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攝影師
顯影PhotogStory
主理
4 人关注
64 篇文章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香港攝影師、藝術家黃楚喬辭世 藝文界惋惜追念

我努力地把鏡頭變成眼睛,這樣,人可拼棄一切的裝飾,拘謹,悠然自得地談笑起來。這是一面看不到的自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英女王榮譽獎章授勳人、香港首代華人攝影記者陳橋逝世 享壽 96 歲

1956年,陳橋加入《英文虎報》,擔任「黑房仔(黑房沖曬員)」,亦獲派拍攝體育活動任務,之後轉任《南華早報》攝影記者,成為香港第一代華人攝影記者,攝記生涯長達 30 年,期間見證香港多個重要時刻,如中國難民湧港、六七暴動、越南船民、中英談判。

000

「The Room 空房」展覽 紀錄在黑白菲林上的房間對話

「The Room 空房」是本地攝影師Sabrina Poon的首個個展。展覽展出的一輯相片本來叫「Stranger To My Room」,是Sabrina偶然在日本一家唱片店看到的唱片名。Sabrina解釋本身有「Stranger」這個字是因為她認為朋友甚至是家人都未必能走入我們的「心房」。

陳海雅

私心攝影雜誌-菲林篇B

這是另一個模特兒,雖然她不是專業的模特兒,但是真真正正的文藝青年,去過台灣和法國留學,也愛拍菲林相機📷。

相关标签

  • 幽默
    5576
    麥當勞
    4864
    時裝
    1756
    露宿者
    910
    寫實
    1552
  • 六四事件
    3648
    警暴
    2643
    藝文
    2545
    底片日記
    943
    情色
    2245
返回全部
陳海雅

私心攝影雜誌-宅在家

現在香港的疫情十分嚴重,人人自危。在細小的家没有什麼要事都不出門,四面牆也有自我療癒的事做,所以有宅在家這個系列攝影作品。

顯影PhotogStory

【香港國際攝影節2021之五】夏永康與 i_is_one:藉音樂回歸簡單快樂

以拍攝電影劇照及廣告攝影為人所熟知的攝影師夏永康,一頭標誌性的長髮已有幾分band友氣息,近兩年更彈起結他,敲起頌缽,與一班志同道合好友組成即興樂團i_is_one。

顯影PhotogStory

【香港國際攝影節2021之四】身體的隱喻:療癒與完美肉體的慾望

大眾熟知的人體攝影,一般是對人體美感(Beauty)的捕捉,在今屆香港國際攝影節衛星展覽裏面,我們看到對人體美學(Aesthetics)兩種不同的探討,藉由身體引發不同的延伸思考。

顯影PhotogStory

【香港國際攝影節2021之二】攝影回應當下:香港人的遷徙與去留

當下的香港,大家最關心的議題,大概是離開還是留下?今屆香港國際攝影節的衛星展覽中,四位影像創作者李卓媛與梁皓涵、李展翹、張諾文,以不同的影像和呈現手法,回應他們身處當下香港關心的議題。

顯影PhotogStory

從「華富邨UFO事件」到「匯豐銀行獅子魔咒」 攝影師何家豪用相片記載香港的都市傳說

相傳在1980年代,很多華富邨居民目擊UFO,雖然缺乏相片或影片佐證,不過這個都市傳說一直流傳至今,攝影師何家豪拍攝的華富邨照片,以一道強光模擬當年的「華富邨的不明飛行物體」。

顯影PhotogStory

著名攝影師何藩的電影世界:「再現.重構——何藩的文藝艷色」

著名攝影師何藩(1931-2016)以充滿光影詩意的舊香港照片為人所認識,其實他也是一名演員及導演,執導逾二十部電影,更曾擔任台灣金馬獎評委。非牟利藝術團體REEL TO REEL INSTITUTE最近策劃專題節目「再現.重構——何藩的文藝艷色」,播映多部何藩導演的作品。

顯影PhotogStory

【攝影集】千禧後攝影師凌文滔 《留住一切,親愛的》

攝影師凌文滔推出首本攝影集《留住一切,親愛的》,書名源自英國評論家John Berger著作,不同的是他以影像代替文字,呈現出內心的脆弱與憂傷,在黑白反差的城市快照中,釋放出無以名狀的情緒。

顯影PhotogStory

【展覽分享】唐潔宜 卯時曙光下的香港地標

卯時,即早上五時至七時,是黑夜離去、黎明來到的時刻,當人們睡夢正酣時,香港攝影師唐潔宜卻選擇起早摸黑,帶著雙鏡反光相機前往香港不同的地標或紀念碑,嘗試以抽離、平靜的角度記錄當下的感受。

陳海雅

第十期—來自外星的T

私心攝影雜誌來到第十期了。

顯影PhotogStory

【展覽分享】香港新浪潮電影導演翁維銓 「天、 地、人」55年攝影作品展

現年72歲的香港新浪潮電影導演及攝影師翁維銓,現正於香港大會堂舉辦「天、地、人」攝影作品展,展出過去55年拍攝的約三百幅相片。

顯影PhotogStory

香港的「敵意設計」——錐形石陣、大石塊 荒謬的天橋底空間

香港天橋密集,行人天橋有943條,行車天橋及橋樑則有1,369條,人們走在天橋上,甚少想像天橋下的風光。在地少人多、貧富懸殊的香港,連天橋底被人忽視的空間,原來也是許多人的珍貴資源,漸漸成為露宿者的安身之所。

陳海雅

第九期---摺衣服的爸爸

初次用黑白模式拍的數碼相片,希望修到菲林的效果,但還有點落差。

顯影PhotogStory

遊行之都的鐵馬圍城 分隔強權與雞蛋

鐵馬,又稱人流管制障礙物,它的出現固然是為管理人潮,在擠迫的情況下疏導人群。在香港,鐵馬既是規範遊行人士路線的工具,某程度上也分開了示威者與警察。「鐵馬雖然是一個工具,但它背後有很強烈的象徵意義,鐵馬兩邊是很不同的人,鐵馬一邊是制度與強權,另一邊是民眾與雞蛋。

顯影PhotogStory

朱德華——從攝影棚走向戶外 用「遊行」探索香港社會議題

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持續多月的示威之前,香港早已有「遊行之都」的稱號,回歸二十多年來,香港人對於示威遊行,一點也不陌生。2003年七一遊行,五十萬人走上街頭反對廿三條立法,攝影師朱德華(Almond Chu)當年也參與其中,啟發他在翌年創作《Parade》系列作品。

顯影PhotogStory

【2019反修例運動之十】從「年度照片」到香港的隱喻 新聞照片融入個人情緒

攝影集在反修例運動一周年之際推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廿三條」。「幾個月前,社會已開始再度談論這條例,若然現在不出的話,我害怕之後沒有機會出。」結果,廿三條尚未來臨,港區國安法也雷厲風行,一石激起千重浪,霎時間人心惶惶,他最初的擔心不無道理。

顯影PhotogStory

【2019反修例運動之九】拓印街頭地貌 凝視示威者眼神 

「當一個人不夠膽講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是很可悲的。這些作品的出現有很重要的訊息,讓當權者明白,我們有發聲的自由;也讓大家知道,我們仍可以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