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告而別
人生不免遇到「離別」的場景,有些憂喜參半,例如畢業、離職或喬遷;有些則痛苦萬分,例如,父母逝世、情人分手或朋友絕交。離別,是關係的割捨或絕滅,很少是快樂的,除非從未投入情感。
離別通常會有徵兆,但也可能是出乎意料。即使知道離別的原因,內心也做好離別的準備,但當下,還是椎心刺骨,痛苦難當,這樣的痛苦,往往得延續很長一段時間才會逐漸淡化。
最令人扼腕的,莫過於不告而別。不告而別,是在未告知的情況下,突然終止一段關係,可能是意外,也可能是刻意。
意外的不告而別,最令人惋惜不已。
一向健壯的好友,某日清晨出門運動,突然倒地離世,家人哀痛逾恆。有位學生在住處自盡,未留下遺書,家人同學悲慟自責不已。我們領養的第一隻小狗大漢仔,在南庄山上亂跑不見,遍尋不著,老公難過地流下眼淚。
刻意的不告而別,則令人百思莫解。
小時,曾遇到原本感情甚篤的同學,不明究理地與你ㄘㄟˋ了,兩人同處一個教室,眼神不再交會,當時只覺得非常困惑、傷心及被背叛。
我在臉書某社團結識幾位年齡相仿興趣相近的團員,大家很投緣,後來互加臉友,也常互動。其中一位,突然刪掉(隱藏)所有的發文,不再聯絡;另一位原本每日發文,突然從人間消失,不再發文也不互動,私訊她發生甚麼事,是否需要幫忙,也概不回應。
任何成熟的人,不會這麼突兀地消失,對吧?!
因此,我常問自己,甚麼情況之下,我會選擇不告而別?
一,社交疲累
無論真實或虛擬世界,如果你不想成為nobody,就得有社交互動。有些人善於社交,在社交場合如魚得水;有些人則有社交焦慮,困難與大家互動,時時惦記自己的表現,也過度期待或重視他人的回應。
真實世界,我們透過「視、聽、觸、味、嗅」五感建立關係,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增進對他人的了解,建立較踏實持久的關係。虛擬世界,我們透過文字(部分也透過圖像或影像)交流,獲得對他人片段的認識,這樣的關係可長可短,可親可疏,也可能轉化為真實的友誼。
社交很花時間,可能會犧牲或影響與家人共處或課業與工作等的日常生活。社交也很花腦力,得盡力記住大家的姓名、興趣、嗜好、習性等等,俾建立人脈及後續關係。然,投入這麼多的心力,是否可滿足個人的需求?答案是:不一定。
透過社交可建立人際關係,提升社交技能,獲得支援及資源,也可以提高學習與成長,並增進心理健康。但,社交活動如果耗費太多心力,令人覺得疲累、厭倦、不快,甚至可能與自己的價值觀衝突,卻不得不維持表面的平和。
過度的社交令人疲累,如喪失原本參加社交活動的目的,也許就會選擇不告而別。
二、不符期望
感情甚篤的好友為何不告而別,也許是你的表現或行為不符合他的期望。
這些期望是甚麼?可能是感情、名分或物質的需求。有些需求不宜明講,有些需求困難開口,有些需求無法意會,如果雙方沒有默契缺乏溝通,也不想委屈求全,也許就會選擇不告而別。
再者,每個人加入自媒體(如部落格、podcast)的理想與目標不同,大抵是想藉由這方天地,暢所欲言,抒發情感,展現長才,並藉此找到知音。有人期望藉此打開知名度,獲得大眾關注,建立個人品牌;也有人期望藉此推廣或引介產品,獲得額外的利益。
經營自媒體是件勞心勞力的事,事關自己的理想及形象,得自律性地提供優質的文字或影像,也得常與閱聽者互動。如果投入諸般心力,卻發現閱聽者寥寥無幾,或未獲得正向的回饋,或未獲得應有的關注,或無法獲得預期的利益,也許就會選擇不告而別。
每當想起那些不告而別的朋友們,心中總有不少的感慨,畢竟雙方都曾投入心力,經營彼此的關係。想起小時不告而別的同學或後來的男友,如果當初能知道原因,能好好地道別,也許就不必花那麼長的時間自責及釋懷這段情誼。
好好地說再見,有那麼難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