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
童話裡海底升起的市集,七十年一現,僅停留短短數分鐘。若回頭去找能令它永遠留下的金幣,轉身它就會消失。
夾縫中的十一年,我交流,我失語,我依然熱愛台灣
十一年了,若有什麼我能從台灣帶走的,或許就是在每個事件和環境裏,總是要看見那裏活生生的人的樣子。

木刻版畫工作坊|「共同生活」的經驗與未來
主辦:印刻部、境外生權益小組 協辦: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生會 日期:2021年1月24日 時間:下午1點 - 晚間8點 地點: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公館樓)一樓(106台北市大安區基隆路四段148號,不是台大工學院,位於台大進修推廣學院後方,基隆路與羅斯…

「陸生」:你們,他們,或我們
前陣子參加了一場告別式,送別一位素不相識的陸生。司儀說輪到陸生同學會上香、獻花時,我還恍惚以為自己是以個人身份到來。待四座的人起身列隊,才驚憶起自己確是在陸生會表單上填了報名資料。「原來在正式場合中,我是屬於陸生會的!」——這一重驚詫,使我消化了很久。

陸生作為不合時宜的景觀
之前在廣州的時候,我曾遇到有環衛工人因為沒有穿反光背心而被扣分罰款。一方面驚訝於嚴格的規定,另一方面我也好奇,為何不直接將制服製作成鮮豔可反光的樣式。在大夏天費力穿兩套甚至三套衣服,對於戶外工作的人來說恐怕有點過分。我百思不得其解,後來心中萌生一個猜想:環衛工在身為打掃街道的工人之前,先是城市內的一道移動景觀。

無法入台但也無法「滾回去」的境外生——第一場「境外生的真人圖書館」側記
編案: 本文為「境外生權益小組」(台灣)於9月5日在台北「愁城」舉辦的第一場「不再隱形——境外生的真人圖書館」活動側記。境外生權益小組一直希望可以連結來自各地(包括台灣本地)的學生,促進各方溝通和理解,並在不同議題上為境外生爭取最大權益。8月,小組因抗議境外生返台檢疫費用過高、教...

5月17日活動講稿:陸生在台灣,我的一點分享
雨過天晴的台北大家好,我是余澤霖,可能很多人也知道我的另一個綽號「刀哥」,作為一個陸生十年的親歷者,很感謝matters邀請我來講講關於我自己作為陸生的故事。外界看待這群學生,說他們是「兩岸交流的橋樑」、說他們是「使者」、在我看來,我們都置身於了一場浩大的試驗之中,試驗的主題,就...

基于事实的假新闻:“中原大学教授歧视陆生”事件
这两日,中原大学教授的被道歉风波炒得全网沸腾。作为在台的大陆人,我也提出三个疑问,与大家一起理性思考。教授是在讲中国现状还是在歧视陆生?事件的基本内容是中原大学教授在课堂上涉嫌歧视被陆生取证告状,该教授随即被校方要求道歉。厘清事件需先看看教授到底讲了什么。

我像尋索我的仇人一樣認識陸生
本文原刊於 2015 年,記錄「貌似實驗室」陸生專訪計畫的個人心得。那年我是輔大社會學系二年級生,發起計畫和朋友一起跨校尋找陸生,一個個訪談,認識他們在台灣四年來的感受與轉變。雖然貌似實驗室目前沒有繼續活動,但所有陸生訪談文章都保留在網站上。

疫情當前,正是陸生邁出理解台灣的第一步
似乎和每個朋友聊起陸生這個話題,很容易陷入一種,不管我談什麼都像是倒苦水,倒完後對方總會抱著一種同情的眼光看著你,安慰你。這幾天我一直在想一句話,我這麼多年在台灣,這裡帶給我的痛苦和傷害有多深,我對這片土地的情感就有多深。早在幾年前我就一直在腦補一種場景,某一天假如發生了什麼?

身為「在台陸生」,我想說的。
今年是我在台灣讀書的第三年。選擇台灣求學有不少頗為實際的理由,比如學費性價比高、語言適應性強、對台灣的喜愛(我所成長的少年時期,伴隨著「康熙來了」和各種莫名甜膩的偶像劇)等等,也有不少冠冕堂皇的說辭,比如對當前工作的迷茫、對學術知識的嚮往、對改變環境的渴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