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潔平
七日書 D3 普通話
我羨慕每一個會說方言的孩子。
七日書 D2 魔法空間
紅沙發音樂城。神秘島。鸚鵡螺號。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七日書 D1 綠皮火車
火車咣當咣當地開,我們咣當咣當地,就這樣走啊走。

書抄:難道穿越大洋的船舶不是一個「地方」嗎?
段義孚 - Who Am I?An Autobiography of Emotion, Mind, and Spirit

誰的失敗?讀李怡《失敗者回憶錄》
與其說這是李怡個人經歷的失敗,不如說,他恰恰如鏡子一般,折射了整個二十世紀,前半葉全球社會主義實驗的興起與失敗,後半葉新自由主義一統天下,而後帶來新的分崩離析、危機四伏。如尼采所言,他讓自己實踐在這些思潮之中,活出時代的矛盾。

逃避統治的藝術——大理的數位遊民聚落
天下雜誌專欄 2022-09-06

寫給馬特市民:2021謝謝你一同探險,2022 Web3 Matters
在馬特市寫作的朋友們,和 Matters Lab 在這一年一起大膽做實驗的朋友們,大家好。這是 2022 年的農曆新年,世界接受了疫情作為一種日常,我們所身處的各個時區,都在以自己的社會、政治、文化方式,與病毒常態互動。跨國生活、全球旅行⋯⋯這樣的生活似乎跟我們越來越遠了。

為什麼泡沫化的NFT依然會改變世界(NFT筆記之一)
收藏一個NFT的動作,雖然體驗可能很像你在電商平台購物,但本質不同。它更像是給一顆小行星命名,小行星的某個屬性從此屬於你,但它並不會從價值的星空裡消失。

從大陸寄給達明的情書:我欠你們很多眼淚要到現場還
我是從這張IG上的圖片,知道達明一派在2020年11月的香港開演唱會時,有許多大陸粉絲,因為疫情和各種原因無法到香港,以這種形式送上給達明的情書。感謝當事人的信任,因為各種機緣,我看到了這四十四頁A4紙,也從中知道,這遠遠不只是粉絲對明星的熱情,而是如其中一封信裡所寫的:「对人类...

黃耀明:在這時代,我們負擔不起曖昧
達明一派2017演唱會按:這篇文章寫於2019年8月,當時,達明一派在籌備原本要在2019年底紅館登場的演唱會。台灣的《新活水》雜誌時任總編輯張鐵志邀請我訪問明哥。在若干次與明哥的談話中,那一次的氛圍一直令我印象深刻。我們都身處在香港那一個決定性的夏天裡。

極權之下,我們的恐懼、抵抗與愛
一、極權並非他者 6月30日深夜11點,跟很多人一樣,我在電腦上一行一行讀完了港版《國安法》全文。一邊讀,一邊在腦中翻譯那些強硬又模糊的詞句——彷彿回到以前當記者做中國報導的日子,強烈的時空錯亂感之餘,心中的荒謬與荒涼,難以言表。15年前,我剛到香港,做記者寫中國報導。

歷史正在我們身上發生:瘟疫中的平民日記
紐約時報攝影作品《The Great Empty》現在我們知道了,疫病並不是災難的全部,只是災難的引擎。COVID-19病毒在全球烈性蔓延,正在推倒全球化時代最璀璨、也最長的一副多米諾骨牌。這副骨牌,原本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在難得和平的20世紀後半葉交出的成績單——推動...

病毒、極權與無權者的權力
武漢肺炎疫區,流傳一個笑話:如果時光倒流一個月,你帶著病毒肆虐的真相,能夠回去拉響警報、拯救世界嗎?答案是不能,你只會成為第九個被懲處的「造謠者」。這個黑色幽默的笑話,透露三個信息:1. 人們都知道,有警報,但沒有響。2. 人們都知道,有警報,但不會響。

2003年香港SARS大事記
以下轉載自媒體整理,不必打賞: 2002-11-01 首宗病例的佛山姓龐男子發病。2003-02-09 廣東省多個城市包括廣州、深圳、珠海及東莞出現疫情,民眾紛紛煲醋及飲板藍根抗炎。國家衞生部副部長馬曉偉率領專家組到廣州查找病因。2003-02-10 廣東省衞生廳及廣州市政府同日...

目光的方寸之間,她們的愛、平等與自由
去電影院看了這部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120分鐘,魂魄都被收進了一道深深的目光裡。看見。對我來說,整部電影就在講這兩個字。約翰伯格很早就說,觀看和言語是人類與世界相處最基本的兩種方式。在觀看與言語裡,應該還內生著一種互動關係:存在——看見;述說——聆聽。

看見香港,沒有什麼是理所應當的——給《香港第一課》的出版序
【寫在前面:2019年5月,Matters剛剛上線正式版本,開放封測,這時登陸的是好久沒來的梁啟智,帶著他過去八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給內地生講香港通識課的課堂筆記,總共有15萬字。這系列筆記,致力於讓陌生人從零認識香港,啟智說,Matters上好像有許多大陸和台灣的寫作者,也許適合在這裡連載試試看。

不敢回答的問卷:2019年意味著什麼?
小時候愛寫畢業手冊,愛在同學錄上寫些故作深沉的句子,愛玩真心話大冒險,愛用一些drama的回答博得滿堂驚呼,也愛寫普魯斯特問卷,愛看別人的答案,仿佛文字的魔力可以讓平淡的人生意味深長起來,希望時間啊,流動得快一點,因為滄桑很酷,可以讓人長出一張有故事的臉。

極限時刻:香港變局進入最關鍵一周
(此文寫於上週末。寫的時候還在想,如果說這場大攬炒還有什麼角色沒正式登場,大概就是司法之戰了。結果:香港高院判禁蒙面法違背基本法,而人大法工委氣勢洶洶出來反駁。同時,理大的驚人之戰打的血肉模糊、人心撕扯。這一週,才剛剛開始。) 香港抗議已進入第24周。

香港,一場不明不白的死亡
1997年出生的周同學死了。死在家門口的停車場。死在一場持續了五個多月仍未結束的抵抗運動中,許多人稱之為香港的end game。但停車場並非戰場。周同學是從4米高的矮墻墜地,重傷不治。現場無見證人,開發商公佈了事發時段、區域74段cctv影片,仍缺少周同學跌落前後47秒的關鍵視頻。

此之盛世,彼之裸命。今夏香港的三場運動。
10月1日,北京點燃了1萬發煙花,出動了1.5萬名軍人、580台武器、16萬志願者,和7萬隻鴿子,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70週年。也是10月1日,香港打出了1400發催淚彈,900枚橡膠子彈,190枚布袋彈,230枚海綿彈,還有6枚實彈,來鎮壓全城烽煙四起的抗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