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生了什麼事?

弓長先生
·
·
IPFS

在任何情況下,不是對方有什麼毛病、發什麼神經、到底有什麼問題,而是他遇到了什麼困難?發生了什麼事?

對方有什麼毛病、發什麼神經、有什麼問題,這部份是落在「關心問題」的框架中,就算內心是關心人,可是對方是感受不到,甚至只會排斥。

遇到了什麼困難、發生了什麼事,這部份會落在「關心人」的範圍內,不容易引起對方的防衛,導致關係更緊繃。

但遇到任何人事物,一定會產生主觀的想法與詮釋,但同時發生的事件也只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如何把「主觀詮釋」轉換成對「客觀事實」的提問,影響了關係緊張與否。

很難,但絕對做得到。


未滿三歲的新進人員有次在工作室玩樂,他看著牆上的掛畫,想像著那是火車時刻表跟我介紹火車車次。

講得起勁時新進人員的爺爺過來工作室,他突然慌張且大聲的說「阿公不要過來」。

慌張,是我腦海中對於他行為的評價、是我的詮釋。大聲也是我的主觀詮釋。不過因為我知道這是「我的」「主觀」,因此我並沒有對此馬上做出反應。

新進人員的爺爺馬上接著回:「我只是走過來放個東西而已,你有必要這麼生氣那麼大聲講話嗎?」

「有必要」這三個字就是一句很主觀的提問了。因為「生氣」「大聲」同樣都是主觀的詮釋,加上內心覺得沒必要,在沒轉換成「客觀事實」的提問下,就會變成一句主觀的提問。

一出現主觀的詮釋提問,就會陷入主觀的陷阱,因為雖然好像是問號結尾,但實際上並不是提問的感覺,而是「應該怎麼做」的樣子。甚至情緒一上來容易衍變指責、說教或道德勸說,接著就形成立場的堆疊,畢竟有沒有必要?很容易就各說各話了,接著就會形成權力的拉鋸。

新進人員馬上用更大的音量加上踱地的動作回應:「阿公不要過來!」這就是開始立場堆疊加上拉鋸了。

這時,新進人員的爺爺語氣姿態瞬間從說教變成討好:「好~好~好~~,我馬上離開!」

這就是權力拉鋸的結果,我相信其實彼此都受傷都委屈了。這時的我被夾在中間,倘若沒說些什麼,事後可能也會被提醒幾句小孩要教之類的話語。

對,「我只是走過來放個東西而已,你有必要這麼生氣那麼大聲講話嗎?」這句主觀的話,就是傳統上認為教的方式。實際上只是主觀詮釋下形成立場堆疊權力拉鋸的一句話,白話意思是主觀詮釋下製造衝突的捷徑。

如果能修正成:「我只是走過來放個東西而已。怎麼了?突然那麼大聲?發生了什麼事?」其實是可以避開立場堆疊的情況。而這也是「回應」跟「反射」的差別。很多時候的應對,都是反射性的,聽到什麼馬上就跟「膝反射」一樣,就很難出現合理的回應了。

這樣一來才能真正發揮「教養」的意義。

如果我當下因為覺得應該要迎合長輩說些什麼(這是屬於討好)而說了:

「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話」

「你應該要怎樣怎樣講」

「身為一個男人應該要溫文儒雅山崩於前而不動聲色」這些都是忽略脈絡忽略人的主觀詮釋,而且都帶有指責、說教、道德勸說的意味。

因為根本不知道新進人員遇到了什麼問難?發生了什麼事?對新進人員來說,很容易讓他感覺到的是我根本不在乎他這個人?

於是,我蹲著問新進人員:「阿公過來放東西!怎麼了呢?突然那麼大聲?是在擔心什麼嗎?」

「阿公過來放東西!」這句話是事實。新進人員的爺爺過來放東西,因此我陳述事實。

「怎麼了呢?突然那麼大聲?」突然變大聲的意思是:剛剛沒那麼大聲,前面提到我的主觀也覺得大聲,既然剛剛沒大聲現在變大聲,所以針對這個大聲的轉變也是個事實,同時是個可以切入提問的地方,於是這就是一句「關心人」的「客觀事實」的提問

「是在擔心什麼嗎?」是進一步針對我的猜測提問,猜測也是一種主觀,只是他不說我不曉得,我想與他核對看看,同時把他落入到情緒上,希望讓他去正視是什麼樣的情緒導致有突然的反射反應。

新進人員:「因為那邊有火車軌道,阿公剛好走在火車軌道上面,如果有火車過來的話,會被撞到(一邊比手畫腳)」我心裡狂笑,原來那麼的入戲。

我:「因為那邊是火車軌道,你是擔心阿公被火車撞到嗎?」再次與新進人員核對他的狀態。不過也因為還小,因此擔心沒辦法完整的說出來,儘管很多的成人在面對自己的擔心焦慮種種情緒時,也是無法好好說話清楚表達。

新:「恩!」

我:「那可是你突然那麼大聲,有可能會讓別人誤會你在生氣(你很兇),我不希望你被別人誤解,你願意試著把後面的那段完整講出來嗎?這樣別人才知道你真正的意思。」

新:「好」

我:「那阿爸陪你練習一次」

新:「阿公不要過來,因為這邊有火車軌道,我擔心你會被撞到」

這時候新進人員的爺爺笑著回好,一邊笑著走離工作室。

從對方的渴望切入修正行為,遠比一直跟他說:「你不可以這麼大聲說話,很沒有禮貌」「你怎麼可以這樣」來得絕對有效,而且沒有副作用,只是要很長的時間慢慢累積。

「你突然那麼大聲,有可能會讓別人誤會你在生氣(你很兇),我不希望你被別人誤解」就是慢慢激起他內心的渴望。

沒有人希望不被理解,沒有人希望被誤解。

從對方的渴望切入讓他自我察覺而修正行為。


為你好 真的嗎?

友人因為正值國中的孩子無法「溝通」,來尋求「溝通」的方式。

友人:「就跟他講了很多次!還不是都不聽!你有沒有什麼方法講了他會聽?」

我:「沒有方法」


友人:「吼!!!講了好久好多次,每次都跟我說好好好,結果勒!還不是一樣」

我:「你怎麼說?」


友人:「!@#@!$@$%@%^」

我:「喔!這不像是『溝通』,而是說服不了對方照著你的方式做。或簡單說,這不是溝通,而是很單純要他聽話而已。」

我:「你說講了好久好多次,是剛剛那些的內容一直重複講嗎? 」友人苦笑。

接著和他聊到不曾跟新進人員說過「要乖」「要聽話」的背景脈絡,同時提到過去一段關於「邊緣人」的故事。

才一提到「邊緣人」這三個字,他相當有感觸的說:「對對對!這年紀的孩子,很容易這樣!我女兒之前才跟我說過!想當邊緣人。那時搞得全家的!@#$」友人一邊說的同時嘆了很大一口氣~~


我:「當下一定會擔心吧!」友人:「對啊」

我:「那你有跟他說什麼嗎?」友人:「當然有!就跟他說@!#@#$#$%^#%$@」


我:「說完這些大道理之後你們關係有比較好?」

友人無奈的說:「當然沒有!反而他覺得我們夫妻倆很煩」

我:「我們年輕時聽到長輩講那麼多大道理,不也都這樣嗎?尤其最後長輩都會補上一句:『我們是為你好』」友人笑了。

我:「有時,希望孩子在生活中做些調整,沒有深入內心的渴望和動機,只在認知上進行表面的勸說,彼此關係只會越來越緊繃。一點效果都沒有,不但沒有效果,還造成這樣緊繃的情況,是你想要的嗎?」

友人搖搖頭。

我:「一再用同樣無效的溝通方式,已沒辦法改善,何須堅持?」

友人苦笑。

我:「還是其實是你自己真的很喜歡這樣關係緊繃的狀態?不然怎麼那麼執著在無效溝通的方式上面?」

友人:「當然不喜歡啊!」說完,兩人笑開。

我相信,這些認知和這些父母的擔心,對方 / 孩子都懂,只是剛好遇到困境而沮喪又加上不被理解,因此衝突難免或關係緊繃難免。

想要有不同的結果,無論關係改善或是行為修正,何不試著在應對上做不同的調整? 別只是停留在一直用同樣的方法、概念,渴望得到不同的結果。


產生動機

一個孩子想當邊緣人,先思考的並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他發生了什麼事?

接納她有這個想法,儘管我們不見得認同。但至少做到接納與理解,畢竟這是對方的人生,她可以為自己選擇,她才有機會學會為自己負責任。尊重她,同時也尊重我們自己的不認同是來自於自己的擔心。如此一來,才有機會靠近一個受傷的孩子。

很多時候長輩的擔心,往往在言語的傳遞上只會和對方關係越離越遠!甚至是我們把她推遠,因為不懂得表達擔心,所說出來的都是講道理或所謂的認知甚至是評價與責備。這部份就是表示很多時候遇到問題,陳述的內容都是「主觀詮釋」

還記得前面說過嗎?停留在主觀詮釋的層面,就容易陷入立場堆疊的陷阱。我們停留在極力的想幫助對方解決問題,但對方也有無止盡的理由來反駁我們的作法,只因為他還沒被接納、理解。

有些大人會問:「什麼都要我來接納,誰來接納我自己」這是另一個課題,因為受傷的孩子沒療癒好就長大了,真的很難面對一個受傷的孩子。

但在此之前只能先接納釐清梳理好自己的擔心、生氣、難過等等種種情緒,才有辦法靠近受傷的孩子。


遇到升學適應困境的國一生看著我說:「我想要當邊緣人」

我:「你想這問題多久了?」


國一生:「一段時間了!」

我:「一段時間了啊?」國一生:「恩啊」


我:「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國一生:「阿就國中剛開學的時候啊」

我:「國中剛開學時啊?」國一生:「恩」


我:「你什麼情況下知道或聽過『邊緣人』這三個字的?」


國一生:「就以前班上有邊緣人啊」

我:「以前你們班上有邊緣人?」


國一生:「對啊」

我:「那你是怎麼看待這樣的一個人」


國一生:「覺得他很孤僻、奇怪也很可憐」

我:「這樣啊!那你願意看待自己是個可憐的人嗎?」


國一生:「不願意啊!可是有什麼辦法!只能這樣啊」

我:「如果有個方法,儘管我現在可能還不知道是什麼方法,你願意試試看嗎?」


國一生:「阿就做不到啊!他們本來就都認識,我們國小就只有我兩個考到這邊」

我:「我不是問你做不做得到,我是問」停頓「你願意試試看嗎?」


國一生:「有什麼辦法!阿就做不到啊」

我:「我不是問你做不做得到,我是問」停頓更長一段時間「你願意試試看嗎?」


國一生:「阿就做不到啊!」

我:「做不到沒關係,我們會陪你,你願意嗎?」


國一生:「嗯嗯!願意」


接著跟國一生家長仔細說明整個的對話路徑脈絡。

別一聽到問題就跳進去急著要解決,因為還沒有看清全貌。就像,在迷霧中只聽見求救者的聲音(國一生)的救難隊(父母),焦急又無頭緒的亂竄、搭配大聲嚷嚷,有辦法持續聽得見求救者的聲音嗎?

「你願意看待自己是個可憐的人嗎?」這是從自我價值的角度切入。為了持續聽見求救者的聲音,同時也要讓求救者看見自己擁有哪些資源。

「不願意啊!可是有什麼辦法!只能這樣啊」很正常的回應,因為這時對方還停留在腦袋思考層面的認知。

「如果有個方法,儘管我現在可能還不知道是什麼方法,你願意試試看嗎?」從自我價值轉向內在渴望。

「做不到沒關係,我們會陪你,你願意嗎?」

有了渴望,容易產生動機,促使原本「自我價值」較為低落的狀態,得以提升。因為有人願意陪著一起嘗試,代表自己仍然是有價值、值得被愛的。而不是一直被迫要離開某一種狀態。是單純的被關心,而不是好像是我這個人有問題需要被解決。

因為認知無法改變行為,只有當對方有動機的時候才有「機會」改變,而動機來自於內在渴望。關鍵並不是在對方是否「改變」或「變好」,而是「我會陪你」。

事實上,最後對方還是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我們身為長輩能做的呢?

陪著吧!

陪著對方長出勇氣來面對自己的人生!只是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與其「道德勸說」又容易有副作用(關係緊繃),不如好好的理解與陪伴。或許,所需時間反而會比較短,效果更好。

也就是先講求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

除非其實我們自己喜歡那樣的關係緊繃。

因此,當自己認為試過各種方法都沒有效、關係仍舊緊繃的時候,試試看將我們的「主觀詮釋」轉換成「客觀事實的提問」吧

Be Happy

#責任釐清 #為自己負責任

#自我覺察 #內在安頓

#在安然無事中學習

#在風暴中才有能力實踐

#內觀者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弓長先生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造成不一致的原因

什麼時候開始,孩子不把大人的話不當一回事?

真的相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