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究竟發生了什麼?
後記:理想未竟,燈下仍有人
這是《香港究竟發生了什麼》連載的最後一篇,謝謝一路陪伴的大家。2021年,燈下還有人。不論在哪裡,都不會是一個人,一起有尊嚴的活下來、一起找路、一起負重前行。

後《國安法》時代(2):大檢控、議會、公民社會
在後《國安法》時代,《國安法》固然是有力的政治打壓和恫嚇工具,但政府也並用既有的法律框架和行政手段來清算體制內外的「反修例」運動網絡,開展社會改造和控制。下面我們分作大檢控、議會線、公民社會網絡等面向回顧《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社會所面對的各種打壓。

後《國安法》時代(1):意識形態的鬥爭
《國安法》並不只是一部法律,而是一個新時代的意識形態綱領和管治思維。下面我們簡單梳理《國安法》的政治意涵,和在後《國安法》時代的意識形態鬥爭。政府如何透過整頓傳媒機構、教育體系、打壓公民社會的發聲,來壓制反對勢力的資訊發放和論述傳播;而在消滅民間聲音的同時則製造和灌輸民間社會另一種「真相」。

街頭之外的抗爭(3):黃色經濟圈
本章分作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黃圈」的形成;第二部分介紹「黃圈」的實踐,包括對抗爭者網絡的支援、日常生活中的消費抗爭、疫情下的資源共享和互助;第三部分則介紹「黃圈」實踐的意義和限制。

街頭之外的抗爭(2):新工會浪潮(下)
在街頭抗爭沉寂的2020年,政府在各行各業進行「整頓」、清算和控制,新工會則持續就疫情下的職場生計問題和社會上的不公義發聲。在這一篇連載,我們也概述新工會的實踐、意義和挑戰。

街頭之外的抗爭(2):新工會浪潮(上)
在2019年,各行各業的工人在示威浪潮下投身運動。各界別的抗爭者發起以行業為號召的集會遊行,對政權提出控訴。民間發起「罷工」嘗試癱瘓經濟對政府施壓。在這些行動中所累積的經驗和持續的社交媒體動員開啟了抗爭者在職場連結的契機,並且在2019年年底煉成現時可見的新工會浪潮。

街頭之外的抗爭(1):區議會(下)
在區議員被迫辭職的浪潮中,回顧起2019年示威者在區選搶佔議席的動員和壓倒式的勝利分外唏噓。本篇連載介紹區議會大勝後的實踐、意義和限制。

街頭之外的抗爭(1):區議會(上)
在區議員被迫辭職的浪潮中,回顧起2019年示威者在區選搶佔議席的動員和壓倒式的勝利分外唏噓。本篇連載介紹在2019年以前,「區議會」所扮演的角色和現況背景、「反修例」抗爭者在區選中搶佔議席的動員,以及區選的勝利和意義。

街頭抗爭背後的後勤網絡(5):被捕抗爭者支持網絡
上萬名被捕抗爭者從被捕的那一刻、到上庭審訊、入獄服刑、出獄之後的生活,都有不同層面的需求,下面我們分作「法律支援」、「旁聽師」、「在囚支援」、「再就業支援」四個方面介紹抗爭者自發組織的各種面向的支持。

街頭抗爭背後的後勤網絡(4):醫療和情緒支援網絡
在運動中,抗爭者身上被烙印著可見和不可見的創傷,在充滿不信任的社會中,它們難以被公開討論、更難以被治癒,更無法透過體制內的醫療或社會資源來處理,不少抗爭者自發組織醫療和情緒支援網絡與示威者同行。下面我們分別介紹運動中的「義務急救員」、「義務醫療團隊」、「情緒支援網絡」。

街頭抗爭背後的後勤網絡(3):即時資訊台
「即時資訊台」是「反修例」運動中最早出現的自發網絡之一。當少有人發號司令,示威地點遍佈全港且不斷轉移,「即時資訊台」的資訊則成為示威者各自規劃行動的重要參考,例如:出門前透過頻道了解路況和交通情況,選擇合適的運輸工具和路線;在示威中,透過頻道得知防線衝突的情況和周圍的部署,評估撤離的時機和路線。

街頭抗爭背後的後勤網絡(2):開源平台和家長網絡
抗爭者因應不同示威群體的需要,發展出大規模集散資源的「開源平台」和緊密同行的「家長網絡」,這些後勤支援網絡持續回應示威者的需求,令他們在打壓下也不致孤立無援,可以支撐得久一些。

街頭抗爭背後的後勤網絡(1):文宣隊(下)
文宣的內容再好,能否觸及群眾才是關鍵。在這篇連載我們聊聊文宣是怎麼傳播的。

街頭抗爭背後的後勤網絡(1):文宣隊(上)
「文宣隊」帶來「去中心化」的資訊傳播和群眾動員。在「反修例」運動中,政權不斷抹黑運動,扮演媒體「發言人」和領導角色的「大台」不再存在,示威行動的頻率密集且型態多樣。示威者間發展出文宣網絡以傳播資訊、提出運動路線、動員群眾。

抗爭在街頭(2): 示威者的街頭抗爭(下)
「街頭抗爭」是「反修例」運動的第一條戰線。在下半部分,我們概述街頭抗爭的發展和意義,並介紹其中三類街頭抗爭的形式:「游擊堵路癱瘓城市運作」、「私了」、「裝修」、「社區快閃行動」。

抗爭在街頭(2): 示威者的街頭抗爭(上)
「街頭抗爭」是「反修例」運動的第一條戰線。在上半部分,我們概述街頭抗爭的發展和意義,並介紹其中兩種街頭抗爭的形式:「大型和平示威」和「激進化的衝擊行動」。

抗爭在街頭(1): 政權的暴力鎮壓
「街頭抗爭」是「反修例」運動的第一條戰線。在官方敘事中,示威者被描繪成破壞香港的「暴徒」,政權和警隊挾龐大的資源、高強度的暴力鎮壓卻被隱去。在這篇文章,我們整理政權的暴力鎮壓、酷刑和性暴力、大規模的濫捕及被縱容的法外暴力。

「無大台」的群眾協作如何發生(2):新媒體平台
在這部分,我們介紹在運動中「新媒體平台」 扮演的角色。「電報(Telegram)」、「連登」等受示威者歡迎的平台運作的方式,以及其所受到的政府打壓和侷限。

「無大台」的群眾協作如何發生(1):群眾協作的共識
在這一章,我們從示威者的一些基本共識和溝通媒介切入,嘗試回答:在運動中,當沒有「大台」,大規模且持久的「群眾協作」如何發生?

「反修例」問答集:這是一個「港獨」的運動嗎?
在政府和建制派的敘事中,「反修例」運動一開始就是個「港獨份子」搞的運動,是真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