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的民主:一些思緒的碎片

hmym33
·
·
IPFS
孫中山說:「政就是眾人的事」。如果有人覺得,關心政治代表一定要支持某個黨派。我想對他說:政治豈是如此不便之物?

先聲明一下,第一,我不是台灣人。以下的事實和觀點如果有不夠準確、恰當之處,歡迎在評論區指出。如果有不同的觀點,也非常期待大家提出來一起討論。由於我比較懶,所以這篇隨筆沒有參考、援引什麼政治理論;也未必有深刻、全面的觀點,對此我很抱歉。

第二,這篇隨筆會涉及一些較具爭議性的議題。希望大家能抱著互相尊重、友善的態度,如果能以明晰的論證表達自己的看法,就最好了~ 也希望大家能看完全文再發表意見~

第三,還是一樣,由於我比較懶,不太想構思一整篇結構清楚的文章,就決定用這種「碎片」的形式,來表明自己的感受。(我安排幾個小節時,還是有按照某種邏輯順序。)感覺自己很中意這種形式呢(笑)......也因為如此,許多地方的論證不太完整、嚴密。

第四,寫著寫著,發現自己明明是個局外人,語氣竟有那麼一點像是在說教批評。對此我非常抱歉,以後會留意使用更溫和的語氣,也更謙遜一些......

第五,我認為民進黨、民眾黨等等的立場主張,可能亦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只是本文基本以相反(超黨派)的角度來立論,所以不會特別論證這些相對的真理性。希望不同政治立場的朋友不會感到被冒犯,望大家海涵。


需要警醒的現在與將來

首先,毋須多言,台灣社會的民意、公共討論(主要指網路上)存在極端的兩極分化與仇恨對立(基於支持/反對三個政黨的好惡取態)。這使我擔憂,有越來越多立場較為溫和的民眾會不再關注政治。處在兩邊回音室中的激進支持者的言行,以及公共討論中過度的攻擊性會使普羅大眾對政治(作為一個整體)望而卻步。另一個問題是,民眾黨信譽大受打擊後,一部分原先對固有兩黨感到失望的支持者將再次脫隊,從而徹底對台灣當前的「三黨結構」(暫且這麼說)失去希望。無論是現在的「三黨結構」下,還是未來回到藍綠對峙的局面,台灣政黨都不足以凝聚起民眾對政治的關注。

我不樂見台灣的政治社會變得如同日本一樣:其一,民眾對政治關注度極低,尤其是年輕一代。在我印象中,日本近來幾次選舉投票率都只有百分之五十幾;年青人的投票率更是壓倒性低下。其二,凡是關心政治者,都會被聯想成政治狂熱人士(在台灣,已經有這樣的苗頭)。

其次,儘管有違審慎的求知精神,我(過於大膽地)預測,在未來兩三年,20歲上下的台灣人對中共的敵意與警覺,將會降到最低點。這關聯到我自己對人類心理的構想。(以下論證的真確性有待商榷。)人產生自身對一樣事物的態度,至少有兩種可能的路徑。第一種是,他喜歡 / 厭惡某樣事物,因此直接就認同、支持 / 排斥、反對它。第二種則是,他首先指認出那樣事物的某種反面,再間接地生成對事物本身的取態。對那時的台灣青年而言,最切身的不是中共的統治甚至威脅;而是傳統媒體、網路平台所呈現出的「台灣民主政治」,以至民進黨連續12年(如果賴清德能夠完成他的任期)支離失能的統治。後者才是他們切身的,甚至可以說是浸淫於其中,他們「生活著」的世界。人類本不能夠預知未來,我的預測沒有將許多因素考慮在內(甚至可能發生顛覆性的黑天鵝事件)。此外也請留意,以上僅僅是對未來可能性的推斷,筆者並不想對他們(潛在的)觀念作價值判斷,更無意引起世代對立或衝突。我對此的想法,或許會在下文逐漸顯露出來。


民主精神的兩種表述

根據筆者的觀察,民主精神至少能夠以兩種形式來表述。

第一種是對抗性的。人們反對他們認為違背 / 傷害民主(以及與民主密切關聯的普世價值:自由、人權與公義)的政黨(中共、國民黨、民進黨)以及它們的擁護者。(不過當我們分別說三個政黨違背 / 傷害了民主價值時,需要注意,我們正以不同的意思使用「民主」這個概念。如果將三種主張混為一談,我們會犯上「概念混淆」的語害。)

第二種,我暫且稱它為「超越的」。人們理解、珍視眼前的民主生活,因而嘗試尊重、包容與自身截然不同的立場;尋求在共同的基礎上,與他人一起協商、關心公共事務。

公允地說,這兩種理解各自有相對的真理性,道德上並沒有一定的優劣之分。不過,在這篇隨筆中,出於某種「政治智慧」的理由(見下文),我會鼓勵大家多多考慮上述第二種對民主的觀念。順帶一提,作為沒有在民主社會長期生活過的人,第二種態度是我幾年前與一位台灣資深的媒體工作者談論時,初次接觸到的(「原來在台灣,也可以這樣思考民主啊」);在那之前我自己也更囿於第一種思維模式。


缺乏意義的、應該做的、應該思考的

返回上文提過的問題,現時的台灣網路上,許多人每每以「青鳥」、「小草」做不當二分;並且反反復復互相攻訐,混雜人身攻擊,發表看似理性實則粗暴,缺乏適當共同基礎的評說。我不認為這樣的做法有多大意義。隱約記得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過一項學術研究,表明絕大部分人不會因為網路平台的評論、貼文,就改變自己的政治立場。(或許我應該再瞭解清楚一些。)但是在資訊、觀點氾濫的當下,如果有人看了其中一邊的評論就輕易改變自己的立場,似乎也不太合常理。其實說到底,那些人之所以在網路上爭鋒相對,無非是出於「彼我對立」的心理機制。所謂「其發若機栝,其司是非之謂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莊子 · 齊物論》)。(未來我也想寫篇隨筆,聊聊我對《莊子》,尤其《齊物論》的感受,這裡不更多敘述了。)此外,正如上文所說,取態溫和的民眾,會因為這些情景逐漸喪失對政治的興趣,這是相當負面的影響。

有一點我想特別提及。政治、公民活動的發起者不應該輕易非難、抵制各類創作、直播主或是商鋪等等。公民活動需要對自身期望達成的社會效益、能夠實現的目標,與潛在的負面後果(尤其是“backfire”)有清晰的評估,並放在天平的兩端加以衡量。如果對創作、直播主等等加以攻擊,必然會引發受眾群體的厭惡、不滿。政治永遠應該如履薄冰、審慎戒懼。我理解在某些情況,有道德或政治上需要做的緣由;但要思前想後、考慮清楚才能付諸行動。關心社會的人應該將著眼點放在社會的實際情形,不能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總括而言,人類本就習慣代入「彼我對立」的思維結構。當遭遇來自政治活動的惡意時,受影響的群體或旁觀者可能很自然地將「政治」視為一個整體而拒絕掉(「政治的」「他們」vs「非政治的」「我」/「我們」)。

「XX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這樣的說法,其實我有些不以為然。我明白這背後有非常深刻的歷史緣由;也必須承認,這種主張有著相對的真理性。(同時,儘管這種說法出自特定立場的人口中,但我相信其他人也抱持著某種類似的觀點,即:「不消滅XX黨,台灣社會不會變好」。)不過,這類信念與台灣作為民主國家的現實並不一致。在未來的十幾年中,我不太認為國民黨會消失;因為它至少三、四百萬的支持者很難於一夕之間消散殆盡。(但它依然有可能邊緣化,甚至由於某種黑天鵝事件而解散。)

更重要的是,這類想象將會限縮台灣作為一個民主社會的可能性。嚴格來說,基於思想自由的原則,去思考「如果XX黨倒了,台灣會不會變得更好」理應是被容許的(就如同我先前寄電郵給一位馬特市網友時說的,出於思想和學術自由的原則,「人類應不應該滅絕」這樣的問題當然也可以討論)。然而,當我們將自己的心神指向特定的進路,視野(horizon)也會相應地被限制,變得狹窄。借用「道德」這個詞彙、領域來做類比。在中國古代,「道」的原義是「人所當行之路」:人有怎樣的道德觀,也決定他如何對待自己的家人、朋友。相似地,人做出怎樣的政治判斷,亦會決定他如何面對「政治」,以及如何做公民、政治的參與。有鑒於此,上文提及的第二種對民主的理解,或許能帶給社會正面的影響——如果政治的心靈更寬鬆、溫和一點,公民與公民之間的關係是否能有所改變呢?講到最後,我無非還是期望,台灣社會能夠有良性的公共討論;以及在未來,能夠有社會基礎更大的公民行動——哪怕希望頗有些渺茫。

有人或許會問:這樣的建議會不會太「離地」,甚至有違固有的人性(如果黨同伐異是人天性的一部分)?首先,筆者始終是因應台灣政治現有的問題做反思,提出應對的思路,而我暫時只能想到這樣的方法。其次,哪怕人的本性如此,原理上依然可以借由理性(的自我超越),轉變自己的心境和態度。


超黨派的公民與回到民主本身

在這篇隨筆的最後,我想要很蹩腳地改寫哲學家胡塞爾提出的口號:回到民主本身!無止境的人身攻擊與爭執、輕率的炎上、政黨與政客的是是非非......這些不該成為政治的重心。如果法案、政策是好的,就去支持它;如果法案、政策是不好的,就去反對它。如果民進黨有錯,就批評民進黨;如果國民黨有錯,就批評國民黨;如果民眾黨有錯,就批評民眾黨;如果沒有充分的事實根據來做判斷,就毋須批評任何人。公民應該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株草:風往民進黨那邊吹,便倒向民進黨;風往民眾黨那邊吹,就倒向民眾黨。公民的知識、信念與良心(對普世價值與社會共同利益的堅持),由始至終,都應該在那裡,僅此而已。

人生在世本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依待的。平時生活中,只有少數朋友可以總是信賴。難道我們在工作中,要期望有個同事 / 上司能幫你解決所有棘手的問題嗎?其實政治也是這樣,到最後,可以信用的人並不多,要用極為審慎的眼光去挑選、做判斷;更沒有可以永遠依靠的政黨、政治家。無論如何,不應該期待某個政黨或政治領袖如同救世主般出現,打救眾生。宗教可以作為心靈的慰藉,但政治的本質本非如此。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個問題:普通人為什麼要關心政治呢?借用曾經漆在香港某所大學道路上的一句話:「希望在於人民,改變始於抗爭」。政治意味著堅持與耐心,改變或許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夠發生。不過這些改變,為了一個更好的社會,往往是必要的。亦期望下一代人,不會遭受我們曾經遭受過的痛苦。


非常感謝!歡迎大家發表自己的意見~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mym33在政治和哲學系讀過書,但不是好學生 知道的東西不多,卻總想要寫些什麼……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問問大家(一):大家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碎片集(二):為什麼要讀書?

胡思亂想的碎片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