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幸的亲子关系

译师姐
·
·
IPFS
·

如果你的童年很痛苦,请记住你和父母只是一般的路人关系,他们在你生命中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重要。

越来越发现其实原生家庭或童年经历并不能决定成年后的人格。真正影响人格的因素是复杂各异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等等。但当我们把亲子关系看得太重要时,原生家庭就会对人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神化了父母与自己的关系。但其实父母首先是人,父母与我们建立的关系,尤其是在成年以后,首先是人际关系。设想如果有个父亲抽烟喝酒还总是家暴,那么其实大部分人都不可能与这种人好好相处。如果我跟他没有血缘关系,当然可以毫无顾忌地走开,一辈子都不会再记起这人。如果我是他的儿子,为什么就不能走开呢?问题只在于我是用一般的“两个人”还是道德化的“父子”来定义我与那个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很多人无法接受只把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看作一般人际关系,好像随便两个陌生人一样。原因在于,我们从小被父母养育的时间太长了,尤其对二十几岁的人来说,那就是我们大部分的人生。如果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像孤儿一样寄养在一个陌生人家里,那岂不是很悲哀、很委屈?以前那些温馨时刻岂不是都成了梦幻泡影?以我的经验来说,确实如此。但是,这并不悲哀委屈。自我本就居无定所,过去心不可得。我恨他们那样对待小时候的自己,但小时候的自己已经不在了。所以我恨的是什么呢?我好像失去了自己十几年的人生,但现在的我并不会因此而缺少点什么。相反,我可以为自己的人格空出位置,让现在更健康的人际关系来填满自己。

所以我不会再记恨什么。父母之所以对小孩残忍,是因为他们本身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外人插不了手,只能保证自己尽量不要被伤到。所以千万不要跟人吵架。一方面会伤到自己,另一方面不管他们怎么骂都不可能是我做错了。如果我主动骂了别人,那也一定是我有错,而非别人。

人是时间感很强的动物。等到年龄增大,独立生活的时间变长,童年时光在我们生命跨度中的比重慢慢减小,其影响也会越来越小。但这种体验是一种虚假的时间感,好像时间跨度更长的经历更能支配我们的人生。其实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自我被当下的感觉填满,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东西。重要的是当下的自己表现为什么样子,而不是在虚假的过去或未来中看到自我的幻象。

去追逐每一个美好的当下。其实这很容易做到。我们都知道饥饿时吃饭比挨饿更好,口渴时喝水比不喝更好,看见朋友时打招呼比无视更好。能做到这些,当下感觉就好起来了。这种感觉是很真实的,远远要超过回忆过去与憧憬未来所带来的快乐。

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但其实社会还能在此问题上发挥很多作用,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