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相信日本食材嗎?

呂嘉俊
·
·
IPFS
·
在飲食界,「日本」幾乎是一個金漆招牌,日本製造差不多代表了質素,大眾對日本餐飲從業員,根深蒂固相信他們是很認真的人。做食器的,有一生一藝專注的職人精神;當侍應的,會有一份尊重自己職業的自重;廚師更不用說,凡事都研究得精細,按部就班。
圖片來源:*CUP媒體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還記得好幾年前,有國家出現反日情緒,罷買日貨,卻有餐廳老闆走出店面,向大眾苦苦哀求,請別破壞自家店舖,並告訴市民店名雖然用上日文,環境和食物都做到跟日本餐廳一模一樣,可店內由老闆到廚師,以至食材到裝修物料,其實沒有一樣是來自日本,那管客人一進來,餐廳侍應會說出幾句日文,且跟足習慣,向食客遞上濕紙巾。

當時我就想,為甚麼大家要在本土複製日本餐廳呢?還千方百計要創造一種錯覺,讓你恍如置身日本。要數刺身魚生,中國早早已有,將魚生切成絲,古文是「鱠」。「齊民要術」亦有記載,把米飯與魚生拌在一起,再靜置發酵,就可成「鮓」,即是今天壽司的雛形。大家為何不以中國式魚生專門店為招徠,用一套中式模樣,復興嘗「鮓」文化?反而花大力氣模仿他人,不惜工本製成一家仿日餐廳呢?

箇中原因,相信不用我多作解釋,大家都可說出重點。在飲食界,「日本」幾乎是一個金漆招牌,日本製造差不多代表了質素,大眾對日本餐飲從業員,根深蒂固相信他們是很認真的人。做食器的,有一生一藝專注的職人精神;當侍應的,會有一份尊重自己職業的自重;廚師更不用說,凡事都研究得精細,按部就班。我們閉上眼睛,幻想日本人管理的廚房,總是井井有條,乾淨整潔,老師傅嚴謹賣力,新入行的小廚師在旁邊洗了多年砧板,嘗試參透廚藝意義⋯⋯ 這種想像當然誇張,甚至以偏概全,你可以一句「日本師傅不是全部一樣,我接觸過一些,做事很馬虎」,就全權否定我以上所說的一切。

閱讀更多:呂嘉俊:我們還相信日本食材嗎?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呂嘉俊傳媒人,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創辦人,同時經營出版和飲食主題書店。著有《好好吃飯》和《味緣香港》。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當結婚餐廳變成金舖

跟白粥說再見

「港產」腐竹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