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裡的少女,別以神的名字呼喚「她」——訪「按她的名認識我」展覽藝術家曾淑芬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隨著時代轉變,性別可在光譜上自由流動,也可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不同展現,而人類將探索更廣闊的性別光譜,也面對更多元而複雜的性別爭議。Tracy就認為,我們一直在接受和學習,要以甚麼角度去看待主流性別架構。最後,她分享「我要做我勞動身體的主人」的概念,意即我們能塑造自己身體的部分,「化妝並非為了取悅他人,而是要真心認為這個妝容下的我是最自在的。但凡你以這身軀所行的事,都要有意識地而為之。」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曾繼賢

自「MeToo」運動以來,女性主義在全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討論,而性別平等在香港亦已是老生常談,但我們到底進步了多少,藝術又如何尋找不同角度參與這些公共討論?跨媒介藝術家曾淑芬(Tracy)則以自身出發,從童年回憶鉤沉被宗教傳統形塑的女性形象,敲問宗教,再回到社會,8月4日至24日在藝術共享空間WURE AREA設首次個人展覽「按她的名認識我(Call Me by Her Name)」,在自己的房間裡展開一場少女向⾃我與他者的對話。

少女不再祈禱時

Tracy先以粉紅色的霓虹燈模仿女孩的口吻開場:「Let me tell you a little secret between you and me」她成長於天主教家庭,而母親是十分虔誠的教徒,同時構成了她對女性形象的第一認知和模範。她回憶在兒時受洗被賜予聖名,往後就要按照同名聖人的美德行事,以他所走過的路回應天主、實踐信仰。而命名就是權力的體現,就如神要亞當為各樣動物命名,就是賦予他管理萬物的權柄。我們被誕下,被命名,似乎生來就失去某種自主權。

她在《聖經》裡看見不同人物,「無論男或女,祂都會任務給你去做,而且那個任務是不能拒絕的。」然而,作為以父權制為主旨的典籍,當中所描繪的女性形象經常被弱化、被淡化,Tracy就指出童貞瑪利亞得知將要懷孕時感到困惑,最終被大天使游說而接受聖靈感孕,這段過程再次強調了天主的不可抗力,以及人要對天主抱持絕對信任。

Tracy為了這次展覽,特地每個星期回到教會與修女聊天,釐清小時候接收到的訊息,但她坦言:「當聽久了就會發現,《聖經》雖然並非勸人為惡的書,但當中有些價值與我現在擁有的知識完全相反。不過,我仍很欣賞他們的那份堅信和虔誠。」

展覽裡擺放著好幾部迷你電視,呼應Tracy成長過程的碎片式記憶,其中就有母親手持念珠,祈唸聖經的片段。「我媽媽對宗教的信任是非常穩固,沒有去教會的時候,出於信德,她都很堅持在四旬期禁食。她不單是我媽媽,更是一個顯現著信仰本身的存在證明,相信的背後是不容許存在疑問和質疑,這令我很震撼。回到自身,宗教令我傾向相信行事有標準答案,而現時社會或者父母也會對女生有某種外型的塑造。」

孩童的懵懂令我們容易相信教條,而Tracy沒有入讀天主教的中學後,父母再無規定她每星期參與彌撒,她開始叩問信仰。「十誡裡,撇除頭三誡,其餘的都是一些普世價值,但當他們說不合禮儀的時候,有時他們的解讀是含糊的,這引導我思考到底禮儀和規訓是從何而來?」

為了彰顯規訓的無處不在,向「要領受便要相信」的觀念發問,Tracy從福⾳章節摘錄句子作為作品簡介,其中有霓虹燈展品直接引用《路加福音》第12章第2節:「There is nothing concealed that will not be disclosed, or hidden that will not be made known(掩蓋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隱藏的事沒有不被人知道的)」,彷彿意味著《聖經》裡所埋藏的男性敘事終將顯露於她面前。

佈置視覺符號 重塑性別

在展覽陳述中,Tracy提到女性處於被動的位置,異化的狀態,就如傳統觀點認為,神先創造亞當,取其肋骨而造了一個女人作為他的妻子,亞當則命名她為夏娃,繼而說明女性是男性的附屬物。Tracy重申:「被動,即是一個主體不能作出決定的狀態,而主體作出一些行為時,應該可以承擔當中的責任,也可以從中得到滿足感。至於異化,就是我如何定義自己的性別、性屬,以及我和社會的關係。譬如說,我擁有女性的身體特徵,是否我一定要達到女性的既有標準呢?是否女童就要穿粉紅色裙子呢?這些在無形中給予你的選擇,引導了某種可能性。」

大學期間,Tracy從符號學窺探社會文化和視覺文化,明白身體規訓的運作,遂發現在宗教的脈絡之外,學校和社會也是形塑性別的場域。她表示有趣的是,即使是敵基督的尼采,也曾言:「男性為⾃⼰創造了女性形象,⽽女性則模仿此形象創造了⾃⼰」,彷彿對應著⻄蒙.波娃在《第⼆性》提出的「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形成的」。展場裡的電視機反覆播放著上世紀的黑白片段,正是說明社會開始利用大眾媒體傳播女性美的定義。除此之外,Tracy製作了一個六米高的洋娃娃,為它穿上碎花裙,畫上指甲、唇膏和眼睫毛。她解釋洋娃娃看似只是商業產品,但其出現是為了培養小孩對社會角色的認同感——女孩會模仿和認同⺟親,將母職投射在洋娃娃身上,⽽洋娃娃就成為了肯定主體,完成異化的經驗之物。

作為跨媒介藝術家,Tracy以洋娃娃、影片、霓虹光管、斜鏡、⼗字架、聖⽔等現成物重構了這個屬於少女的空間。雖然看似充斥宗教符號,但她認為「當這些有著明確界線的物件放在同一空間,你就會開始質疑它,問究竟這種絕對的信仰是甚麼?」這種質疑是現代性的,就如Tracy運用人工智能,在彩⾊玻璃屏風上重新演繹《聖經》故事,讓它看起來就是一幅宗教畫,卻是荒謬的。

女性以外 性別之內

在眾多女性主義的聲音下,被關注的不單是女性,性別二元也被引證是社會規範所建構的產物。看見房間裡那無法忽視的洋娃娃,我想起被認為是女權主義電影的《芭比》,Tracy則申明這次展覽不限於反思女性的刻板印象,其實可以延伸得更遠。正如她注視到阿Ken比Barbie更為壓抑,「其價值更是完全依附於Barbie,但同時我覺得『被壓抑』這個說法很像形容受害者,重要的是他 / 她是否滿足、有安全感。」

隨著時代轉變,性別可在光譜上自由流動,也可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不同展現,而人類將探索更廣闊的性別光譜,也面對更多元而複雜的性別爭議。Tracy就認為,我們一直在接受和學習,要以甚麼角度去看待主流性別架構。最後,她分享「我要做我勞動身體的主人」的概念,意即我們能塑造自己身體的部分,「化妝並非為了取悅他人,而是要真心認為這個妝容下的我是最自在的。但凡你以這身軀所行的事,都要有意識地而為之。」

(本計劃獲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藝術表達自由,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按她的名認識我》

地點:WURE AREA 九龍灣宏照道11號寶隆中心B座7樓707室

展期:2024年8月4日至8月24日

(星期五至二開放;逢星期三、四及公眾假期休息)

時間:下午1時至6時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