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不好的翻譯?

黃懿翎 (令雨)
·
·
IPFS
·
我從進入翻譯界之後,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什麼是好的翻譯 ?

原文刊於 翻譯人森的滋味



我還沒有確定什麼是好的翻譯,但對於何謂不好的翻譯到是有一些想法,而且同時也在想,我所謂不好的翻譯,是否也是台灣出版社的編輯,以及大多數的讀者認為不好的翻譯?還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樣想?

目前為止我看到內容中比較常出現不好的翻譯的類型,幾乎都是理論的書籍,翻譯小說很難踩到雷。也許是因為理論書籍大多是由該領域的學者翻譯,譯者雖然可以掌握書裡成堆的抽象概念,卻可能缺乏語言掌握能力,很難用合乎中文邏輯的語句呈現出來;或者情況剛好相反,對於非該理論專業領域出身的譯者而言,雖然文字能力不錯,但概念過於抽象,光是掌握概念理論內容就已消耗譯者太多能量和時間,因此只能做到最低標準的語言轉換。當然這也就牽涉到譯者的培養了,如果小說讀者居多,出版界就翻譯量而言,也會很自然的偏向培養小說譯者,又或者理論書籍需要更長的翻譯時間,但出版社基於成本考量無法允許譯者充分的時間咀嚼反芻這些概念和理論,這些部份暫且不談。

我最近在一本書中看到蠻多我所謂翻譯不好的句子,所以想提出來看有沒有人想跟我討論。

例句1:「海耶克的這項批評,不該只是因為他用來為保守政治立場辯護就受到排拒。」

例句2:「懷疑論者指出的因果過程其實有助於我們對於面前的議題獲得完整的理解。」

我之所以認為這樣的翻譯不夠好,是因為這些翻譯也屬於一種「英式中文」,意思是,這「獲得完整的理解」是英文會有的說法:gain a full understanding,中文不會用「獲得」當作動詞,而是會直接說(人)完整理解/充分理解,英文會以「海耶克的這項批評」做為主詞,後面再接這個主詞「不該...受到排斥」,但在中文,傾向以人做為主詞來「主動」應該或不應該排斥某個批評/觀點。因此例句1 我會翻成:

我們不該只因為海耶克以此為保守政治立場辯護,就排斥這項批評。

例句2 我會翻成:

其實懷疑論者指出的因果過程,有助於我們充分理解眼前的問題。

換句話說,英文裡有一些習慣,例如把主詞用得很長(用一串形容詞來描述一個抽象/具體名詞),接著以被動式描述主詞的狀態;或習慣把動作名詞化,減少語句的冗贅,但中文的習慣可能剛好相反,例如會以主動取代被動,或是直接以動詞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或陳述概念。又或者,英文可能會說 provide introductory information,逐字翻譯,會翻成「提供介紹性的資訊」,但更符合中文的翻譯,應該是「介紹了...」這些都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經過一重、二重、甚至三、四重轉換之後,才能產生的中文化結果,這也是為什麼會外文不等於會翻譯的原因。

然而,問了我身邊的那位,他認為上述書中的句子他都不太覺得有什麼問題,他的閱讀量很大,閱讀時也常見到這類句子,所以覺得非常習慣,而且都看的懂啊。

我想到很久以前參加的一次翻譯研討會,其中有人在席間向講者提問的問題,就是:什麼才是好的翻譯?或如何讓讀者辨別好的翻譯。

當時我認為講者好像有回答,又好像沒回答,現在根本是點頭如搗蒜。他的意思是:如果讓中文出版界充斥越來越多好的翻譯,讀者自然就能辨別,但如果他們大多數經驗並習慣不好的翻譯,那麼即使看到好的翻譯也不會有感覺。

他的回答印證了我目前為止唯一調查對象的結果,但要如何讓更多人經驗到何謂好的翻譯,何謂不好的翻譯,看起來好像也是翻譯人(包含譯者和出版社等)的工作啊......


*****圖文皆為作者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廣告時間~~~~~~~

本人斜槓了兩個專業,歡迎按讚追蹤粉絲頁

翻譯人森的滋味

LING 烘焙實驗室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黃懿翎 (令雨)專職翻譯,出版多本譯作。翻譯・時事・戲劇・書・手作烘焙。 meadowling@gmail.com。FB🔎【翻譯人森的滋味】:FB🔎【Ling 烘焙實驗室】IG🔎 lingbaker2020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找回自己的名字、說出自己的名字

當了女巫還要繼續掃地嗎?

影劇隨想
13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