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身體的教會》,有肉身的信仰

GerryKwan
·
·
IPFS
·
如果你對教會信仰生活有渴求,同時亦有各種不滿足、又或為群體生活感到迷茫,《有身體的教會》正好能夠幫你校正視野、發現問題,亦是你和你的同道信仰「復常」、重投實體聚會,有形有體地實踐上帝使命的實用指南。

三年疫情終於過去,香港教會卻發現崇拜人數受移民潮影響而明顯下降,也有不少信徒慣於網上聚會的便利(例如不用出門、不用實時同步參與等等),崇拜甚至團契仍不願「復常」至實體。我們以數位科技突破肉身的封鎖,卻反過來使不少人從此「不在場」!科技應用、元宇宙等似乎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但教會準備好應對隨之而來的危機嗎?現象告訴我們,其中之一就是人類傾向「脫離肉身」。

《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原版寫於二零一四年,但作者先知的聲音卻在這世代迴盪。今天的讀者對書中提及的種種例子,相信絕不陌生:詩歌歌詞的神學爭拗、政治分歧以致分裂、只在網上發言和敬拜的「鍵盤」信徒、「頭大身細」(有知識卻不實踐)等等。作者邁克‧福斯特(Michael Frost)認為該等都是數位時代「脫離肉身」意識的延伸:無根、疏離、物化、螢幕成癮,它也衍生出喪屍、通靈、死後世界等潮物。教會早已深受脫離肉身文化的侵蝕,還誤認它帶出新進的信仰模式。

華人教會的屬靈傳統,重心性而輕視肉身,認為後者帶來罪與試探,對潮流文化亦抱持「聖俗二分」的對立態度。福斯特認為教會及神學傳統上林林總總的「二元論」只會讓教會更脫離肉身。他回到信仰的核心:基督道成肉身和應許的身體復活,清楚表明肉體有價值。人受造成「有靈性的肉體」,「人類的渴望」亦可透過門徒訓練培育出「正確與有序的愛」,從而使人與上帝聯合。他深信今日門徒訓練應重拾當年以色列先知和主耶穌的榜樣,有血有肉地透過「手肘學習」而成,絕不只是傳遞頭腦上的知識。福斯特鄭重地指出道成肉身的信仰,將會「廢除平信徒」:每一位信徒也能在各行各業裡成為上帝使命的代理人。

在拆解脫離肉身之文化、重建神學和人論之後,《有身體的教會》的後半部分集中討論道成肉身的教會論。從個人到教會群體,詩歌敬拜到蒙差遣,再談到教牧領袖的道德和質素,在教會牧養和事工的各個層面盡都涉獵。福斯特提出的應對方案,有不少更是來自他日常在教會和社區踐行的實例,可謂由理論到實踐、每一步都呈現了出來,並且鏗鏘有力地說服讀者,「道成肉身」不是單純的神學概念、又或是一個教會更新的新口號,乃是信仰群體既具體亦可行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對教會信仰生活有渴求,同時亦有各種不滿足、又或為群體生活感到迷茫,《有身體的教會》正好能夠幫你校正視野、發現問題,亦是你和你的同道信仰「復常」、重投實體聚會,有形有體地實踐上帝使命的實用指南。

*原刊於《德慧讀行》#02(2023年6月22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GerryKwan八十後妄想退休生活,不辱召命又可活出自己,悠然看蒼生。人生似乎無法擺脫「萬有理論」,糾纏於自然科學、基督教信仰、思潮文化、甚至神秘學,深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在Medium上開設「虛妄與卑劣的圖書館」。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香港基督教一週時事(11-17/11/24)

香港基督教一週時事(4-10/11/24)

香港基督教一週時事(28/10-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