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英语太过生硬,我错失了一份工作机会?

Aaryn阿润
·
·
IPFS
虚伪是简单的,难的是真诚。

1

陈姨在电话那头翻看着我们俩的聊天记录,嘴里念念有词:

“我看了你发给对方的短信,才明白你这回‘死’在哪儿。哎呦,你的英语真的太生硬了。当然我不是在怪你,毕竟刚来不久,但你要吸取教训,在澳洲可不能用那样的语气跟当地人说话。说话一定要委婉,要学会寒暄和客套才行。”

“打招呼的话肯定要放在前面,比如‘How are you’'Good morning',后面还要加上‘I appreciate…’这样的话。如果要提出请求,要先说‘If possible’,然后再说具体内容。最后还要祝他们‘Have a good day’。你怎么能打完招呼直接就问事情呢?这语气倒显得你是个领导,在问下属工作进展一样。”

我的脑袋嗡嗡作响,怎么也没有料到,hr拒绝我的理由竟然是我发给他的短信语气太过生硬。但不得不承认,截图里的那段对话看起来确实比较生硬,在'Hi'过之后,我直接询问了hr关于我入职的进展。

对方之前承诺过周一会回复我入职的进展,但直到周四我也没等到他的消息。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于是那天早晨我发短信问了他,内心对他违约的行为感到有些不快,因此短信内容就比较简洁,没有像以往那样寒暄一番。

当天快下班时我才收到hr迟来的回复,说他们已经改变了招聘方向,这次没有职位给我了,下次肯定会联系我。这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为了这份工作,我前后等待了一个多月,而hr随便两句冠冕堂皇的话就把我打发了,真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2

这份工作原本是陈姨牵线搭桥介绍我过去面试的,3月初我就面试成功了,对方非常乐意给我一个试工的机会。为了那次试工,我特意去YouTube学习了相关课程,又看了两部与行业相关的纪录片。试工果然非常顺利,公司也约了我面谈,给我安排了两个shift,承诺做完这两个shift,就让我走入职流程,他们会支付我薪水。

中间的沟通过程浪费了不少时间,主要是让我耐心等待,但瞅准合适的时机我也会催促一下,并且汇报我为入职所做的准备,不管怎样,积极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虽然等待时间如此之久,让我有些忐忑,但考虑到澳洲的办事效率,我说服自己多点耐心。如今在经历各种煎熬和不确定之后,公司却突然改变主意,杀我个措手不及。

陈姨是个北方女人,大嗓门,说话直爽,为人热情。她在澳洲呆了十多年,已经是个澳洲通了,我们留学生有困难她总是愿意出手帮忙。她耐心地从措辞的角度分析我语气中存在的问题,但我的内心却在拼命为自己辩驳:“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就算我的语气存在问题,这也不是公司出尔反尔的理由啊!”

我被愤怒裹挟,已经在考虑怎样硬碰硬跟对方理论一番,或者搜集证据,用法律的手段给对方一点颜色瞧瞧,但陈姨接下来的一番话说服了我。

“我们这个小镇的圈子这么小,这些机构的owner都是相互认识的,关系闹得太僵不好收场的,到时候哪家机构还敢用你啊?你做决定前要为自己的后路考虑一下啊!再说了,你这次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以后他有职位空缺肯定先想着你啊,毕竟是他之前做得不地道。”

陈姨的话是对的,做事情要讲究方式方法。《明朝那些事儿》里讲,徐阶数十年来“曲意事严嵩”,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待时机成熟,一举扳倒了严嵩父子。我不懂权谋,但识时务的道理还是懂的。

“那我之前做的那两个shift的工资怎么办呢?这也是我应得的酬劳啊。”留学生在国外生活本就困难重重,遇上克扣工资的老板可谓是雪上加霜。

“嗐,放心吧,他为啥要克扣你的工资?你的工资才几个钱啊?更何况那又不是他自己的钱,那是公司的钱。你可以委婉地跟他提一嘴这个事情,但要降低自己的姿态,把自己的情况说得惨一些,就说自己交学费交房租没钱之类的,以此衬托对方的强大,博取他的同情。你要相信,这边的人永远是愿意帮助弱者的。你明天再给他回个短信,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用词啊! ”陈姨对自己的方法显得胸有成竹。

3

真的是因为说话语气的原因导致我丢了这份工作吗?我的内心充满了困惑。

我认真翻看了我和hr过往的聊天记录,除了最新的那条略显生硬的回复外,以往我的回复都是比较客气的,先说希望自己的信息没有打扰到对方,然后再说事情,最后不忘说一句“Thank you in advance"。

遇到周末或公共节假日,我从没有发短信打扰他,所有的对话都发生在上班时间内。复活节后第一天上班那天,我还礼貌地询问他这个长假过得怎么样。再看陈姨发给我的她和客户的聊天记录,她也没有使用特别客套的措辞,做到基本的礼貌和热情就OK了。

作为刚来澳洲的中国人,我确实会担心语言障碍可能带来的沟通上的问题,为此我一直保持谦逊的态度去学习如何跟人沟通,以免产生误会。如果是面对面沟通,我会先送给对方一个大大的微笑,问候一句“How are you”,临走时说一句“Have a good day, see you”。在用邮件沟通时,开头先感谢对方发邮件告知我某件事情,如果自己为对方造成了不便会说sorry,请求对方的原谅,如果对方为自己提供了便利,一定会万分感谢,结尾一定会加上“Best regards”。

这些小技巧是我通过观察他们之间的对话学到的,模仿是最快的学习方式。来澳洲大半年了,我没有因为自己说话的方式和态度而遭到对方的冷遇,我遇到的大多是礼貌又热情的人。反观他们对我的回应,也没有故意把自己的位置放得特别低,或者一定要说完所有的客套话,当地人也是做到基本的礼貌就OK了。

退一万步讲,如果一个社会靠这种放低姿态的客套话去运转,那这个社会未免也太虚伪了吧!

我又回顾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面试之后,我们的对话氛围是比较轻松的,他一般两个小时内就会回复我的信息,有时我们会像即时聊天那样开启四五个回合的对话。事情的转折出现在我做完那两个shift之后。

按照第一次试工的经验来看,他应该会在第二天询问我试工的进展,但做完那两个shift之后他一直没有发消息询问我,还是我主动向他汇报了自己工作的情况,并且表达自己想要为公司做贡献的愿望。很遗憾,他没有回复我的那条消息。也许是因为消息太长了吧,我在心里安慰自己。

在他晾了我五天之后,我决定主动询问接下来的进展。当天快下班时他才回复我,告诉我他们正在等待所有应聘者的试工情况,下周一会跟所有试工成功的人联系,并开始业务。我隐约感觉到一丝不对劲,这个岗位肯定不只一个人竞争,但我还是抱了一丝希望。我了解到他们公司最近很缺人,所以职位空缺不只一个,而且他明确告诉过我,我的试工成功了,做得非常棒。

也许是公司在综合评估所有应聘者的情况之后,觉得他们都比我这个没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人更适合这个职位,而且他们当地人的身份必定强过我这个有语言障碍的外国人。这种招聘偏好完全可以理解,没必要藏着掖着不敢跟我明说,一直拖到最后才突然拒绝我,不仅浪费了我的时间,也显得公司没有格局。

4

即使内心充满了疑惑,有一百个不情愿,我还是打算验证一下我的猜想。按照陈姨的建议,我编辑了一长段回复,这种说客套话的方式有什么难的呢?虚伪是简单的,难的是真诚。编辑完这条回复我发给陈姨让她把把关,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才发给hr。

我先是说自己完全理解对方的难处,让他不要在意,并真诚地感谢他愿意给我机会,我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工作经验。然后我降低自己的姿态,尴尬地说自己因为交学费和房租,最近资金有点紧张,问是否有可能得到那两个shift的工资。最后我祝他有愉快的一天,并且非常期待再次见到他。

距我发送这条短信已经过去一周了,我还未收到hr的任何回复。也许事情并不如陈姨料想的那样。我的猜想差不多变成了真的,如果被拒绝的原因不是出在我身上呢?所谓的语气生硬只不过是自我攻击和内耗的借口罢了。

澳洲的劳动力市场不像国内那么开放,企业的招聘规模也不如国内那么大,如果某家公司出现一个职位空缺,那肯定是预先留给员工内部推荐的人,这时候拼的就是人脉资源了。刚到这里的留学生既没有工作经验,又没有人脉资源,是很难找到工作的。今年年初我开始在网上投简历,发出去的三十多份简历犹如石沉大海,不是没有回复,就是对方说他们有了更好的选择,还有个公司突然取消了招聘职位,应该是找到了内推的应聘者。

3月初仅有的这个面试机会还是我拜托陈姨帮我争取到的,虽然过了面试和试工,前后花费了一个多月,最终还是功败垂成。我深刻体会到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受。疫情后澳洲的经济大不如前,这种颓势甚至已经波及到了我住的小镇。小镇上的很多人失业,或者正在找第二份工作养家糊口。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内卷”是不可避免的,招聘机构拥有最大的话语权。留学生作为这里的边缘群体,分到的资源自然少得可怜。

我理解大环境下每个人谋生都不容易,各人有各人的难处,也不必过分苛责。真正让我感到愤怒的,是这家公司背弃承诺的行为让我觉得自己没有被尊重。如果觉得我不合适,或者公司有别的打算,完全可以坦诚地讲出来,而不是给了人希望又在最后关头一把将人推下去。

也许我遭遇的这件事情只是个例,也许这是Aussie特有的文化,当面使劲夸你好,背地里却悄悄把你拿掉但又不明说,因为不想得罪人。每个人都浸泡在虚伪的大缸里,过着表面平静的生活,我竟然嗅到了一丝相似的大陆体制内的套路,没想到兜兜转转,还是要操起自己的老本行。

现在看来,工资大概率是要不回来了,我只能自认倒霉,就当是付费接受行业培训,花钱买个教训了。如果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想我要提前跟hr确认好是否真的打算招我,坦诚点,痛快点,就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浪费彼此的时间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