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23designinfo

AI 人工智慧對於大學教育現場的影響?

創意科技與產品設計系助理教授江振維、以及互動媒體議題策展人蘇巧純、與其他幾位在大學任教設計與媒傳的老師,針對 AI 人工智慧對於大學教育現場的影響,在 3 月 25 日時進行了一場分享會。究竟時下影響人類生活層面廣的 AI,對於大學教育教學現場的影響為何?是否可以協助老師教學?是否可以協助學生更有效率的學習?以下節錄…

【新聞】巴黎 Jeu de Paume 推出 AI 藝術大展,重塑人工智慧與藝術的關係

巴黎影像藝術中心 Jeu de Paume 於 4 月 11 日開展《Le Monde Selon L’IA》(AI 眼中的世界),為首度大規模聚焦 AI 與藝術交會的策展行動。展覽邀集超過 30 位藝術家參與,涵蓋從資料分析型 AI 到生成式 AI 的創作實踐,並透過歷史與技術並陳的「時光膠囊」裝置,檢視 AI 對社會、環境與視覺文化的深層影響。

【快報】3/31 - 4/11 新聞回顧 亞馬遜發表 Nova Sonic 《Golden Ape》虧損出清

🔹 巴黎《人工智慧世界》展覽揭示 AI 與創作的關係🔹 Pranksy 虧損出清《Golden Ape》NFT🔹 SEED 登頂 Sui NFT 冠軍,引領 GameFi 新時代🔹 亞馬遜發表 Nova Sonic 語音模型,優化語音體驗🔹 馬斯克宣布 xAI 併購 X,估值達 330 億美元

【新聞】Midjourney V7 正式上線,AI 生圖邁入個人化時代

Midjourney 宣布推出睽違一年的新模型 V7,目前已進入公開 alpha 測試階段。此次更新不僅強化圖像品質,也導入新工具與創作流程,成為目前最具突破性的改版之一。尤其是在手指、身體比例與物件結構的精準度上,V7 表現更為穩定。與此同時,新版本還全面啟用個人化功能,使用者將可依照自身審美訓練模型,強化風格一致性。

從昭和懷舊到對於父權的抵抗,用人工智慧影像發聲的日本視覺藝術家 – 草野絵美(Emi Kusano)

第一次認識草野絵美(Emi Kusano)是在 Bright Moments Tokyo,當時在眾多世界級生成藝術家和 AI 藝術家的陣容中,BMT 也同時推出了一眾日本藝術家。雖然說在日本主場,找來日本藝術家也不會是太令人意外的事情。但是草野絵美強烈的風格,加上 AI 奇幻風格、日本街頭和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三者實在是太過適合擺在一起,還是成功地吸引到小編一行人。

【新聞】AI 驅動的半自主藝術家開啟創作新模式

隨著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藝術圈也在探索 AI 與創作的邊界,從實驗性展覽到數位拍賣,半自主 AI 藝術家成為焦點。本篇文章聚焦於 AI 藝術的創新實踐與其對藝術市場、文化治理、社會參與的潛在影響。

【快報】3/15 - 3/28 新聞回顧 GPT-4o生成大升級 《Golden Breath》高額成交⠀⠀

🔹AI 藝術家 Keke《Golden Breath》首登佳士得獲佳績🔹NFT進駐2025 明日科技展,展現藝術未來新樣貌🔹Andy Warhol 畫作開放部分擁有權和代幣化🔹LG 宣布關閉NFT 平台 Art Lab,6 月正式退場🔹GPT-4o生成大升級,吉卜力風格迷因爆紅

【新聞】AI 鑑畫失準?魯本斯名作真假掀起藝術界風暴

隨著 AI 驗證技術逐漸進入藝術領域,一幅據傳為魯本斯(Rubens)的畫作《The Bath of Diana》引爆真假論戰。這不僅挑戰傳統藝術鑑定的權威,也突顯 AI 在資料建構與專業協作上的限制與潛力。

我想創作,從哪裡開始?不能不認識的崛起新工具 — ComfyUI

人工智能圖像生成技術蓬勃發展,ComfyUI 作為一款開源的圖像生成工具界面,正在改變創作者與 AI 技術互動的方式。這個由開發者 comfyanonymous 在 GitHub 上發布的專案,為專業創作者和技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個高度客製化的圖像生成解決方案。

【新聞】AI 藝術的崛起是版權戰場或勞動權益之爭?

這場關於 AI 與創作權的辯論,仍然在持續發展,而最終的關鍵,將取決於我們如何定義「創作」,以及如何為創作者爭取公平的市場環境。⠀

【快報】3/1 - 3/14 新聞回顧

🔹全 AI 藝術拍賣引發正反意見 🔹比特幣因川普下跌 6.5%

【新聞】AI 與自然的邂逅,開啟生態藝術新視野

隨著 AI 生成藝術工具的普及,知名數位藝術家 Refik Anadol 推出了全新平台「Living Encyclopedia」,讓使用者透過 AI 創造出充滿科學與幻想色彩的自然景象。這款工具不僅是藝術家的創作資源,也將成為自然愛好者的知識寶庫。

從建築到演算法:Jacek Markusiewicz 的生成藝術之旅

前陣子為帕金森研究募款的生成藝術展覽 Cure³,其實非常多筆者心儀的藝術家參展。除了上次介紹的 Nat Sarkissian,今天想跟大家介紹的這位來自波蘭的藝術家 – Jacek Markusiewicz。

【新聞】香港崛起為加密藝術中心?區塊鏈如何改變藝術市場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香港正成為全球加密藝術交易的核心地帶。NFT(非同質化代幣)與 RWA(實體資產代幣化)正在重塑傳統藝術市場,不僅提升交易透明度與流動性,也降低了收藏與投資的門檻。即將在香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將聚焦這一趨勢,展現區塊鏈如何革新藝術產業。

【快報】2/15 - 2/28 新聞回顧 伙影社展現影像時代新未來 NFT Paris 盛會熱絡

🔹NFT 市場低迷?NFT Paris 依舊熱鬧非凡🔹大都會博物館推區塊鏈遊戲「Art Links」,結合藝術與 NFT🔹ETHDenver 2025:區塊鏈與 AI 創新匯聚🔹伙影社 X Numbers 展示數位時代的影像未來🔹Colle AI 推出多鏈 NFT 創作工具,助力數位藝術發展

【新聞】迷因幣的真正價值:網路文化與金融的交會

迷因幣(Memecoins)並不只是炒作工具,而是一種數位文化的載體。然而,當它們與毫無價值的「垃圾幣」(Shitcoins)混為一談時,這種文化價值就被嚴重扭曲。真正的迷因幣如狗狗幣(DOGE)和 PEPE,不僅是金融資產,更是網路社群的象徵。而垃圾幣則只是投機炒作的產物,缺乏社群歸屬感與文化深度。

全新互動機制的 POA 在場證明,讓使用者留下擁有自身樣貌特色

數位在場證明不只是簡單領取數位紀念圖章,除了根據使用者的選擇產出圖像,現在更有新的突破,融合了相片風格轉換的技術,讓生成圖像結果中,留下擁有使用者本身的樣貌印記,但又略帶有隱私性,不會完全辨識出使用者。未來還有更多的變化與應用可能性。

【新聞】NFT 退燒了嗎?數位藝術市場的演變

隨著 2021 年的 NFT 熱潮退去,市場進入低迷期,許多曾經風光的 NFT 平台如 MakersPlace、Versum 和 KnownOrigin 相繼關閉。然而,NFT 並未消失,而是轉向更低成本、更具社交性的數位收藏模式,並在 Web3 基礎設施的演進下,迎來新的可能性。

【快報】2/1 - 2/14 新聞回顧AI 圖像獲版權 OpenAI將推出 GPT-5

🔹佳士得推出 AI 藝術專場拍賣,引發版權爭議🔹《The Gates》利用 AR 技術重現於紐約中央公園🔹首例!AI 生成圖像獲美國版權保護🔹OpenAI 即將推出 GPT-5,並先將在數週內推出GPT-4.5🔹超級盃廣告玩轉藝術幽默,6.2 百萬美元香蕉成焦點

【新聞】數位藝術為帕金森氏症募款,Cure³ 展覽引領新模式

2025 年,第五屆 Cure³ 展覽再次回歸,並透過數位藝術與 Web3 技術,為帕金森氏症研究籌募資金。這場展覽由 Artwise Curators 發起,並與 fx(hash) 平台合作,讓 11 位生成藝術家透過區塊鏈技術販售作品,創造結合藝術、科技與公益的全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