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拉》:邁向「成熟電影」的關鍵一步
文中比較重點討論的作者是 David Fincher 和 Jim Jarmusch,Wood 當時的看法是頗為灰暗的,認為電影創作中要對主流意識形態作出反抗,要不就墮落成虛無絕望的毁滅和發洩,要不就走入一種極端風格化、局限於小眾的路線。二十多年後,我看完 Sean Baker 奪…

Youth 泡泡溫泉 走走山路 談談人生
"Do you see that mountain over there?" "Yes. It looks very close." "Exactly. This is what you see when you're young. Everything seems really close.

【電影】《鈦》:超越性別與道德的愛
《鈦》肯定任何一種愛的形式,並且對性別、物種、道德展開激進的叩問。雖然愛的終點很可能是痛苦與死亡,但互相依偎彼此的過程無疑珍貴,即便非人性、非人類,也能產生美麗而奇妙的情感連結,讓生命重新獲得存在的意義。我想,這應該就是本片最前衛的部分吧?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展場體驗,夢中與記憶的鬼魅對話
(入口處偌大的黑色視覺)現今影展無奇不有,若能在眾多「金字輩」動、植物獎項之外以一股低調沉穩的影像詮釋家鄉,卻又帶著對於傳統表現形式的無聲吶喊,最後選擇落腳在臺北市立美術館(下稱北美館)大放異彩,大概就屬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的《狂中之靜》了。

所有東西都是偷來的,只有羈絆是自己建立的: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成為父親之後的是枝裕和處理家庭關係的主題,少了年輕時的批判力道,但這不妨礙他繼續說一個好故事。《小偷家族》以一種非典型的家庭組成去探討「家之所以為家」的基本要件,這個家裡所有眼見的、具象的物質或關聯都是偷來的,只有羈絆是他們自己建立的,對照是枝裕和以往與親情有關的作品,《小偷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