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人重回劇場《一桿稱仔》
戲劇《一桿稱仔》透過演員飾演說書人的角色,讓文字重回口語,讓說書人重回當代,如同本雅明〈講故事的人〉一文所言。
影評|《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歷史篇)
昨晚(11/25)是三島由紀夫自決的日子,很榮幸受邀出席《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紀錄片的紀念特映會,擔任映後講堂的主講人。關於片中三島與全共鬪成員你來我往的話語,極具思辨,也發人深省。因此,想與大家分享,我看《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的一些所思所想,以及從中得到的種種收穫!
政治倾向与艺术倾向 / 哲普
是什么使「政治」和「美学」成为了两种对立的东西?「政治正确还是艺术质量」这个古老的无结果的争论是何以产生的?
从复制品到拟像:文艺消费的现代转向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提出,工业化的大量复制使得艺术品原有的「灵韵」——原真性、独一无二的地位——破灭了;艺术创作与文化工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深深嵌入了社会的肌理之中,成为了政治化的运作。
阿甘本: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
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 吉奥乔·阿甘本/文 王立秋/译 I 有这样一种时代的迹象(signs of the times,[注1]),它们,尽管显而易见,却是那些能辩天象的人不能察觉的。它们在预示和定义要来的那个时代的事件中结晶,这些事件可能在无人观察的情况下就过去了,并且...
本雅明: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
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 [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 王立秋 试译 在资本主义中可以识别出一种宗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在本质上起到了缓和所谓宗教为之提供回答的,那同样的焦虑、苦恼和不安。资本主义——不仅仅是,就像韦伯相信的那样,作为一种以宗教为前提的形成,更在本质上作为一种宗教...
班雅明《靈光》:藝術作為歷史與記憶間的辯證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截自博客來。靈光(Aura),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1936年的文章 —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到的藝術概念。這個概念影響了後世藝術哲學研究的焦點,其中最大的莫過於,開始關注藝術作品中,技術物質性可能引發的精神、心理作用。
本雅明(Benjamin)的拱廊计划(Arcades Project)和互联网
本雅明(Benjamin)在给格尔森·朔尔姆(Gershom Scholem)的一封信中把拱廊计划(Arcades Project)描述为“我所有的奋斗和我所有的思想的剧场”(the theatre of all my struggles and all my ideas),并一再坚持认为它比他自己的生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