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乡热帖 | Gap一年,我是如何DIY跨学科申上PhD的

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
·
IPFS
再回望这段DIY申请经历,发现有许多情绪交织在一起。最多的是感恩和满足,不单单是因为收获了心仪的offer,还有更重要的是,在与友伴的对话中、在具体的服务与行动中,逐渐感受到内心变得更坚定,能够看到超越当下的愿景。当然,焦虑、不安、沮丧等情绪也从未缺席。毕竟,没有黑暗的话,也许光明也不再耀眼了吧?

她乡乡友 蛋蛋的主人 在她乡论坛分享了她gap了一年后DIY跨学科申上PhD的心得。原帖地址:

womenoverseas.com/t/...

说在前面

两年前的夏天,下决心要跨专业申21Fall的PhD时,我设想2020年可以辞职gap一年,专心准备申请材料。未想碰上了COVID-19阴影笼罩下的艰难申请季。兴许是无知者无畏,我还是按照计划于去年11月下旬提交了全部申请。我一共申请了6个PhD项目,坐标都在美国,结果如下:

  • Offer:Civil Society & Community Research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Education and Inequality Cross Disciplinary Research Team @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 Rej:Child Study and Human Development @ Tufts University ,Human Development & Family Studies @ Penn State University ,Learning Sciences & Human Development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Educati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3个多月过去,再回望这段DIY申请经历,发现有许多情绪交织在一起。最多的是感恩和满足,不单单是因为收获了心仪的offer,还有更重要的是,在与友伴的对话中、在具体的服务与行动中,逐渐感受到内心变得更坚定,能够看到超越当下的愿景。当然,焦虑、不安、沮丧等情绪也从未缺席。毕竟,没有黑暗的话,也许光明也不再耀眼了吧?

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我的也一样。我知晓自己生来拥有很多优势特权,它们以一种更微妙的方式帮助我一步步走到现在。但我也相信天道酬勤,一心一意的努力也会吸引灵感与好运。希望我的反思能为正在考虑DIY申博的朋友带去一些些启发。共勉!

心得感悟

以下是我基于自己的申请总结出的一些“避坑”要点,可能对人文社科申请者更适用,但也可供想申美国PhD的朋友参考。感谢它们帮我刷经验值——

考验做长线计划能力的时候到了

前车之鉴还是要参考的,建议预备一些时间,选择性地浏览各大论坛和公众号经验帖。

在浏览的时候,不必将它们奉为“金科玉律”,而是要留心记下相关注意事项,时时对照自己的背景与目标,让它们指引你去找到其他相关资料。关键是,不能光看不练,参考经验帖的目的是将它们化为实践,每篇经验帖背后都有我们看不到的他人的努力。

请注意,磨刀不误砍柴工是真理。不要急于选校、选导师,或是拿自己的背景跟其他申请者比较,而是着眼于梳理自己的长远目标。除了广泛阅读文献,还需要额外花功夫去了解你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历史,在一个动态的历史中思考:你过去的经历教会了你什么,你当下最想研究的是什么,你的研究能够如何推动学术话语构建。过去、现在和未来,用这三个锚点来找到你的定位吧。最终是你读PhD,不是别人,你是唯一的。

一旦框定了项目,就要尽快创建网申账号,熟悉需要填写的申请内容。

如果尚未确定项目,仅仅只是有兴趣,可以先在项目的页面上寻找request information的选项,申请接收关于项目申请的邮件。这些官方邮件里一般会定期提供项目最新信息,提醒你参加information session,帮助你选校。有些项目甚至会提供1V1的咨询服务,和你一起看你的背景与目标是否与项目契合。大部分项目都列出了在读学生的信息,不妨尝试联系他们,二三年级的博士生能给你提供很多内部观察,非常有参考价值,这也能够帮助你观察项目的同辈支持程度。当然,前提是你要列好有针对性的问题。

如果确定了项目,强烈建议尽早创建账号,开始填一些基础信息(这样你和学校沟通的时候可以引用你的专属ID啦),同时可以有规划地拆解所需资料。有些项目的申请系统中规定要全部资料提交才能发送通知给推荐人提交推荐信,有些系统则会在你填写推荐人信息的一瞬间发送通知(你可能甚至不知道已经发送了),会有不同,需要注意甄别。总之,千万不要留到申请截止日期前一周再建账号填写,那样做的风险是万一有遗漏的材料也可能来不及补。

建议在浏览网申系统的同时,准备一个追踪申请进展的表格,根据项目列出申请材料的要求,细化到截止日期、推荐信、文书、写作样本、补充材料等,这样不仅你会更清楚还有哪些材料要准备,也能看到一些项目要求中的不同侧重点,有意识地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就兼顾到。

注意规划好各项申请任务的优先次序,其中自有玄机。

到底是先考语言成绩,还是敲定申请的项目,这些都需要根据你的需要和可利用时间来确定。对已有美硕学位因此免考语言、跨专业申请的我来说,最优先的一项是想清楚自己的研究问题,它能有效帮助我聚焦真正能满足我学术和职业目标的项目(毕竟PhD要考量的绝对不是学校排名而已)。一旦我有了方向,就可以广泛了解相关项目的需求、它们倾向于招募什么样的学生,更清楚我接下来需要怎样准备,才能最好地向招生委员会/潜在导师呈现出自己的潜力。总的来说,优先考虑完成能帮助你评估项目匹配度的任务,知己知彼!


执行过程碰上的幺蛾子,以及挖到的“金矿”

学校选的是人,趁早让他们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每个项目都有它自己的气质,就好像人一样,它和自己气场合不合,接触了才知道。那么,如何去识别不同项目的性格特征呢?我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简单说来就是官方和民间。官方的话,是参加各个项目的information session,一般都有Q&A环节,能够获得不少最新的信息,要知道学校也想招到符合它们目标的学生!另一个民间渠道则是和不同人交流对话——曾教过自己的教授、校友、中介(如果你有)、各大论坛上的前辈或同届申请者。

我的体验就一句话:强烈推荐官方组织的information session!好的session不仅会让你了解学校项目,与教授和工作人员面对面,感受他们的性格,还会见到其他跟你一样对学校/项目感兴趣的申请人,从他们以及你自己的提问中也能有所收获。有些session还会有breakout discussion,有深入对话的机会,这样刷脸熟后再发邮件给教授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例如,我之前在和UW-Madison的教授邮件互通、视频聊天后,还参加了项目的information session,有了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最后,教授口头提前通知我有offer的时候,特别提到他向招生委员会说我和他前期沟通中表现得非常友好,推荐录取我。如果不是因为我付出了额外的努力与他交流,我在他眼里会不会仅仅只是一些材料上的文字呢?如果要我再申请一次,我会早早地订阅项目邮件,有相关活动就参加刷脸,在这一过程积累的信息都是我后期写SOP中的why program部分时能用的素材。

不要低估申请的任何一环,包括成绩单。

最开始我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文书准备上,忽略了成绩单,心想这不就是一封邮件的事情。事实证明那是我申请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幺蛾子。本科毕业4年后,我发现我进不去原先的学校邮箱,我的学生系统进去也一片空白,火急火燎地发邮件跟学校说明情况,没想到但是一来一去通信就耗去了一个月!那时已是10月,我还要留意WES评估时间够不够,严重意识到索要成绩单任重道远,尤其对非应届生来说。虽然最后我可以乐观又大胆地说一句锲而不舍真的金石可镂,但抗压力不好的朋友千万别学我悠哉游哉,能周密计划就尽量计划好。

推荐信要诀:快准狠。

招生官想要看的是科研潜力,所以除了科研成果/影响,还要展示自己的工作操守、决心、学习主动性。后者要如何体现呢?文书虽然也可以有所帮助,但我觉得最可信的大概是推荐信了。

所以——最开始就要问教授能不能写强推,要打直球不要委婉!因为推荐信最终自己看不到,所以这一步沟通很重要,也可以帮助你去评估推荐信的力度。一般关心你且负责任的教授会邀请你发给TA一些你想要让TA在信中强调的点,比如你的某些特质或能力,你就要结合你和不同教授的交往性质,选择性地请不同教授在信中强调不同的点,确保每封推荐信覆盖的内容都不一样,这样招生委员会才有机会看到一个更全面的你。我很幸运的是,遇到了愿意为我根据不同项目特性定制推荐信的,还有邮件秒回、甚至主动追问我推荐信提交截止期的神仙导师们。

建议至少提前一个月联系教授/雇主索要推荐信,特别是教授,你可能不知道他们在申请季期间要写多少封推荐信,请多多换位思考。

一个月后才回信的潜在导师也是有的。

最考验我们的可能是cold email潜在导师,准备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接下来的等待期,也很考验我们的心理素质,但届时最难的那步你已经迈过去了。别放弃就是了。

我不太喜欢套磁信这个说法,因为当我们对导师的研究感兴趣时,很自然就会对TA的人感兴趣,也想要了解自己和TA是否意气相投,那么一封信、一次电话或是视频探讨,就是很自然的需求了。当然,要问什么问题,怎么准备,这些都是需要花功夫的,还要切记事后做反思笔记,因为你的SOP里很可能会用到。

每个我接触到的教授确实在性格上会有所不同,这些都不是读他们的文章能读出来的。另外,如果你有感兴趣的文章但是却没法access,那么直接向他们请求access,他们一般会很开心地就发给你,这也是帮助我们练习学术探讨的过程。

你可能猜不到最难写的文书是什么。

这个申请季让我难产最久的不是Statement of Purpose,也不是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而是一篇500字的Tufts University用来替代GRE成绩的Supplemental Essay,题目是:How do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and/or contextual processes impact theory, research or practice in your area of scholarly interest? 虽然憋了很久,Tufts是最快拒我的,但整个构思过程还是获得了不少灵感。保持学习的心态有助于缓解压力。

我觉得文书准备是贯穿申请始终的。我在前期思考自己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完成了SOP的头脑风暴环节,因为我是从实践经历中提炼研究问题的。我给头脑风暴环节足够长的时间(前后大概有3个多月),断断续续积累想法、形成了一个大纲后,才集中精力敲出了一般通用稿,即不包含具体why program的初稿。当时我连续写了10个小时完成了初稿,但发现这样是值得的,有助于我完整流畅地将我的想法转化为文字。

初稿有了后,我就去找了留学服务中心的文书深度修改服务,请外籍顾问帮我进一步澄清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再根据修改稿去个性化定制成给不同项目的文书,最后我找了Fiverr平台上的freelancer帮忙润色语言,虽然需要仔细甄别,但总体来说他们提供的服务价廉物美。

我建议所有申请者好好想想SOP中的why program部分,某种程度上这确实是艺术,即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夸夸其谈,但如果认真写了,也会是你最有收获的地方,只要你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需求,同时去调研项目的特征与能提供的资源。

你见识过多达4人的group interview吗?

2月初,我收到GW的面试邀请,是我SOP里提到的一位PI给我发的邮件通知。一周多后,完成了一轮面试,对面是4位教授(本来应该是5位,有教授要上课所以无法参加,但这也意味着这次面试以后这个项目基本上80%的教授我都“见”过了……)。共持续了近40分钟,整体比较愉快,也是很标准的流程,先是邀请我自我介绍,再是轮流追问我问题,最后邀请我问问题。

这是我唯一的面试经历,我总结了三则经验:

  • 如果真的很紧张的话,可以最开始打招呼的时候就和教授们直说:Hey it’s my first time being in a meeting room full of professors. I’m a bit nervous but am really excited to meet you all.一方面是表达情绪真的能缓解压力,另一方面对面的教授也会有意识地帮助自己放松,笑眯眯地活跃气氛。

  • 尽量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要老是质疑自己是不是说错话了,是不是搞砸了面试,这样往往适得其反!相反,可以专注于了解彼此、了解项目本身,把注意力放到对面,教授和项目上面。我面试前有一番心理暗示:我真的很喜欢这个项目,我希望它能招募到合适的学生,希望它能发展得越来越好,能为世界做出贡献。如此我便能超脱许多了,也能更认真地倾听他们的问题与回应。我在感谢信中也是从项目整体发展方面给予我的祝福的,教授的回信也洋溢着开心。

  • 他们喜欢听到好问题。好意味着能让他们思考。建议申请的小伙伴提前准备1-2个问题,最好能体现你对这个领域以及这个项目的认知的问题。我这次各准备了一个。教授们很开心,也很认真地回应了我。

你不是一人,学会撬动更多资源

虽然是DIY,但不妨碍我们利用好留学申请服务机构的Q&A社群平台(而且免费!)。

靠谱的留学申请服务机构还会有免费的指导与讲座活动。你也想不到在这些社群平台能够遇到怎样的伙伴,像我就借助这些平台结识了不少同行人,组建了彼此的支持系统,他们让我在DIY路上不再孤单。

兼听则明,多维度吸取反馈意见。

弱联系带来的资源比你想象中的要多,不要害怕cold email/call你不认识的教授/博士生,只要你显示出足够的尊重,对方都会乐意帮助。这点对你朋友圈里不常联系的朋友也适用,如果你需要帮助,就主动提出吧。

我在申请过程中曾看到一本大陆学者的专著,她研究的问题恰好照应了我的兴趣,虽然是2015年的书,兴奋的我还是酝酿了一封邮件将自己的思考和问题发了过去。没想到时隔数月后收到了对方的长信,这种计划外的、非功利性的学术对话,也给我添了不少灵感与动力。

主动输出也可以倒逼输入。

例如定期记录申博心得,既能帮助自己强化反思,也可以提醒你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当你处于给予的状态,借助文字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他人也会更了解你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帮助与支持。

自我觉察与收获

  1. 研究问题是实践中产生的,也要回到实践中去。学会为自己创造识别、完善研究问题的条件,用开放的心态去行动(例如做项目、进入田野等),学会抛却过去习得的“知识”,会有助于你看到更多。

  2. 学习不能停,而且要把它放在更广阔的全局来看,莫仅关注自身利益,否则容易心态失衡,也会消耗驱动力。

  3. 坚持写作有助于了解自身,也可以清晰化我们的需求。记录下申请路上收获的灵感,说不定它们未来会指引你走得更远。你永远不知道一闪而过的灵感对你有多重要。

  4. 行动会带来确认,包括运气,所以请坚持,也请感恩。感谢亲友的支持,还有其他素未蒙面却慷慨相助的陌生人。感谢所有乐于听你吐槽的人,还有在你觉得自己是一坨屎的时候告诉你你很香的人。

  5. 无论结果如何,你很重要。申博仅仅是你靠近目标的一环,它不是目的,而是促进你去思考什么对你来说真正重要。


资源推荐(待补充)

How to Write a Great Statement of Purpose: How to Write a Great Statement of Purpose

uni.edu/~gotera/grad...

Asking for Recommendation Letters: Philip Guo - Asking for Recommendation Letters

pg.ucsd.edu/asking-f...

Email to Request Reference From Professor or Advisor: Email to Request Reference From Professor or Advisor

www.thebalancemoney....


  🌐 关于WomenOverseas她乡:

WomenOverseas她乡是一个属于华人女性和非二元性别者的全球性社区,我们一直致力于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共同组织了近三十场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包括分享会、交流活动,以及通过公众号、小红书和播客等平台分享了大量优质内容。从北美博士成功求职的经验,到把兴趣爱好转化为生活重心的人生故事,再到在异国他乡做职业篮球运动员的奇妙经历,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生活故事,呈现出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样的人生选择。WomenOverseas她乡不仅是一个分享平台,也是一个女性交友社区,帮助很多女性在异国他乡找到知心好友,构建了情感支持体系。最近,我们还创立了女性艺术家俱乐部,鼓励和帮助有艺术爱好的女性将兴趣转化为商业机会。我们甚至把一部分她乡艺术家的作品带到了旧金山本地最大的艺术集市展示出售

🙌 如何加入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访问 www.womenoverseas.co...,按照提示认真回答问题,申请加入她乡论坛。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