)

福传的最后效果,信仰的真正皈依,最终是以亲自聆听耶稣的话为终结的。每当读到这段经文时,常常记起一位老神父的话。在笔者还是修道生的时候,这位老神父告诉笔者:当神父,不是要把教友拉到自己身边来,而是要把他们放到耶稣跟前去。这句话对每一位传道者都需要吧!福传的最终就是要人们能够亲自聆听耶稣救世主的话!撒玛黎雅人的皈依对此作了见证:现在我们信,不是为了你的话,而是因为我们亲自听见了。只有当一个人能够亲自聆听耶稣的话的时候,他才是真正达到了皈依。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因何种因由接受了信仰,我们必须学会亲自聆听耶稣的话。耶稣的话是永恒的真理。正如耶稣所言:“天地要过去,但是我的话决不会过去。”(谷13:31)做耶稣真门徒的条件就是:“你们如果固守我的话,就确是我的门徒。”(若8:31)真正的皈依使人成为耶稣的真门徒。耶稣的真门徒相信耶稣就是默西亚救世主。这个信仰引领人获得真正永恒的生命。耶稣救世主已经将这生命预许给了他的门徒:“谁如果遵行我的话,永远见不到死亡。”(若 8:51)

撒玛黎雅妇人的信仰历程揭示出:信仰皈依的历程或许会曲折蜿蜒,但皈依源自人内心对天主的永恒渴求,只要我们抛弃成见或偏见,只要我们调整好人生的方向,信仰的真理就会对我们呈现出永恒生命的活力。信仰的历程需要不断获得提升,提升中总会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最终的尽头就是那永恒的生命本身。虽然世界上风雨潇潇,行船中波浪滔滔,耶稣的真门徒最终总要聆听他的话,遵行他的话,不必担心,不必害怕,坚信他就是救世主。 正如他告诉我们的:“我给你们讲了这一切,是要你们在我内得到平安。在世界上你们要受苦难;然而你们放心,我已战胜了世界。”(若16:33)

《信德报》,2010.7.20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